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刚
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今天的学术研讨会即将结束。按照原来的考虑,我们这次研讨会只准备请30多位来宾。没想到不少人听到研讨会召开的消息后,主动给研讨会的会务人员打电话提出申请。据我所知,(李)毓堂主任打电话不下四次,一再叮嘱我们会务人员不要忘记请他。这样,使得我们这次研讨会的来宾最后达到50多位。我们这次还有幸请到了刘恕主席、(马)西林书记、(杨)利民书记、夏日主席,他们作为我们国家沙产业、草产业领导人,不远千里来到上海,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为这次研讨会以及其他的活动的进行增添了不少光彩。对此,请允许我再次对诸位来宾的参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听了大家的发言,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了解了很多事情。我有一种“国破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感觉。什么意思呢?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尽管我们国家的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刚才听了(胡)爱生董事长的介绍,他们为粮食增产做出的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发展的负面代价同样是巨大的。我们的粮食产量不低,但是化肥的使用量也不低,而且是世界冠军。这个名声不太好听啊。生态污染在我们祖国大地空前严重,农作物的重金属含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粮食安全的警钟时时响起。在这么一种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逼着我们去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在哪里,也就让大家对钱学森“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理论,尤其是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更加关注、更加关心。(李)毓堂主任的主题报告中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刘(恕)主席20年前宣传、践行沙产业、草产业的时候,对钱学森“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理论理解的人、感兴趣的人不是很多,这和钱学森“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理论的提出并不是面对当时我们国家农业的现状有关。钱学森的理论是为将来发生的“三个怎么办?”而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来时。钱学森提出我们国家人口增长到20亿,仍要丰衣足食怎么办?30年前我们国家人口才几亿。18亿亩红线突破了怎么办?30年前18亿亩耕地还没有面临突破的危险,但是今天18亿亩红线的突破就在眼前。我们国家农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已经在敲钱学森的“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理论这个门,迫切需要用这种理论来破解我们所面对的种种挑战。今天的形势已经不允许我们从事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研究人员坐在书桌旁、办公室里安安静静地在那里研究、讨论。刚才有一个发言讲得好,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尽快地找到破解农业发展中存在各种问题的钥匙、路径、办法,并尽快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纪念一位伟人最好的做法就是将他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30年前钱学森作为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关注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关注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将要出现的问题,用他的科学知识来帮助大家寻找破解这些问题的办法。现在他走了,他没干完的事要求我们继续把它做下去,使得我们国家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够早一步、早一天得到解决。我想,这就是我们这次研讨会召开的意义所在,这就是我们这次研讨会能得到大家热情支持的原因所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面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召唤,钱学森“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理论一定会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国沙产业、草产业事业一定会进一步兴盛发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