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想要的,是下一个IBM."阿里巴巴集团一位高管说。打造下一个IBM便是阿里巴巴集团大数据战略的主要目标。
阿里巴巴集团小微金融服务的调研显示,传统银行的客服、柜台和客户经理人数占比达80%左右,数据工作人员不足10%,而阿里巴巴集团微贷事业部采用数据化决策,60%从事数据相关工作,余下则是做数据底层架构的搭建。整个阿里巴巴集团金融团队,90%的人每天都与数据打交道。
目前,阿里巴巴集团拥有全国最大的Hadoop分布式计算集群,日增数据50TB(1TB=210GB),已存储有40PB(1PB=210TB)的海量数据,分布于全国80多个节点的CDN网络,支撑流量超过800Gbps,即可同时支撑对数十亿种商品的实时搜索和访问,并且所有访问行为都会被如实记录。部分数据采用1:120的高压缩极限存储技术,通过由3000多台服务器组成的“云梯”超大规模数据系统以及阿里巴巴集团自行研制的ODPS数据系统,持续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阿里巴巴集团的大数据架构如图9-14所示。(资料来源:物联网世界网站)
阿里巴巴集团的高管表示,阿里巴巴集团的数据是不卖的,所进行的大数据金融,意在满足市场对高效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且带动淘宝卖家实现电算化。拥有这些数据,马云希望能取代IBM,其具体商业模式是:阿里巴巴集团以5000台服务器的系统处理能力为基础,将大数据库作为核心竞争力,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数据分析服务。这样,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就免去了建机房、造系统的成本,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就能享用阿里巴巴集团的大数据技术和服务。
图9-14 阿里巴巴集团的大数据架构
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资本雄厚、业务规模巨大,其在金融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很难被撼动。阿里巴巴集团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将发展突破口放在传统金融机构尚未涉足的领地,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数据和技术服务商。待阿里巴巴集团数据服务平台纳入众多银行、基金、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后,拥有海量金融信息的阿里巴巴集团金融平台就将诞生。
2016年1月20日,阿里云在“2016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宣布开放阿里巴巴集团十年的大数据,发布全球首个一站式大数据平台“数加”,首批亮相20款产品,覆盖数据采集、计算引擎、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应用等数据生产全链条。这一平台承载了阿里云“普惠大数据”的理念,即让全球任何一个企业、个人都能用上大数据。
在输出自身大数据能力的同时,“数加”还向有数据开发能力的团队开放。这些团队可入驻“数加”,借助“数加”上的工具为各行各业提供数据服务。阿里云计划用3年时间吸引1000家合作伙伴入驻,共同分享市场规模巨大的大数据蛋糕。大麦网是阿里云“数加”平台的尝鲜者,通过采用“数加”的推荐引擎,大麦网的研发成本从900人/天降低到了30人/天,效率提升了30倍。
阿里巴巴集团大数据技术已经服务于自身的金融业务,蚂蚁微贷(原阿里小贷)的运作便是阿里巴巴集团大数据运用的先行者。蚂蚁微贷的贷款流程如图9-15所示。(资料来源:安邦保险、长城证券研究所)
阿里巴巴集团在大数据系统设计之初就囊括了风控措施,对店铺信息进行长期跟踪,同时结合准入、定价、反欺诈等风控评分;一旦发现经营异象,阿里巴巴集团会有专人负责与店铺进行沟通核实、提早介入;如果出现违约,阿里巴巴集团还有一整套外包的催收机制。
但是,阿里巴巴集团正在构建的大数据商业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阿里巴巴集团只能驾驭自有平台的数据,阿里巴巴集团90%以上的数据来自包括淘宝、天猫在内的“大淘宝”,支付宝实名制用户与“大淘宝”用户数据高度重叠,数据的来源有限。随着京东、苏宁等电商的崛起,同一客户在不同电商平台的表现是否一致,不同平台的分析结果谁更准确等问题都有待商榷。其次,阿里巴巴集团的客户群相对单一和同质化,一旦风险袭来,局面很难把控。再次,阿里巴巴集团目前提供的数据产品不包含细节信息和分析过程,仅是所谓评分系统给出的信用评分,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值得商榷。最后,阿里巴巴集团如何在保护客户的隐私权情况下,对客户数据进行交易和处置,也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图9-15 蚂蚁微贷的贷款流程
(二)阿里巴巴集团金融的大数据基石——芝麻信用
2015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简称“蚂蚁金服”)公司推出了国内首个个人信用评分——芝麻信用分,用以直观反映用户的信用状况。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的众多商户以及蚂蚁微贷等开展合作,芝麻信用分将在个人金融和生活服务领域推广应用。
与传统征信机构主要采集信息主体在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进行个人征信不同,芝麻信用采集的个人信用数据更为广泛。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芝麻信用的信用数据来源主要是:①阿里巴巴集团下属电商的平台交易数据,包括淘宝和天猫等拥有的3?亿多个人实名注册用户信息以及超过3700万户小微企业交易信息;②蚂蚁金服集团采集的互联网金融数据,主要包括支付宝、余额宝以及蚂蚁微贷记录的个人信息数据;③与阿里巴巴集团具有合作关系的外部机构提供的信息数据,如公安网等公共机构向芝麻信用提供的政府、公安、工商、法院等记录的数据,部分与芝麻信用达成数据互换协议的国内主流P2P平台(如银湖网、手机贷等)提供的网贷数据;④用户主动提供的信用数据。其中,前两种渠道是芝麻信用采集信息的主渠道。
芝麻信用的“芝麻信用分”评分服务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信用评分模式,并已在阿里巴巴集团部分用户中进行公测,这也是国内首次出现的个人信用评分。芝麻信用分参考美国著名的FICO评分体系将芝麻信用分区间设置为350~950分,评分结果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违约可能性越小。芝麻信用分与美国FICO评分的比较如表9-1所示。
表9-1 芝麻信用分与美国FICO评分的比较
芝麻信用分按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信用等级:350~550分为最低等级,表示信用状况“极差”;550~600分,表示信用状况“中等”;600~650分,表示信用状况“良好”;650~700分,表示信用状况“优秀”;700~950分为最高等级,表示信用状况“极好”。芝麻信用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综合考虑个人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和人脉关系五个维度信息,经信息加工后得出最后评分结果。芝麻信用分评分维度和结果示例如图9-16所示。
目前,芝麻信用正与阿里巴巴集团电商平台上的众多特约商户以及蚂蚁微贷等平台开展广泛合作,努力推动芝麻信用评分结果的应用。芝麻信用分已接入租车、租房、酒店住宿等生活场景并提供针对性服务。例如,芝麻信用状况在“良好”以上的用户,可享受神州租车提供的免押金租车服务,以及“阿里旅行·去啊”提供的国内3000余家酒店免押金先入住,离店后再付款的“信用住”服务。芝麻信用还与蚂蚁微贷旗下的“花呗”和“借呗”,以及招联金融旗下的“好期贷”开展合作,积极涉足个人消费金融领域。例如,芝麻信用状况在“良好”以上的用户,可向“花呗”申请最高额度为3万元的个人消费贷款用于淘宝和天猫平台上的消费,客户还可通过“借呗”申请最高额度为5万元、还款期限最长可达12个月的个人消费贷款;芝麻信用状况为“极好”的用户,可申请开通“好期贷”,享受额度在2000~10000元的个人消费贷款。
图9-16 芝麻信用分评分维度和结果示例
截至2015年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经覆盖8.7亿自然人、2102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但在系统收录的8.7亿自然人中有信贷记录的只有3.7亿人,可形成个人征信报告并得出个人信用评分的只有2.75亿人,占比不足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芝麻信用采集信息的对象包括网民群体以及传统征信机构未能覆盖到的草根人群,如未向银行借贷、未申请过信用卡的自然人,以及学生群体、个体户、蓝领工人、自由职业者等。由于芝麻信用信息覆盖的群体广泛,因而可与现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形成有益补充。此外,芝麻信用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大数据技术,另辟蹊径,其采集的数据涵盖个人网购、信用卡还款、互联网理财、租房、水电煤缴费和社交等方面。通过线上信用评分与线下传统征信系统相结合,芝麻信用就可以对个人信用状况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