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元化时期的纪录片(世纪年代后期—

多元化时期的纪录片(世纪年代后期—

时间:2024-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中国纪录片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后《人物》《讲述》《走近科学》等人文、科普类纪录片栏目相继登台亮相。对市场需求的回应给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势头,这是新的文化时代给纪录片人的启示,无论你的创作理念如何,市场所代表的观众不能不认真对待。在此前后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用DV拍片,逐渐在新世纪前后形成DV纪录片创作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飞速发展,计算机通信和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消费意识和文化娱乐愿望空前高涨,中国的总体文化形态已经是体制性的主流文化和商业性的大众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如前所述,上一时期追求纪实性,讲究还原生活原生态的拍摄理念和实践,使纪录片的本体特性不断得到张扬,而对社会文化变迁中凸显的商业需求和观众的娱乐愿望则未及理解和体认,结果使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遭遇到发展的危机。既然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愿望无法得到尊重,则市场自有另外的发展策略而观众也可以掉头去寻找越来越多的其他替代选择,于是纪录片成为“一群精英拍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奢侈品,前一时期的热播景象一去不复返了。与此同时,媒介技术和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往高不可攀的摄影机逐渐地失去了其专业的尊贵性,而逐渐成为普通大众都能够把玩的消费型电子产品——DV——数码摄像机,而它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记录。由此业余摄像和制作纪录片进入90年代以后的大众文化舞台,扮演起大众自娱自乐的角色。但它的易用性和低廉的价格,很快吸引一些有想法的青年追逐起它来表现自己,同时表现社会的梦想,纪录片在这样的大众文化潮流中,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复兴的曙光

正是在这一场危机催逼和机遇隐现的态势之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多元化的发展时期。

90年代早期开始的新纪录片运动迅速地在体制内外的纪录片创作者中扩散,他们的创作强调眼睛向下,放低姿态,关注边缘和社会底层的民众生活及其愿望,其创作手法则更多采用长镜头和同期声来建构影像,并强调对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的视角和观点。但这种本质上是精英性的创作理念所产生的作品往往是单调无趣的,因为其中的思想性大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最终导致其失去观众,大部分纪录片栏目被放到深夜或白天非黄金时段播出。

到了1997年,形势的严峻使主流电视媒体的纪录片制作部门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策略以图生存和发展,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生存于是真正开始,受众研究和市场细分化得到重视,类型化的生产之路也被认真地探讨起来。纪录片人此时郑重地意识到,他们所制作的纪录片不仅是作品,更是产品,没有销路就没有前途。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转换思路,积极尝试“新纪录电影”模式,这是从美国纪录片业界借鉴而来的观念,而非中国本土纪录片人所强调的与传统专题片对立的“新纪录运动”电影的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认为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揭示真实”。由此中国纪录片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200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借美国《探索频道》的纪录片理念,推出了大型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强调纪实和娱乐元素的融合,强化影片叙事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其后《人物》《讲述》《走近科学》等人文、科普类纪录片栏目相继登台亮相。由此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2年10月在法国巴黎获得了第19届儒勒•凡尔纳大奖。

这些富有娱乐性的纪录片把精彩的故事、鲜明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戏剧性与内涵的多义性、结构的开放性联结起来;同时把长镜头、同期声、低限度剪辑等基本纪实手段与动感的节奏和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相融合,从而受到了观众的喜爱。[1]

图1-40 《1405:郑和西洋》剧照

另一方面,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在新世纪到来后也开始勃兴,代表性作品有《故宫》《1405:郑和下西洋》《大国崛起》《颐和园》《新丝绸之路》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也逐渐恢复。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重现、搬演、动画等“虚构”手法。在技巧方面动画与实景相结合、纪实和数字技术相融合,使画面结构更形象、生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开始注重市场营销,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故宫》团队在理念上突破传统,不限于一次性的节目制作,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综合产品,对其设计、生产、销售、再开发、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做出整体规划,并指导和把握实施的全过程。2006年9月1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开始播出《故宫》国际版。至2006年年底,《故宫》DVD发行已超过30万套,《故宫》音像制品已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在一百多个国家签约出售。

图1-41 《故宫》

图1-42 《大国崛起》

图1-43 《新丝绸之路》

对市场需求的回应给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势头,这是新的文化时代给纪录片人的启示,无论你的创作理念如何,市场所代表的观众不能不认真对待。

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独立纪录片人开始用DV摄像机创作自己的作品,第一部著名DV纪录片是杨天乙的《老头》,从1996年开始花了三年多时间拍摄完成。在此前后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用DV拍片,逐渐在新世纪前后形成DV纪录片创作的热潮。至2002年DV拥有量已超过500万台,并产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除《老头》以外,《江湖》《北京弹匠》《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雪落伊犁》等,都是DV的代表作。青年导演贾樟柯用DV摄像机拍摄的电影《任逍遥》入围第55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成为中国DV影像的骄傲。此外,优秀作品还有《姐妹》《厚街》《邝丹的秘密》等。

图1-44 《老头》

图1-45 《北京风很大》

图1-46 《雪落伊犁》

图1-47 《姐妹》

图1-48 《厚街》截屏

图1-49 《邝丹的秘密》剧照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自2000年起设立“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其参加的作品逐年递增。2001年,中国首届独立影像展创立,强调的理念是“没有限制”,任何器材所制作的官方或民间的影像都可以参加,从而使纪录片成为普通人观察生活和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这尤其激起了青年人的热情,他们没有背景,没有包袱,但他们有体力、敏感度和激情。

凤凰卫视中文台从2002年1月7日启播一档新的栏目:《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一期,每期12分钟,同时,每周六14:30设一档30分钟节目,对一周播出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在一年中播出了中国内地青年制作的短片180多部。

DV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DV在中国的出现和繁荣,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技术的廉价、易用和网络传播的发达,以及一种对传统体制内纪录片的不满足感而形成的。它的特点不仅是更个人化的制作方式和更具个性的思想和感情,更是对普通民众的影像启蒙。以DV进行创作的青年们以草根性的身份,对边缘性和社会底层的民众进行拍摄,不仅将他们的生活状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也使普通人获得了一种影像创作的权利,从而可以将这个国家的一个阶层或各种边缘群体的状态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事物而放到社会公器的媒体上面,对促成更和谐而有包容性的社会民众的健康意识都是有贡献的。

因为是非专业的,因此DV的拍摄方式比较随意而不规范,其视觉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初见之下尚觉新奇,但长时间观赏就令人痛苦了;同时为了强调与体制内媒体作品的不同,创作者们也往往更多地寻找一些奇异的对象来拍摄,如吸毒者、同性恋者、性工作者等,这在显示对边缘群体的关怀的同时,也往往容易滑入猎奇的陷阱。然而比较起DV作品整体上所带来的边缘或底层民间生活的生气、独特的生活意念和不经意间的艺术创造性来说,它的缺陷相对来说是容易克服的,而它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所产生的刺激作用则是更可尊重的。由于DV,许多原本不关心纪录片的青年也往往看纪录片,玩摄制、记录,他们所带动的观赏和尝试制作纪录片的活动,对一直趋于边缘化的纪录片来说也是珍贵的资源。

真正有追求的纪录片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正确道路,他便会义无反顾地不懈追求下去,以求达到理想的境界,这无论中外都是如此。中国纪录片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反思了僵化思维影响下的纪录片创作得失,接受了正确的纪录片理念,并对当代中外文化发展的状况比较了解之后,更坚定了其“新纪录运动”的探索和创造信念,而不管时代文化的风云变幻是什么。

图1-50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剧照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短暂的沉寂之后,独立纪录片又开始不断奉献出精品。1997年,孙增田编导的《神鹿呀,我们的神鹿》,获爱沙尼亚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大奖,梁碧波编导的《三节草》获第20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康键宁编导的《阴阳》、张元编导的《钉子户》获日本HBF第3届“今日亚洲”录像纪录片大赛大奖,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获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图1-51 《三节草》剧照

图1-52 《八廓南街16号》剧照

图1-53 《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剧照

图1-54 《疯狂英语

1998年,张治编导的《费杰日记》和范治平、郝跃骏编导的《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入围1998年德国格廷根国际民族学电影节,郝跃骏编导的《春节故事:回家》入围1998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

1999年,沈阳电视台出品的《好大一个家》,获第20届东京电影电视节最高奖,吴文光编导的《江湖》、张元编导的《疯狂英语》获意大利米兰电影制作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杨天乙编导的《老头》获日本山形电影节优秀奖、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2000年,雎安奇的《北京风很大》被列入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正式作品,郝跃骏《最后的马帮》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纪录片最佳摄影奖、第6届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委会特别奖。

2001年之后,王兵的《铁西区》获葡萄牙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马赛、山形国际纪录片节大奖,苏青、米娜的《白塔》获第15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和最受欢迎影片奖,杜海滨的《铁路沿线》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张以庆的《幼儿园》获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奖。2005年,田壮壮导演的《茶马古道——德拉姆》获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并被评委会誉为“本年度最具国际水准的中国电影”。

图1-55 《铁西区》

图1-56 《白塔》

图1-57 《铁路沿线》剧照

图1-58 《幼儿园》剧照

图1-59 《最后的马帮》剧照

图1-60 《茶马古道——德拉姆》

由上述远远不全的统计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独立纪录片人的不懈努力和突出成就,他们秉持明确的纪录片艺术理念,注重以平民视角来体现深厚的人文价值,而对同步录音拍摄方式的坚持,则使他们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实在的真实感,而再也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这不仅是当代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代观众所乐于接受的方式,那些一看就虚假的作品人们再也忍受不了了。

【思考与练习题】

1.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阶段性比较明显,对今天的纪录片创作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2.20世纪80年代的几部大型系列纪录片,如《话说长江》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反响?

3.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中国纪录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注释

[1]高峰、赵建国:“中国纪录片30年回顾”,《电视研究》200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