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_5630
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监控系统是上海中心的基坑“卫士”,在工程本身和周边道路布设的近5630个监测点,实时有效地传递海量数据,保证了地下工程能安全有序地进行。
上海中心地下施工的复杂性,在于基坑深、底板大,并与周边建筑距离近。比如开挖30米深的土,会波及周围近100米的范围;而基坑降水,则会让1公里之外的地下水位都会产生变化。
如何在地下施工的过程中实时感知风险、快速预报风险、有效控制风险?一套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监控系统成为上海中心的基坑“卫士”。它结合岩土工程监测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对上海中心超深大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的海量数据实现自动化采集、传输及智能化处理。
就跟桩基上绑注浆管一样,地下连续墙钢筋笼上也绑上了用于监测的应力计、孔隙水压力计和土压力计,预埋了测斜管、水位管、分层沉降管等,再通过导线传递数据。像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通过数据监测病人的心脏脉搏跳动,工程师则根据监测到的数据调整施工的节奏和工艺。
第一手海量监测数据是依靠21名监测人员采集的。这支监测班组具体分为测量小组、测试小组以及测斜小组,在整个监测系统中分工协作、合力执行。
每天要监测的数据到底有多“海量”呢?上海中心工程本身布设监测点5000个,平时里,每天需获取监测数据近5000个;工程周边布设监测点630多个,每天需监测数据近千个。在基坑开挖的最关键阶段,监测频率增加到每天2次,工作量再翻一倍。监测的精度要求精确到0.1毫米,超过2毫米会发出警报。从开挖基坑的第一方土到大底板浇筑成功的半年多时间里,监测报告超过2000份,累计叠加厚度达81米,比20层楼还高。可以想象,正是这些基坑“卫士”的“保驾护航”,上海中心的地下工程才得以安全有序地进行。
▲ 5630个监测点,实时有效地传递海量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