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兴
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史的氤氲淹没许多如烟往事,却带不走伟人志士崇高的思想与追求。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他用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严肃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永不停驻的探索,把渺小的个体倾力放大,把先进的思想无限延伸,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沙产业理论,就是其浩瀚精神海洋中一朵璀璨的浪花。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立的卓越功勋彪炳史册。他创立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论,广泛应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我国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战略科学家,钱老怀着“志在报国,心在富民”的崇高理想,先后于1984年5月和12月,撰写了《创建农业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及《第六次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两篇科学论述,创造性提出了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就是充分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一切可以运用的知识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农业对阳光、水、土壤、肥料等各类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率,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其中包括农、林、草、海、沙五个产业类别。在我国首次提出沙产业的概念,成为沙产业理论的奠基人。
长期在我国西北工作、心系干旱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状况并且有着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的宋平同志,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预见性认为,钱老的沙产业理论可以帮助西北干旱地区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大有可为。他说:“钱老是大科学家,了不起的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有杰出贡献。钱老思考的事都是大事,是重要的事”,“钱老提出的沙产业,实际上是现代农业,多用沙漠中充沛的阳光,节省用水,是阳光农业”。钱学森预见性地说“沙产业是第六次产业革命,是21世纪中叶才能开花结果的”,“对沙产业,我们现在只能作初步的探索工作”。时至今日,这些告诫,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刻理解和体会。钱老强调,由于沙产业有其特定的发展空间,是在沙漠不毛之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匹配,天然形成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因此,发展沙产业在重视和追求诱人潜力的同时,必须切记荒漠既是资源开发的空间,又是荒漠生物的基因库,应审慎地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寓于开发之中,寻求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才是发展沙产业的最根本和永恒的主题。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钱学森虽从未莅临奈曼,然而他的沙产业理念却与奈曼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奈曼旗是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一个沙化十分严重的内陆干旱地区,在全旗813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2%的面积为沙地,其中流动沙丘占到35.5%、1733平方公里。全旗天然硅砂储量为150亿立方米、300亿吨。
黄沙肆虐、沙多成害,是奈曼的旗情实际。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成为导致全旗人民生产、生活异常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淹没农田、推毁房屋、沙进人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安全。据初步统计,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里,奈曼旗有32个村庄被迫整体搬迁,21万亩良田变成沙海。着眼现实,奈曼人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到了如何治沙用沙、化害为利发展沙产业上。
奈曼第一次成功尝试是开发沙地衬膜水稻,也正是这个创举得到了钱学森的关注和肯定。1996年1月,钱学森从《光明日报》上看到《贫困县奈曼旗致富有路》的文章,得知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与哲里木盟农研所在奈曼旗用地衬膜种水稻,当年亩产480公斤,在第二年全旗推广5000亩,农民将增收300万元时,非常惊喜,他在肯定奈曼沙产业开发建设成绩的同时,预言衬膜技术加滴灌技术将大有前途。在此后多年的时间里,钱学森一直牵挂着奈曼沙地衬膜水稻,多次通过内蒙古沙产业协会和沙产业专家,详细了解奈曼沙地衬膜水稻的最新发展情况,关注衬膜技术和滴灌技术的最新进展。如今,发源于奈曼旗的沙地衬膜水稻已扩展到周边多个旗县,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滴灌技术在奈曼推广近20万亩。
仔细想来,是发展沙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这个共同追求,把钱学森和奈曼跨越时空联系在一起,奈曼沙产业的生产实践,引起了钱学森的高度关注;钱学森的沙产业发展理论,指引着奈曼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
今年是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30周年,我们纪念钱学森、缅怀钱学森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把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学习好,把钱学森未竟的事业继承好、发展好。得益于钱学森对奈曼沙产业的赞许鼓励及其沙草产业理论的指导,奈曼旗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广建设农业型沙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创新工业型沙产业,尝试挖掘沙漠独特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业,逐步丰富拓展了钱学森沙产业的理论内涵,开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共赢的沙产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在农业型沙产业发展上,奈曼旗立足境内广袤的沙地,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沙地设施农业、食用菌、无籽西瓜、花生、红干椒等为主的特色种植,目前,全旗高效特色种植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为农民创收5亿多元,其中设施农业面积由0.7万亩发展到8.8万亩,平均亩效益1到2万元、比沙地裸种提高10多倍。全旗还发展沙地药材2万亩、沙地无籽西瓜10万亩,红干椒种植面积达8万亩,成为沙地新兴的特色种植。另一方面,立足沙地阳光充沛、水资源稀缺的实际,大力发展K9、123果、文冠果等品种适宜的沙地林果经济,注册了“塞外风”野果商标,并已成为北方较有名气的水果品牌。目前全旗经济林面积近12万亩,年产值达1.2亿元。全旗共完成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524.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28%。让沙漠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成为奈曼人民改造沙地、建设秀美家园的真实实践。
在工业型沙产业发展上,奈曼旗依托硅砂资源储量大、品质高、易于开采利用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沙子为原料的工业生产,构建工业带动型县域经济新格局。近年来,相继引进建设了以华鑫矽酸盐、东兴玻璃、乌兰蒙东水泥、仁创沙产业园为龙头的沙产业开发企业集群,用沙企业发展到38家。形成了建材、机械精密铸造、石油开采压裂支撑剂、玻璃制造等四大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从普通的沙砖到用于油田生产的压裂沙,到高科技覆膜沙、生泰砂,奈曼旗研发生产的沙产品高达百余个品种,拉动就业2000多人,年用沙50万吨,吃沙造田200亩,年创产值近15亿元,有5万农民长年或季节性从事沙产业工作。一个变废为宝、强旗富民的新兴工业支柱型产业,正在引领奈曼又好又快发展。
针对别具一格的沙漠自然景观,奈曼旗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大力发展沙地旅游业。确定了沙地湖泊游、沙地怪柳景观游、大漠风光游、沙区民俗风情游等旅游品牌,集中打造集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现代元素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孟家段沙漠水库旅游风景区,推出了沙漠汽车摩托车越野、沙漠真人野战、赛马、溜沙等娱乐项目,吸引四面八方客人纷至沓来,2013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6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成为沙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亮点。
发展永无止境。钱学森作为我国科学界的巨擘,其沙产业理论,是指导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落后地区改造沙地、脱贫致富的前瞻性思想,在过去、现在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3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更加努力地继承和发展好这一理论,早日实现钱老的美好愿景,让沙产业成为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朝阳产业。
(作者系内蒙古奈曼旗防沙治沙暨沙草产业协会会长、内蒙古赤峰市奈曼旗政协原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