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4-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纪念钱学森院士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三十周年,是因为这是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理论,它被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是一个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发展的伟大贡献。我们纪念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三十周年,就是要学习钱老毕生学习科学、倾注科学、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六是为实现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找到了突破口。

杨利民

我们纪念钱学森院士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三十周年,是因为这是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理论,它被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是一个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发展的伟大贡献。今天,从全国各地来的专家学者,汇聚在钱老的母校——上海交大,共同研讨这一理论创建30周年的成果和经验,就是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个理论的精髓,广泛宣传和弘扬这个理论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大力推动和引导沙产业、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纪念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三十周年,就是要学习钱老毕生学习科学、倾注科学、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钱学森开发性治沙和经营沙漠的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是对传统防沙治沙的理论、机制、方法的全面创新,为提高防沙、治沙的投资效益指明了方向,指出了路子。30年前特别是近10年来各地的实践经验和不少科研成果,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证明了开发性治沙和经营沙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钱学森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国富民、与时俱进的理论,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我们学习钱学森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要完整把握其思想理论体系,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思考和处理沙漠经济问题: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想想中国人口到了20亿怎么办;要走群众路线,向群众学习,做好群众工作,符合群众意愿,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进行科学规划,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分类、分阶段进行,培养专门人才,运用全部科学技术,综合开发利用,高投入、高效益,科学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沙漠;要解决好沙漠土地经营制度改革问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运用市场这只手,合理配置资源、筹集资金、滚动发展;要遵循地理自然规律,把防沙、治沙同节水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全面推广“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技术路线,防止破坏资源和沙漠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钱学森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深刻揭示了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本质,为人类树立新沙漠观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历史性贡献在于它揭示了农业型沙产业的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的意义,揭示了农业型沙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趋势。30多年来,我国西部省区按照这一理论的指导思想,进行大胆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发展沙产业的技术路线,找到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沙区人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可持续发展路子,生态环境也实现了“总体缓解、局部好转”的局面,呈现出了生态、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统一”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按照钱老的理论,在我国的西部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不仅是沙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而且是解决21世纪我国人口生存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我们知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强调,要把内蒙古打造成祖国北疆更加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内蒙古有沙漠、沙地12亿亩,全区60%的农田和70%以上的草牧场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区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三。绝大部分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西部,而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如果继续贫困落后下去,不利于边疆稳定,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发展。一句话,没有西部沙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和全面实现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沙漠和草原是边疆地区最大的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21世纪和未来人类新的生存空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可利用耕地会越来越少,而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不会在短期内逆转,将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的选择离不开沙漠和草原,这不仅是因为沙漠、沙地和草原能发展沙草产业,可以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因为西部地区各族人民守土有责,为了边疆安定、生态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我国的西部不但是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风沙和沙尘暴的源头,西部大开发就是西部大治理,不治理好西部就不能保卫好东部。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沙地绿起来、沙业活起来、沙区人民富起来的事实证明,沙产业、草产业就是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知识经济、绿色产业和阳光农业。我们说,沙产业、草产业是切断恶性循环链、变恶性为良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完成和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是沙区人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完成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钱老关于沙漠资源和沙漠化防治利用的科学思想,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研究人与自然矛盾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思想。这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的综合实用性理论。它对祖国、对人民,更是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一是为我们科学认识沙漠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科学沙漠观,成为人类认识沙漠的最新成果和最高境界。二是为我们科学防沙、治沙、用沙和管沙指明了方向。理论提出要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要寓防治于开发利用之中;要用市场方式运作,以解决防治任务大而投资不足、投入高而产出低的问题;打破了理念、思路、机制、方针、政策上的传统思维定势。三是为我们建设平衡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四是为解决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饮食来源找到了新领域。五是为沙漠、戈壁、沙地、草场上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找到了新的结合点。六是为实现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找到了突破口。七是为学习和认识系统科学理论提供了示范。八是为沙区人民致富达小康明确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九是为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了一个基础性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沙产业、草产业是调动企业、调动社会资源、调动沙区人民参与防沙、治沙,防治沙尘暴和管护沙漠积极性的动力;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引入高新科学技术运用于三农、三牧的必要载体;是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的唯一后续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工科贸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是保证可持续投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稳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我国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沙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证。

钱学森认为,沙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能够让我国16亿亩的沙漠戈壁每年提供上千亿元的产值。这里的关键是要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以新的思维去研究沙漠,从新的视角去认识沙漠,用新的理念去治理利用沙漠,最终达到变害为利、变害为宝、造福于民的目的。因此,我们要用钱学森开发性治沙和经营沙漠的思想,对过去的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一次从理论到实践、从体制到机制、从理念到方法的全面总结。通过总结加深对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用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来指导防沙、治沙,发展沙草产业的信心和自觉性,坚定改革防沙、治沙,发展沙草产业投融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决心,修改和完善防沙、治沙和发展沙草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总结实现由消极治理向积极开发治理转变,由政府投资为主向以社会为主的多元投资转变,由政府无偿投资向回收再投资转变,由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由高投入(指投入产出比)低效益、单效益向高投入、高效益、多效益转变,由重生态效益向以经济效益拉动并保证生态效益转变。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守望相助,共同打造祖国北部边疆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努力构筑北疆生态安全稳定屏障,实现“中国梦、沙草路”的伟大蓝图。

(作者系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中纪委驻交通运输部原纪检组长、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