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从现在起到2025年,“互联网+”将成为中国各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只有“上网”——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等各种活动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使各类信息流动起来,“互联网+”的价值才会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但是,“互联网+”不是想加就能加的。专家指出,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依靠的是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美国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立足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中国实施“互联网+”计划,就必须从体制、政策等因素中充分挖掘中国的人口红利。
1.国家的互联网战略
“互联网+”既是技术变革,更是思维变革。这里的“+”不是两者简单叠加,而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跨界深度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行业发展生态。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互联网+”将成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互联网+”创业创新等11个发展方向作为重点行动领域。2015年10月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2.“化学反应”加速进行
“互联网+”不是简单地粘在一起的“物理反应”,而是要素重组的“化学反应”。新浪董事长曹国伟曾对互联网的发展做出如下总结:第一个十年,互联网在跟传统行业和平共处的同时,催生了一些新的行业;第二个十年,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了部分传统行业。现在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融入金融、教育、旅游等传统行业,从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到生产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并逐步融入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就连看起来与互联网关系不大的农业,也在悄悄地发生“化学反应”。“2015农业互联网高峰论坛”承办方——金农网总裁沈圣冰认为:“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空前,大北农、鲁西等传统农业企业不断寻求创新转型,阿里巴巴、联想、京东、中粮、中化、中农、顺丰、苏宁纷纷进军农业互联网,中米科技等企业异军突起,加速促进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专家认为,在中国,“互联网+”比较容易突破和发生“化学反应”的领域应是从技术依赖性弱的领域开始,如城市交通、公众服务行业;其次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领域,如物流、销售、餐饮等行业;最后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如房地产、电子商务等。
3.体制障碍正在清扫
专家指出,“互联网+”的保障支撑措施还应包括体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把“确定改进公共服务措施,以持续简政放权便利群众办事创业”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该工作包括:一是全面梳理和公开各地区、各部门及相关中介、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并动态调整,对服务事项逐项编制指南,列明流程、示范文本和时限等;二是简化办事程序,探索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三是加快推进各级政府间、部门间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间涉及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依托“互联网+”,促进办事部门相互衔接,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从源头避免“循环证明”,最大限度便利群众。
当然,除了政策和体制外,“互联网+”的发展还需要别的土壤,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层面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战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