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的是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中更加具有竞争力。提升中国工业的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对中国工业,尤其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对症下药,具体包括:改变中国制造质量差、档次低的形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移;调整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化;改善中国工业能耗高和对环境污染大的现状,实现绿色制造;改善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化的生产管理和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而这些,正是中国目前在工业界不断推进“两化融合”“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的目的所在。
可以说,CPS的发展亦可对中国工业战略推进起到积极作用:
两化融合:CPS可为两化融合注入新的融合力量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核心在于深度融合,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效结合,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往往是各自发展,或者无法做到紧密耦合,原因在于:传统的信息化(如专家系统、控制系统、监控系统等)所解决的都是利用“知识”来消费“数据”的问题;而数据在消费过程中并没有被转化为知识,知识的产生过程依然靠人来实现;同时,传统的信息化分享的是数据和决策,但是知识并没有被分享。然而,CPS则通过核心智能技术体系,实现赛博空间与实体空间之间“数据-信息-知识”的有效转换、利用与共享,形成有效的认知与决策能力,小到最小控制/管理单元,大到工业生态链协同,均贯穿达成虚与实的深度融合,这也恰恰为两化融合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供给侧改革:CPS可以创造提升供给侧质量的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当中,不应只考虑“去库存”和“去杠杆”等相关因素,因为供给侧质量的提升实质上在于工业能力与服务能力这两大能力的协同发展,且其核心在于价值的创造,即创值能力。而通过CPS层级式应用体系的实现,CPS带动形成新的价值链模式,从传统的买卖关系到价值的同盟关系,能够集合整个产业链之力为终端用户创造价值,这才是供给侧质量提升的关键。
智能制造:CPS可促使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发展
如何用“煎蛋”模型来看待中国工业制造领域的机会空间?中国制造在“蛋黄部分”和“蛋白部分”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蛋黄部分要填补中国工业制造基础技术的缺口,改变核心零部件和先进材料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从生产的粗放型模式向精益型模式转变;重视工艺的研究和生产过程的管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努力研发核心生产设备和智能设备,并对设备的使用进行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蛋白部分要提升产品的服务能力和可持续盈利能力,以顾客端的价值缺口为导向提供智能化服务,利用增值服务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还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扶持传感器技术、数采设备、运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利用数据挖掘和信息内容管理在使用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避免一些不可见因素带来的隐患。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信息的挖掘,为用户解决那些以往不可见的需求,提供增值服务。CPS的关键目标就在于通过虚实融合的自主认知与决策手段,做到视情与精确管理,从最终服务端实现价值化创造,即为工业的服务价值化转型提供有效途径。
全球竞争力:CPS可突破不可见空间,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
可以说,工业智能化的核心在于大数据的创值,而中国既是制造大国,也是使用大国,大量数据在中国汇集。如果数据是新工业智能时代中价值创造的原材料,那么中国无疑是资源最多的国家。然而数据并不会直接创造价值,就好像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现金流而非固定资产决定企业的兴衰一样,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是数据流,是数据经过实时分析后及时流向决策链的各个环节,或是成为面向客户创值服务的内容和依据。中国应该利用好“使用数据”的资源,不断提升中国对装备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让世界向中国学习使用经验。同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实质上一直在“可见的空间”中进行投入,形成了很大的存量;现在要考虑的并不是如何继续去投资增量,而是如何将存量的能力释放出来,这需要我们在“不可见空间”中去探索(见图6-5)。
图6-5 中国工业转型的机会空间
可以以CPS等典型创值体系的构建,突破“不可见空间”的潜在机会空间,关注制造业对客户、人类以及环境的价值,从而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工业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