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延长生命线

延长生命线

时间:2023-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救援人员能否在救援的黄金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并施以抢救,是受伤者的生命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大数据提供的海量数据及其处理能力应用于主动安全和应急救援系统上,将有效改善应急救援的现状。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经过大数据的处理,形成分类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方案。依托大数据支撑的物联网技术,建立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应急救援服务平台。

当发生交通事故时,救援人员能否在救援的黄金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并施以抢救,是受伤者的生命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如果错过救援的黄金时间,往往会加重整个事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在重、特大事故如地震灾害发生时,需要在第一时间获得受灾现场的最新情况,以便合理地安排救援队伍和物资,在抢救的黄金时间段内尽可能地搜救出更多的受灾人员,从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互联网与交通救援相结合,可以提高救援的效率,延长生命线。

(一)紧急事故处理系统(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EMS)

在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服务项目的理想构思上,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件,但这种事件的发生率是可以在ITS的调控下降低的。但对于事故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则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只能由智能交通系统内的紧急事故路线规划及引导,再通过远程事故的事件侦测机制辅助,并借助事故侦测后的双向定位系统及无线电通信,快速找出事故点,同时应用商用车辆营运服务,尽快派遣救护车等救助车辆来降低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EMS的应用技术有GIS车辆定位系统、ET道路紧急通报电话、事件侦测、紧急路线引导、无线电双向通信等。通过这些服务,可以达成道路求救、紧急事故通告、公共求救系统和紧急救护车辆调度及派遣等智能交通应用。图4-13所示是紧急调度布点示意。

图4-13 紧急调度布点示意

(二)采用互联网思维改善应急救援效果

平台化、大数据、简捷性、网络式等互联网思维可以为应急救援提供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

1.互联网的平台化为应急救援开辟新渠道

建立向社会开放的自主应急救援服务平台,打破封闭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一方面可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疏通应急救援信息来源的渠道。例如,借鉴国外紧急救援(E-Call)业务的模式和经验,在物联网条件下,将先进的车联网技术和各种救援信息网络相结合而建立的应急救援服务平台,已经在国内进行了联运试验和演练,取得了良好效果。

2.大数据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持

以大数据为工具,可以快速提供综合的决策模型,为应急决策指挥提供支持,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大数据提供的海量数据及其处理能力应用于主动安全和应急救援系统上,将有效改善应急救援的现状。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整合信息数据,构建起安全模型,综合分析各类事故、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满足应急救援所需的实时信息获取、预测预警、智能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辅助决策等需求。此外,可靠的信息来源,除了保障应急救援决策外,还有利于开辟正面的信息发布通道,堵住谣言散布的渠道,准确清楚地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减少次生伤害,避免出现社会恐慌。

3.简单快速是满足应急救援的根本需要

追求简约、快速的互联网思维,为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提供保障。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经过大数据的处理,形成分类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方案。应急救援管理系统通过对实时突发事件的感知数据、历史数据、决策模型以及应急资源等信息进行网络集成,实现信息快速收集、抽取、挖掘、分析、预测和推演,可以进行智能化动态决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信息快速地传递到各执行单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信息的功能,使各救援力量都能更快、更清楚地了解突发事件的情况和救援任务,使应急救援达到最好的执行效果。

4.形成体验化应急救援服务网络

在互联网时代,应急救援所带来的服务,不仅能带来商业价值,而且还能产生社会价值。在当前社会,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效应急救援网络体系,不仅需要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体系,更需要广大民众参与应急救援及其演练活动,把开展安全应急救援实训、演练等安全服务,作为安全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培育,建立政府支持、社会投入、公众参与的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体系。首先,设立安全应急培训实训基地,将基础理论培训、现场装备设备实训、安全技能和应急逃生仿真模拟实训融为一体,全面开展仿真模拟体验式培训。其次,通过互联网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网络教育培训体系,使更多人了解和掌握应急救援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再次,建立专业网站,平时宣传应急救援技术、产品、服务、案例等信息;在救援时,传递救援信息、自救手段,实现信息交流等功能。

(三)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多部门支持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

历经1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在物联网支持的条件下,该体系的建立、健全还需要建立涵盖应急救援中的预警、决策、指挥、协调、处置等应急救援各个环节的平台。首先,要完善现有各系统的兼容性,重塑整个应急救援的体制、机制和流程;其次,要重视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强化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整合等;最后,提升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建设硬件更为强大的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库。

2.形成开放式的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保障支撑平台

依托大数据支撑的物联网技术,建立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应急救援服务平台。首先,支持建立自主呼救系统。该系统立足成熟的经验数据库,能精准判断所需的救援资源,可以自动发出相应的调度请求,形成兼容公安、卫生、消防、交通等多种救援力量的应急救援支撑平台。其次,重视安全监管与应急救援共享平台的建设。安全监管平台是保障安全的源头之一,将日常的安全监管与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结合起来,提供架构统一的技术支撑体系,既可以完成监管部门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也能够应对各类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需要,还解决了应急救援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问题。

3.开展多样化的应急救援试点工作

根据应急救援的需要,开展互联网支持下的新业态试点示范工作。首先,选取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其次,搭建城市突发事件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统一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实现对城市公共场所、道路交通、地下管网等人、车辆、物资流动的识别与监控,达到人安全出行、车辆安全运行以及物资有序流动的安全状态,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运行和管理水平。最后,在交通领域推广自主应急救援系统。针对当前伤亡事故最大的交通安全领域,通过对我国自主应急救援系统的标准化,支持后续试验、演练以及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批量化,最终促进适应我国国情的系统和平台服务产业的发展。

4.支持社会化的安全应急体验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安全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建设社会化的安全应急培训实训基地。作为安全服务的新模式,实训基地将依托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在政府支持下,实现基础理论培训、现场装备设备实训、安全技能和应急逃生仿真模拟实训的一体化。首先,实训面向企业特种作业人员,重点对高危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以模拟操作方式,解决作业安全、应急处置及逃生等仿真环境下的实训培训;其次,实训面向安全监管执法人员。通过模拟实际环境下的执法培训,使安监管理人员能够了解执法环境、熟悉检查内容、掌握执法技能、学会应急处置方法。最后,实训面向公众的体验式安全培训服务。面向学校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和城乡居民等社会各层次人员,重点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应急逃生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练和体验,培养自我安全型市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