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与电子商务共生共长,是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发展和支付服务市场分工细化的产物。中国第三方支付不断成长壮大,已经成为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末,阿里巴巴、慧聪商务等网站依托信息管理、中介服务以及交易平台的强大优势,将许多B2B商务交易搬到了互联网上。易趣、淘宝、当当、亚马逊等B2C、C2C类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了自由购物的平台。网上购物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因此而获得重要的发展机遇。
1998年10月,国家经贸委与工信部联合宣布启动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以推广网络化和电子商务在经贸流通领域的应用。同时,首都电子商城作为网上交易与支付中介的示范平台正式成立。1999年3月,中国第一家第三方支付“首信易支付”开始运行,开启了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先河。
2003年,阿里巴巴集团推出“支付宝”,开始打造具有信用中介功能的虚拟账户。2005年,中国市场中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达到50多家,电子支付逐渐深入网民内心,越来越多的商户也逐渐改变思维,开始接受这种全新的支付方式。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第三方支付企业定义为提供非银行金融服务或资金转移服务的中介支付机构。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向支付宝、易宝支付、快钱、财付通、银联商务、汇付天下等2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第三方支付正式获得监管层认可。随后,第三方支付依靠丰富的支付场景、巨大的客户资源和多样化的销售渠道等优势,逐步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15年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共发放了九批270家第三方支付牌照。
自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并同时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与规范以来,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逐年扩大。据艾瑞咨询统计,2015年中国个人计算机(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1.87万亿元,是2011年中国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2.2万亿元的5倍,年均增长率约为50%(图2-7)。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PC端第三方支付的用户逐渐向移动端迁移,加上各互联网巨头、传统机构纷纷布局移动互联网领域,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使用黏性不断下降,交易规模的增速逐步放缓。(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图2-7 2011-2015年中国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
如今,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购物,还涉及基金购买、航空旅行、电信缴费、网络游戏等。特别是随着余额类货币基金的出现、用户互联网理财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购买基金的规模占整个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涉足第三方支付较早的平台凭借着先入优势和早期积累的大量客户,始终占据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主导位置。例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快钱和汇付天下这五大第三方支付平台PC端的交易总规模长期以来占据着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总额的80%以上。而支付宝又凭借淘宝平台的巨额交易量为支撑,一直占据着中国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近乎半壁江山。
2015年支付宝用户移动端支付占其总支付比例超过半数,达到65%,PC端用户黏性不断下降,PC端互联网交易规模增速有所放缓,相较于2014年,支付宝2015年PC端支付占整个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比重略微下降,占比为47.5%。2015年财付通实现了金融战略升级,进一步构建了开放合作的平台,依托微信和QQ社交工具的巨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拓展支付场景,并将移动支付与PC端互联网支付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支付理财服务,取得了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20%的好成绩。尽管2015年监管层开始重视P2P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监管条例,但P2P行业整体交易规模仍呈高速增长态势,汇付天下、易宝支付以及宝付这些服务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因此获得较快增长;京东拥有以支付为基础的七大业务线,通过结合自身电子商务优势,京东正加快互联网金融布局,拓展京东金融版图,2015年京东支付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占比达到2.0%,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作为电商巨头之一的苏宁,也在积极拓展金融板块,其底层支付工具易付宝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2015年PC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占比达到1.2%。
此外,许多支付企业深耕于航空旅行、电商B2B、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如易宝支付、快钱、中金支付等,为B端企业提供较为完善的第三方支付行业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支付效率,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行业支付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支付企业自身服务水平,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