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奈曼旗沙产业、草产业协会
2014年是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理论30周年,30年前,钱学森以战略家的眼光与思维,从中国发展大计与民族利益的高度,科学地提出了沙产业理论,这对我国产业发展是一次革命性的贡献。沙产业理论提出遵循“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被钱学森预言为继农、林、草、海、沙五大产业之后,将在21世纪成为“第六次产业革命”。30年来,我国沙区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沙产业悄然兴起。加快发展沙产业,对于防治荒漠化,缓解人地矛盾,培育沙区新增长极,推动西部大开发,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效利用沙区气候、生物、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通过产业化模式防沙治沙,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型沙产业,大力发展沙区清洁能源,积极培育工业型沙产业,打造“金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实现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实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对我们奈曼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自然与地理条件看,奈曼旗属干旱沙区,可利用沙地资源多、发展沙产业潜力巨大。奈曼旗地处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腹地,全旗总土地面积8137.6平方公里,沙地面积504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62%,其中流动沙地1733平方公里,占沙地面积的34.4%。硅砂储量约300亿吨,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硅砂资源富集区。
其次,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沙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奈曼旗使命重大,任重道远。奈曼旗历史上是一个传统农牧区,疏林草原和森林草甸相间,生态环境良好。18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推行放荒拓垦和放价招垦等政策,加之长期战乱,沙地植被破坏加剧。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迅速增长,由于坚持“以粮为纲”,大面积开荒和超载放牧,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同时由于传统畜牧业的过度发展,导致草场质量下降,植被盖度减少,植株矮化,草场退化。部分沙区出现了沙进人退、沙撵人走、被迫搬迁的局面,严重时全旗森林覆盖率只有5.9%。
再次,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奈曼旗与沙漠化进行长期抗争取得一定成果,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必将促进沙产业的全新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奈曼旗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始终坚持“生态立旗”战略不动摇,把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广大干部群众历经30多年的艰苦奋斗下,全旗沙化土地减少了594万亩,科尔沁沙地在奈曼旗率先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转变,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退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植被迅速恢复。
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理论,奈曼旗在治理沙漠化发展沙草产业的进程中,进行积极探索:一是坚持以工程措施为切入点,狠抓典型,推进防沙治沙。精心组织实施了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全旗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全旗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大规模、快速度、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截止目前,全旗共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524.58万亩,其中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任务45.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06.58万亩,退牧还草290万亩,完成牤牛河流域治理82.5万亩,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0.28%。二是坚持以应用科学技术为突破点,狠抓技术推广和服务促进防沙治沙。积极整合部门力量和资源,由旗林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全旗防沙治沙工作,由旗林业工作站、国有治沙林场、草原工作站、草原监理所、水政水资源管理站、水土保持局等部门及站办所提供相应的技术推广和服务。目前,全旗共有180余人从事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和服务。树种选育、牧草种植、各类生态治理模式,以及植物再生沙障、抗旱造林等系列先进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技术支撑,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依法保护治理相结合,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防沙治沙,发展沙草产业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努力做到建设与保护并举,推进防沙治沙,注重由生态建设为主向建设与保护并重转变,大力宣传《森林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森林防火条例》、《水土保持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森林、草原管理等保护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对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实行严管重罚,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从2000年开始,奈曼旗在全市率先实行禁牧政策。2003年,在全旗划定了禁垦、禁牧、禁伐区,实行季节性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以草定畜、草畜平衡。2005年,旗政府制定了《奈曼旗禁牧规定》,明确了各苏木镇政府对本辖区内生态建设和保护负主要责任,行政一把手是禁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依法保护全旗禁牧成果。同时,组织开展封禁保护、围封禁牧、生态移民等工作,有效保护了沙区林草植被。
在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奈曼旗把沙地治理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沙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吃沙用沙、点沙成金、因沙兴旗的科学发展之路。2010年,奈曼旗沙产业的系列新产品及科研成果走进了上海世博会,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一致好评,唱响了“金沙之城、和谐奈曼”的主旋律。在发展沙产业实践过程中,我们做到不以绿色为句号,积极探索发展沙产业的新模式、新方法,努力促进生态增绿与经济增收“双赢”。在发展沙草产业的实践中奈曼旗摸索形成了几种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就是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培育科技创新型沙产业。在吃沙用沙方面,我们积极培育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工业企业,突出以建材、机械精密铸造、石油开采支撑剂、玻璃制造等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提升沙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内蒙古仁创沙产业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年产覆膜砂10万吨、孚盛砂5万吨和生泰砂50万平方米,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市政工程和精密铸造领域。中联水泥公司以风积沙作辅料,年产水泥熟料100万吨,年销售收入2亿元,税金1500万元。奈曼旗华鑫公司自主研发新产品21个,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明专利3项,地面砖、混凝土轻质保温材料和路用防护等产品十分走俏。奈曼旗东昇公司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年产玻璃制品6万吨,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玻璃制品生产企业。内蒙古三岩矿业有限公司建有沙质土壤改良剂产品研发中心和生产线,年产沙质土壤改良剂18万吨,建设高标准沙质土壤改良剂示范基地17处,这一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既保水保肥,又增产高效,让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目前,全旗吃沙用沙企业发展到38家,开发的沙产品达100多个,年用沙量超过50万吨,年吃沙还田200亩以上,年创产值近15亿元。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沙地新能源产业。奈曼旗首个循环经济项目林木质电厂已投入试运行,年可发电3亿千瓦时,年可消耗秸秆、枝丫材、边角料等原料18万吨,农民每亩灌木林每年可增加收入300元左右。由国电龙源公司投资建设的一期哈日塘4.95万千瓦风电工程、二期查干他拉4.95万千瓦风电工程已投产发电,年发电14410万千瓦时。(注:1平方公里=1500亩)
第二种模式,就是以多元开发为依托培育政府主导型沙产业。由旗政府牵头完善基础设施和提供优质服务,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发展沙产业。具体做法是,按照“设施先行、项目兴区、服务完善、滚动发展”的思路,先后在沙地上规划建设了奈曼工业区、奈曼化工区、八仙筒工贸区、白音他拉轻工食品加工区、黄花塔拉羊绒皮草加工区、青龙山矿产资源开发区6个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已完成“四通一平”14平方公里,积极培育能源、建材、化工、轻工食品加工、金属矿采选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2009年,奈曼工业区被确定为通辽市级工业园区。目前,六个园区工业产值占全旗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利用沙地搞工业园区,不占用耕地,解决了工业用地紧缺的矛盾。大力发展亩纯收入超千元的沙地高效特色作物,实现富民增收。目前,全旗高效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8.8万亩。推进以沙地养殖小区为主的模式化养殖业,建设各类养殖小区104处,其中建成养鸡小区45处,年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年出栏800万只,年产值达到3.9亿元,养殖户年户均收入10余万元。立足科尔沁沙地原生态景观,积极培育沙地旅游业。全旗已形成了以沙地湖泊游、沙地怪柳景观游、大漠风光游、沙区民风民俗游、沙漠越野赛车为主的沙地旅游体系,成为周边地区旅游界内推介的景区景点之一,年接待游客46万人次。2011年,在包古图沙漠旅游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奈曼国际沙漠文化旅游节。
第三种模式,就是以灵活机动为特征培育群众自发型沙产业。我们大力倡导群众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实现生态经济富民的目标,让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到发展沙产业中来。1985年,白音他拉苏木当海嘎查党支部书记希日莫,创造性地探索出小生物经济圈治沙样板,被时任自治区主席的布赫称为“希日莫模式”,即利用固定、半固定沙地和坨间低地的水资源条件,以户或联户为单位,四周营造防护林网,林网内按水、草、林、粮、经五配套标准综合建设,大力发展林粮、牧草等产业。家庭生态牧场是在小生物圈模式的基础上,发展灌草和舍饲养殖业。目前,全旗已发展小生物圈3645处,家庭生态牧场532处。着力打造果树经济林、商品用材林和灌木能源林三大基地。目前,全旗果树经济林发展到12万亩,其中干果6万亩、鲜果6万亩,亩收益达1万多元。全旗已建设商品用材林基地13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22.4万立方米,有木材加工企业217户,年加工木材30万立方米,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创产值1.6亿元。围绕为旗内林木质发电提供原料,栽种黄柳、柠条等灌木能源林达110万亩。目前,全旗林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年收入的40%左右,加快了农牧民致富步伐。
第四种模式,就是以增收致富为目标培育连锁经营型沙产业。我们立足实际,探索实践发展产业化沙产业之路。先后培育了老哈河粮油工业公司、叫来河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骨干龙头企业,有效带动红干椒、沙地花生、药材等特色种植业迅速发展。旗西瓜协会采取“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等形式,大力推广沙地无籽西瓜种植技术,注册了“曼沙”西瓜品牌,现已发展种植基地2万多亩,影响带动全旗西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亩均纯收入2500元。大沁他拉镇兴隆庄村建立了蒙通兴隆果树技术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110多名,将其果品注册为“蒙通兴隆”商标,该村林果面积达到3100亩,人均果树面积1亩以上,年产鲜果700万斤,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300余元。八仙筒镇双兴村采取“市场+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红干椒产业,辐射带动全旗红干椒种植面积达8万亩,亩效益3000元。全旗沙地肉鸡养殖产业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以新镇为中心,辐射带动黄花他拉、沙日浩来、青龙山等苏木镇肉鸡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旗组建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及协会105个、会员6912人。
继续以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为指导,在促进科学健康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沙草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奈曼特色的沙草产业建设格局。抓好制定与完善沙草产业发展规划,把治理生态环境,开发沙草产业,作为奈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地制定好沙产业、草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搞好林果、沙地西瓜、沙漠水稻、山杏等产业开发。
继续完善与沙草产业开发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沙草产业协会等组织的科技服务职能,积极主动地联系、协调、组织旗内外的资深专家,协调有关部门,切实加强沙区资源利用科学研究,推动沙产业、草产业开发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沙草产业发展积累经验。高度重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的科研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切实增加对沙产业、草产业的科技投入,大力引进和推广应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努力在沙产业、草产业开发的一些领域实现技术跨越。
努力发展沙草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重点龙头企业在沙产业、草产业开发中的带动作用。要通过提供配套服务,鼓励和吸引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沙产业、草产业开发。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旗内外企业进军沙产业、草产业。要在用好资源上做更多的文章,促进生态效益切实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要引进和运用现代管理制度强化沙草产业的发展,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既要保护植被,又要发展产业,同时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走出一条“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沙草产业发展之路。
努力推进产业化与组织化的结合,促进沙产业、草产业健康发展。借鉴和推广外地先进典型经验和好做法,发挥好协会等社会服务组织和基层组织的作用,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在产业社会化构建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组建沙草产业企业集群(集团),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协调处理好企业和农牧户之间的关系,推动“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不断向纵深发展,形成市场导向;继续抓好龙头带动,重点促进仁创、华鑫、三岩以及水泥建材加工等企业(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沙草产业龙头技术与产品优势集成,加快推进我旗沙草产业发展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