为了抑制水分的蒸发,在农业生产中经常要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以下主要的耕作保墒措施。
(一)耙耱保墒技术
耙耱保墒是通过耙耱土地而达到保墒的一种耕作措施。耙耱是耙地和耱地的总称。耙地是利用钉齿和圆盘耙在犁耕后、收获后、播种前和幼苗期常用的表土耕作措施之一;耱地是利用耱子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之一。耙地和耱地常常联合进行,具有碎土、平地和轻度镇压土壤的作用。同时在表土形成一极薄的干土覆盖层,保墒效果特别明显。
伏深耕以后,在经常出现伏旱的地区,耕后应注意耙耱收墒、保墒。我国北方地区7~9月虽为雨季,降雨量较多,但此时也正值日照强烈的高温季节。
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观测,在关中地区的夏季休闲田内,土壤的日平均蒸发量为1.63~1.84 mm/d。所以在100多天的夏闲期内,常损失水分200mm左右,几乎占同期降雨量的1/2或2/3。根据大田试验结果,在伏耕后的夏闲期间,进行雨后耙地保墒或中耕保墒的田地比不进行保墒的田地,在7天内要减少蒸发损失水分9.8mm。依次推算,在百天以上的夏闲期内可减少损失水分100mm以上,占蒸发水量的1/2左右。由此可见,夏闲期间虽属雨季,但对雨后的耙地或中耕保墒工作仍不可忽视。所以,农谚“犁地不耙耱,不如家中坐”,深刻地说明了在旱农地区耕翻以后耙耱保墒的重要意义。因为翻耕以后,土壤松土层加深,大孔隙增多,且湿土层翻至地表,土壤蒸发量急剧增大,往往造成严重失墒。尤其在秋深耕以后,因为雨季已过,气温尚高,土壤水分尚未冻结,耕后如不及时耙耱、碎土保墒,不但会引起土壤水分的严重损失,而且还在地面形成大量的干土块,如果冬、春无较大的雪雨将严重影响春播。
雨后土壤中的水分是以液态形式上移至地面气化而蒸发的。蒸发面的位置初始位于地表,随着地面的不断干燥,蒸发面随之下移。但据长期的蒸发试验表明,在关中地区的田间,蒸发面位置一般不会低于10 cm,而主要在5 cm以内。所以地表数厘米厚的土层在降雨或灌水后,通过中耕或耙地如能迅速干燥,降低蒸发面的位置,将有利于保存土壤中的水分。一般在雨后2~3 d地面出现花白时,及时进行耙地或中耕的保墒效果好,过早过迟均非适宜。夏季的雨后耙地不仅可切断毛管,降低蒸发面的位置,减少蒸发,而且还可以破除暴雨之后的板结,为纳蓄第二次降水创造有利条件。但入秋以后,耙地必须与耱地相结合,或横耙、直耙、斜耙交互进行,要求把土地耙透、耙平,形成“上虚下实”的耕作层,以免漏风跑墒,以防秋旱,并为秋播全苗创造良好的条件。
早春解冻土壤返浆期间,上层土壤的水分比较充足,也是耙地保墒的重要时期。在土地刚刚解冻达3~4 cm深,土壤下层尚有冰凌,昼消夜冻时就可开始耙地,称为“顶凌耙耱”,以后随消随耙,反复纵横交错进行2~3次,能使地表形成一层疏松的干土层,切断毛管水的运行,以保持土壤水分。据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观测,连续3次进行顶凌耙地,10~60 cm深的土壤含水量比未耙地相对多9%~28%。早春耙地不仅应在冬闲地上进行,在越冬后的冬小麦地上也可进行垂直于麦行的横耙,以收到耙地保墒,清除枯叶,刺激冬麦恢复生长之效。春季耙耱要掌握恰当地时期,根据当地情况合理安排。
(二)镇压保墒及提墒
镇压是利用农用镇压机产生的机械压力压紧耕层及压碎土块的表土耕作措施。镇压具有平整土面、增加土壤和种子的接触,更主要的是将土壤下层的水分提升到上层,同时防止水分蒸发,即提墒和保墒的作用。
土壤湿度在毛细管破裂含水量以上时,水管的运动已基本停止。此时土壤水分的损失主要是在土壤内部气化,通过较大孔隙向大气扩散而损失。这时进行镇压,压碎地面坷垃,阻塞较大的孔隙,封闭地面裂缝,便能减少土壤气态水向大气中的扩散,起到一定的保墒作用。同时,镇压也可使土粒紧密,促使土壤水分上升,起到提墒的作用,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据近年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表7-1和表7-2),当10 cm以内的土壤含水量,黏土地低于16%~18%,壤土地低于12%~16%时,或耕层过于虚松的田地,播前一周都宜于用石滚镇压(每平方厘米400~500 g的压力)以压实耕层,对增加耕层水分,保证全苗及提高产量均有一定的效果。
表7-1 镇压与未镇压土壤墒情的比较
表7-2 镇压提墒的效果
根据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大队的观察(表7-3),谷子播种后要镇压三次,即所谓的“三砘”。第一次是随播种时,随用砘子镇压,使种子与湿土密接,便于种子萌发;第二次是在出苗前1~2 d,进行黄芽砘,使出苗整齐;第三次是在出苗后,幼苗长出2~3片叶子时,选择晴天下午,进行青苗砘,既能蹲苗提墒,又能适当控制地上部的生长,促进根系发育,使次生根增加16.8%,植株高度降低9.4%。经过播后这三次的镇压,可使谷子出苗整齐、苗粗苗壮,为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图7-3 播前镇压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