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工业化阶段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教授等领导的课题组提出的指标体系,2013年以后,中国整体上(由于地区差异大)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之后还要5~10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而根据目前的推断,少数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绝大多数地区也基本能够在2020年前后实现工业化,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化的全面实现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
2.不同工业化阶段增长动力的特征及变化
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二是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三是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
目前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增长动力,一种是从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出发,还有一种从要素的角度去理解增长动力,最后一种是从产业和技术转型升级的角度去看待增长动力。
从三大需求的角度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16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有反复但总体趋势还是上升的;消费的贡献先降后升;出口呈倒U形,在21世纪初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近年来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已经越来越小。
从增长要素的角度,资本增长的贡献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过去十多年一直保持在70%以上的水平;劳动增长的贡献从2006年以后显著下降。过去一直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只靠大规模的资源要素投入,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其实不然,评价中国经济的发展时,不能忽略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过去的35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1~1995年甚至接近50%。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相比,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工业增长率的贡献明显开始下降;金融、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比重则继续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