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应用的需求催生了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出现对国防、军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作战的影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一个新的作战领域,网络控制权与制空权、制海权和制陆权一样,也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美国政府早就从战略高度对网络战这一全新的战争样式进行了认识和研究。随着美军网络空间司令部的成立,网络空间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在美国的影响下,俄罗斯、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也加强了网络作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将网络作战和对抗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由于世界各军事大国都在大力投入网络空间的研究,使得信息技术在军事上已经深化为国家战略性设施,同时也推动了以网络攻防为标志的新的信息对抗技术的发展。
二是对于国防动员与作战后勤保障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渗透性,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与传统国防动员体系的结合,能够形成新的国防动员模式。“互联网+”在传统传媒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社会舆论的空间和人际沟通的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机制,也成为国防动员的新选择。纵观近年来的涉军新闻,从南海维权、军队改革、“魏则西事件”“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天津港大爆炸救援等重大事件的处置,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在引导舆论、反映事件动态、传输正能量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互联网+”在军事上的发展
1.大数据初显神威
在“9·11”事件发生前,情报研判人员掌握了大量与恐怖组织计划对纽约发动袭击的相关信息,但却忽视了其中有价值的情报,没有在恐怖袭击发动之前进行阻拦。事实上,在信息技术高度渗透的今天,恐怖分子要计划、执行一次恐怖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在信息空间留下某种“数据脚印”。这种数据脚印可以是交易的数据记录,也可以是通信、财务、教育、医疗,也可以是旅行、交通、出入境、房屋等其他数据记录。如果能对这些数据脚印进行有效的分析,必然能从中寻出蛛丝马迹,从而防患于未然。据了解,2002年,阿富汗境内的大毒枭准备为“基地”组织等恐怖分子提供资金时,美军的情报分析人员正是通过数据挖掘,把作战方案库里的数据与有关“基地”组织情况库里的资金数据进行实时、自主关联,从而指导美军先敌一步采取行动。
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战争中,军事体系的对抗很大程度上依靠各种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和数据,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为“恰当”的决策者提供“恰当”的信息。而在数年前,美军建设全球信息栅格(GIG)的目标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决策者提供正确的信息,从“任何”到“恰当”的转变,正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应用。而信息实现快速、合理、高效分发的前提,是要有对数据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让最即时的战场信息传递到最迫切需要的部门。随着战场数据量大幅增加,数据的高效存储与分析,从数据中发现敌我态势的变化,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使海量数据更好地为信息化战争服务。
2.物联网延伸战场触角
物联网在军事领域最大的功能在于它在物理域与信息域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人、武器等作战空间要素信息化,持续地在战斗力与保障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推动战场信息化建设
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传感器的触角延伸到战场的各个角落,延伸到与之相关联的各种信息化系统和武器装备。如果基于军事物联网实现对战场设施与战场环境的无缝感知,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物物控制”,那么必然会大大降低以往系统研制中存在的各类要素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的技术难度,极大地提高军事资源利用率,推动战场上烟囱式的侦察网、通信网、指控系统、火力网的综合集成,更好地将人、装备、战场环境等连接成为一体的网络系统,将作战指令延伸或直接传递至一线作战单元,使军事指挥更加高效、灵活。
(2)及时的侦察预警和准确的态势感知
未来作战,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战争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先敌发现”,而“作战先机”的夺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信息感知”的获得。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全面覆盖的全维、精确、无缝感知的体系,以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自动侦察感知、实时动态监测,极大地提高军事指挥控制的精度、速度和敏捷度,提升战场感知和指挥控制能力。
(3)武器装备的智能化管控
智能化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通过为武器装备嵌入智能芯片,组成一个大型传感器网络,建立联合战场作战单元、武器平台和运载平台的物联网感知控制网络系统,实现对装备工作状况、性能水平的动态感知和实时分析,全过程、全寿命地跟踪与监控装备的使用、故障、维修、保养和报废等,实现对装备的科学管理,以及对武器装备的宏观监控。传感器网络的使用使得装备能主动地参与作战,实现与作战人员有机结合。作为军事物联网上的一个单元,智能化武器装备还将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感知计算,实现各种要素和各单元之间物与物的联网与控制,并逐渐代替作战人员。一方面能够提高装备的战场生存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减少了作战人员的数量,使得智能化的武器装备成为战场主角。
(4)后勤保障的精准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审视古今中外的任何一场战争,后勤保障都是战争的基础要素。物联网技术为科学、精准的后勤保障提供了可能。物联网技术采用以RFID为代表的智能识别技术,采集战场上所有物资的型号、位置等信息,实现对后勤物资的筹划、生产、配送、接收、储存等全过程的智能感知与动态管控,为基于位置的服务提供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后勤物资在储、在运和在用状态的自动感知与智能调度信息系统,以实现自动识别、快速定位、规范分类、科学管理,实现从生产线、仓库到战场,甚至到士兵的全程动态监控。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化物资储备布局,预测物资作战消耗,实施科学配送,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向作战人员提供精准保障。提高后勤保障的安全性,使后勤保障工作与其他作战要素更好地结合。
(二)推进“互联网+”在后勤综合保障中的应用
1.“互联网+”后勤综合保障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后勤综合保障,就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把后勤保障专业在内的军地相关行业结合起来,把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其本质是传统后勤保障专业的网络化、数据化,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1)全方位透明化。通过网络与数据的全面结合,实现后勤保障的全维和全程可视,提高整体“透明度”。具体表现为:①全域覆盖,打破后勤各专业、各领域的信息壁垒,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构建统一信息平台,运用智能保障终端,将信息点位向各保障末端延伸,将信息网络优势渗透到后勤保障的各个环节;②远程掌控,运用云平台链接各专业保障数据,实时查看重点目标、重要部位、重要作业场所视频,调取对应库房物资、油料、药品等数据,有效实施指挥调配;③动态监管,全程跟踪物资运输情况,实时掌握仓库收发、配送以及部队使用消耗信息,跨军地动态监控供应和管理数据。
(2)全领域智能化。通过网络将现有保障对象、保障实体进行连接,运用云平台提供强有力的“大脑”,是后勤“互联网+”的特征体现,也反映了感知、融合和决策三者的高效结合。具体表现为:①智能感知,后勤“互联网+”融合射频识别、传感器、摄像头、二维条码、遥测遥感等传感设备和技术,实现从物资、油料、医疗、水质到人员身份、地理位置、周边地形地物等后勤保障中的人和物的全面感知;②智能分析,运用云平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对后勤保障和业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比对、纠错、量化分析,快速捕获后勤各类数据变化情况,构建后勤数据联机分析库,进行定量计算,得出定性结论;③智能调控,后勤“互联网+”把战区内所有的保障信息放到云端,打破现有保障体系限制,采取就近就便、高效使用的原则,将保障资源、保障力量、保障行动进行结合,在不同部队之间流动起来、在不同专业之间共享起来,提高资源整合利用率和保障速度,引接地方动员信息,适时运用地方资源进行综合保障。
(3)全流程简约化。后勤“互联网+”能够最大限度地简化保障流程,提高保障效率,为快速获取、高效服务提供支撑。主要表现为:①保障终端简约,“互联网+”后勤综合保障,将现有的各专业保障终端功能进行综合集成,提供2~3种互为备份的综合保障终端,彻底转变传统信息化建设各专业各自为战、信息终端琳琅满目的现状;②保障软件简约,参照淘宝网的运营模式,全面考虑后勤保障需要,融合各保障专业,为部队官兵提供统一的软件服务;③保障获取简约,按照信息化保障要求,根据业务工作审批权限,重塑业务流程,快捷获取远程服务,统合各专业保障需求,实现在线提报、网上流转、电子审批等功能,提高保障时效。
2.“互联网+”后勤综合保障的应用模式
“互联网+”和传统保障专业相结合,加速了信息要素向后勤各领域、各部门渗透,进一步催生感知手段、调控手段、管理手段的创新转变,推动以保障实体为中心的格局,转变为以被保障对象为中心的新格局。
(1)“互联网+”敏捷后勤指挥。“互联网+”后勤指挥融合业务数据资源,深度挖掘数据潜力,构建上下联动、支撑指挥决策的后勤信息保障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指挥方式难以提供全面完整的战场保障态势,难以对战场形势进行有效分析,数据统合差、缺项多、共享难等问题。
(2)“互联网+”逆向供应保障。“互联网+”供应转变传统的保障方式,化繁为简,构建生产与储备相结合、网状辐射、完善配套的“在线供应保障带”,完成供应保障过程中“要什么”“有什么”“采购什么”的关键环节。
(3)“互联网+”灵活卫勤保障。“互联网+”卫勤保障转变医疗保障模式,构建便捷服务、快速响应、智能分析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平时保障难以到点、到位,战时战场搜救系统联通性不好、稳定性不强等医疗保障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4)“互联网+”天网运输保障。配送精确定向、运力使用合理一直是军事运输攻关的重点,“互联网+”运输以云平台为中心,融合后勤各专业,构建雷达预警式军事运输综合保障体系,让运输更“聪明”、更精准。
(5)“互联网+”无缝后勤管理。“互联网+”后勤管理综合运用现有信息系统,构建一体化、实时化、网络化的管理体系,打破传统后勤部队和后勤业务管理,分别依托门禁、巡更、物资管理等信息系统,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的局面。
(三)突袭本·拉登行动——“互联网+”特战经典战例
2011年5月1日午夜,美军发起旨在消灭“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海神之矛”行动。执行任务的海豹突击队搭乘隐身直升机,借助夜暗从阿富汗隐蔽飞抵巴基斯坦境内的本·拉登藏身之处,经40分钟的短促突击,以损失一架直升机但人员无一伤亡的微小代价,成功击毙本·拉登,为美国长达10年的追捕画上了一个句号。“海神之矛”是一次典型的信息主导、体系支撑下的精兵特种作战战例。除了海豹突击队极强作战能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外,此次行动中,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其精准的情报分析、高效的指挥体系、全面的支援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令人耳目一新。行动表现出美军在情报侦察、组织指挥、力量运用、灵活应变等方面的特长。
1.精准的情报分析
“基地”组织具备较强的反侦察能力,美国中央情报局研究本·拉登的情报人员提出一个思路:虽然本·拉登深藏不露,直接对本人进行追踪有很大难度,但是,要实现对“基地”组织正常的指挥,他不可能与世隔绝,必然存在和外界保持联系的纽带,顺着这条线索可以发现本·拉登的踪迹。2007年,美军通过审问一名“9·11”事件主犯,并结合已经掌握的“基地”组织的情况进行排查筛选,经过综合分析后确定了与本·拉登联系的一位重要信使的信息,随即对其进行监听和跟踪监视,并于2010年8月获得这名信使的真实姓名和住址。随后锁定他经常出入的位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地区的某处院落,动用卫星、无人机、特工人员等各种侦察手段,对该院落的住宅进行了长达5个多月的侦察。通过与历史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对,美国中央情报局掌握了2005年以来该住宅建造、维修和改造情况,特别是住宅的内部结构、出入口位置等详情。2010年9月,本·拉登在该院内锻炼身体时被拍摄,美军通过人体特征识别,最终确定了本·拉登的真实身份。
图6-29 突袭本·拉登行动指挥场景图
图6-30 本·拉登藏身处示意图
另外,美军事先根据卫星及无人机侦察获得的情报,绘制了目标的三维地图,并在阿富汗北部地区选择相似地形,按照目标住宅布局和附近山川河流等实际景象搭建了模拟建筑,展开实战化模拟训练。2011年4月10日,突击分队抵达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训练基地,在1:1比例的宅院模型中进行了5天专项训练,反复演练了行动方案和各种应急处置预案。4月18日,突击分队又前往内华达州,在一个与阿伯塔巴德海拔高度相同的区域进行整合训练。在此期间,中央情报局人员为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和参战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细节情报,如本·拉登进出A1主楼的北门通道,目标宅院每个门的材质和开启方向等,使战前各项准备更加细腻和富有针对性。
除此之外,美军通过情报分析,对房屋的结构和材质甚至院内所有大门和房门的位置、围墙顶部的蛇腹型铁丝网、客房的金属双层门等情况都详细掌握。执行突袭任务前,无人机负责监视目标区域,并把拍摄到的照片和卫星照片直接发到海豹六队队员驻地。
2.实时高效的指控体系
此次行动中,美军采用了“总统——前方指挥官——现场指挥官”三级贯通式指挥体系。这一指挥体系层次简洁,实时指挥能力很强,上能够满足各种特殊的政治和军事需求,下可以适应瞬息间的战术变化。特别重要的是,为了使这一指挥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军凭借其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投入新型RQ-170型无人机实时传输图像信息,使分布在本土、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不同空间的三级指挥层级融为一体,实现了不同层级同时掌握同一情况,上级应变指令与下级行动调整同步展开的高效率指挥控制。
3.全面的支援系统
此次特战行动,美军做到了精细筹划、全面支援,确保万无一失。在指挥信息系统保障上,构建了以卫星和数据链为主,单兵信息系统、定位导航系统和宽带通信系统为辅的综合指挥信息系统,形成了综合战场态势,确保指挥部对突击行动的实时指挥控制。在作战行动支援保障上,除了使用两架“黑鹰”低噪声隐身直升机外,美军还派出两架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跟随接应,在一架“黑鹰”坠地损毁后,担负支援接应的“支奴干”迅速驰援,发挥了整体作战威力。行动小组抵达目标上空后,特战队员按照预先制定的突袭方案行动,从开始作战到击毙本·拉登仅耗时38分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