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中心的高度不断向上攀升,413个传感器被同步安装在经过筛选的监测点中,它们共同构成了整幢大楼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尽管这幢中国第一高楼的建造聚集了最前沿的设计建造力量,并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但上海中心对工程始终保持着超高安全性的要求。
在建设过程中,对深基坑施工过程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不同的季节和日照在施工期间的温度变化,会引起主体结构垂直度的变化。超高层压缩徐变作为竖向标高补偿依据也是施工期间的重点监测工作。
最终,工程师从风、地震、结构本体三方面综合设置了风速仪、地震仪、GPS、温度观察、应力应变观察、位移、加速度和倾角仪等10大类全面覆盖的监测系统。
这套监测系统,就如同植入上海中心这个巨人身体里不同部位的“芯片”和传感器。比如,应力应变测点位于结构内部,传感器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就被埋进了核心筒;在若干个区段的避难层以及阻尼器均设置加速度仪,及时对风振加速度及阻尼器响应进行评价;在塔冠顶部的风速仪对风速、风荷载作用进行监测;放在幕墙上的结构外侧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建筑表面的温度,等等。
按照“现场检测数据采集—数据远程传输—数据分析和管理—健康预警”的基本流程,数据的管理人员、分析工程师与处理人员实现了安全监测的同步化进行。传感器上采集的数据,通过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先传输到数据处理控制系统,最后传输到地下一层总控室的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人员可以对所有的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实现24小时监控。设计者还特别设定了“阈值”,当传输数据超出一定的分级区间后,会产生相应的预警、报警功能,并引导技术和管理人员及时作出响应,对大楼运行时的结构安全进行监测保障。
▲上海中心监测系统总控室
密码_413
413个传感器藏身于上海中心的各个监测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按照“现场检测数据采集—数据远程传输—数据分析和管理—健康预警”的基本流程,实施日常同步化运行,并可以做到远程监控和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