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了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因此,促进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能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信息产业的先进技术、理念和管理模式将传统制造业分解、重构,实现新的市场、业务和产业发展。为此,构建一个有益于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当前经济理论界和政府有关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系统课题。
中、美、德等国家制造业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与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形势息息相关。从世界银行的数据可见,过去30年,以中、美、德、日、韩等五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而自2010年起,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制造业日趋空心化。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美国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体经济不断萎缩,制造业就业和产出比重持续降低,失业率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开始谋划重振制造业。2009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提出,美国经济要从过去维系在金融信贷上的高消费模式,转向出口和制造业推动的成长模式,要重新平衡制造业和服务业。2010年8月,《制造业促进法案》的签署,标志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正式启动。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但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崛起的冲击。在21世纪初,由于成本上缺乏竞争力,很多企业将总部或制造基地从德国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为此,2006年德国发布了《德国高技术战略》,计划通过创新克服其成本劣势。2010年,德国又提出《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2020》,包括10大未来项目,其中之一便是工业4.0战略,来应对美国在工业3.0时代的领先优势渗透,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大国的挑战。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引发了这些国家的制造企业回归潮流,同时由于我国物价和人力资本不断上涨,我国国内制造企业正逐渐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正由中国制造转为东南亚制造。面对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多项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并于2015年5月推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
(一)美国四个方面的战略目标
第一,大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一方面,政府一再降低创业企业上市门槛,促使大批实验室技术实现商业化;另一方面,政府推动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工程,利用美国国内高端消费群体抢先实现市场增长,使美国成为最早享受到工业革命成果的国家。
第二,提高能够主导未来产业竞争的人才潜力:通过移民政策改革,美国希望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从而在国内形成满足“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的下一代的创新者、研究者和技能工人群体,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力。
第三,通过智能创新和智能制造提高制造业生产率。为了充抵高昂的人力成本,美国加强信息技术高性能电脑在技术创新上的应用,同时创造和推广适合本国人力资源特点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网络和智能工厂生态系统。
第四,建设以分布能源系统、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全新的工业基础设施体系。在政府资助下,美国各州都在开发和部署具有智能性、可持续性、灵活性的能源、交通、生产和信息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基础,也有助于美国制造业降低配套成本,形成快速响应能力。
(二)日本规模编制技术战略
日本政府加大了开发企业3D打印机等尖端技术的财政投入。2014年,经济产业省继续把3D打印机列为优先政策扶持对象,计划当年投资45亿日元,实施名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革命”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目,开发世界最高水平的金属粉末造型用3D打印机。
不仅如此,日本政府快速更新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制造竞争力。近年日本制造业出现了三个新现象。一是采用“小生产线”的企业增多,如本田公司通过采取新技术减少喷漆次数、减少热处理工序等措施把生产线缩短了40%,并通过改变车身结构设计把焊接生产线由18道工序减少为9道,建成了世界上最短的高端车型生产线;二是采用小型设备的企业增多,如日本电装公司对铝压铸件的生产设备、工艺进行改革,使得铸造线生产成本降低了30%,设备面积减少了80%,能源消费量降低了50%;三是通过机器人、无人搬运机、无人工厂、“细胞生产方式”等突破成本瓶颈,如佳能公司从“细胞生产方式”到“机械细胞方式”,再到世界首个数码照相机无人工厂,大幅度地提高了成本竞争力。
(三)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
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构建智能生产网络,推动德国的工业生产制造进一步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升级,包括基于“数字——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的建设,以及生产制造单元与企业的采购、营销、研发等各个价值链环节,同时与不同企业间的互联构成更大的、更高层次的智能生产网络。德国政府《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2020》确定了十大未来项目,旨在通过现代制造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进一步发挥德国在产品创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复杂工艺管理等领域的优势,从而维持和巩固其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
德国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既可以满足消费者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够及时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变动。更重要的是,现代生产制造方式能够将员工从过去程序化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
依托西门子、博世等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企业,“工业4.0“战略将最终推进先进制造技术标准的形成,提升复杂系统管理能力,加快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员工终身学习机制的形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