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荔枝霜疫霉病
荔枝霜疫霉病别名霜霉病。是荔枝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产区普遍发生。
(一)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亦可为害青果、果柄、结果小枝和叶片。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处开始发病,先在果皮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无明显边缘;迅速扩展直至全果变为暗褐色至黑色,果肉糜烂,具有强烈的酒味或酸味,并有褐色汁液流出;在发病中后期病部表面布满白色霜状霉(孢囊梗及孢子囊)。果柄及结果小枝发病生褐色病斑,病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霜状霉。花穗受害造成花穗变褐色腐烂,病部产生白色霉状物。嫩叶受害形成淡黄绿色至褐色不规则斑块,病部正、背面都长有白色霜状霉。老叶发病通常多在中脉处断续变黑,沿中脉出现少量褐斑。
图22 荔枝霜疫霉病
图23 荔枝霜疫霉病
(二)病 原
为一种真菌称为荔枝霜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其无性阶段的孢囊梗,树枝状分枝,其中有部分末端小梗上的孢子囊不脱落而被推向一边,小梗又继续向前生长,长出新的孢子囊,属无限生长。孢子囊无色至淡褐色,柠檬状,顶端有乳头状突起。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
(三)发病特点
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病叶和病果病残物和土壤中越冬,翌年春末夏初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成为初侵染源。主要是由风雨传播,遇水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叶片和果实,一般潜伏1~3天,引起病害,病部再产生孢子囊再次传播为害,在果实贮运期间,通过病健果接触传播为害。湿度是影响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温度在11~13℃时病菌均可侵入,温度18℃时病菌只需5分钟便可完成侵入;最适温度是25℃。目前所有的荔枝栽培品种都感病,在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严重。
(四)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灌水,深根培土,改善土壤,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注意排水措施,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将病残物烧毁,减少病原。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选择适宜的较抗病品种。
(4)化学防治。在花蕾期、幼果期和成熟期进行喷药防治可选用40%嘧霉胺悬浮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多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0%乙磷铝(疫霜灵)粉剂500倍液;40%乙磷铝疫霜灵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在幼果期使用0.5%波尔多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