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郑州黄河二桥试桩的现场试验研究

郑州黄河二桥试桩的现场试验研究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郑黄河公路特大桥桥长9848m,是京珠国道主干线新乡至郑州段内一特大型桥梁。试桩处于同一场地,桩径2.2m,桩长62m,采用后注浆技术。Z2桩注浆前后桩端阻力分别为2046kPa、2958.58kPa,提高幅度为45%,Z3桩注浆前后桩端极限值分别为2088kPa、2873.56kPa,提高幅度为38%。注浆后,桩端极限端阻力与理论计算值的比值分别为1.03和1。

3.2.1 工程概况

新郑黄河公路特大桥桥长9848m,是京珠国道主干线新乡至郑州段内一特大型桥梁。该桥主桥采用(11m×100m)下承式无风撑钢管混凝土系杆拱结构型式,引桥采用35m和50m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结构,下部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试桩处于同一场地,桩径2.2m,桩长62m,采用后注浆技术。6根试桩分3批进行:第一批试桩Z2、Z3(未注浆);第二批试桩Z1(桩底、桩侧同时注浆)和试桩Z4(桩底注浆);第三批试桩Z2、Z3(桩侧注浆)和试桩Z5(桩底注浆)及试桩Z6(桩底、桩侧同时注浆)。

6根试桩位于黄河特大桥130墩与131墩之间,桩位平面布置见图3-28,地层分布见表3-19,注浆量及侧压管布置见表3-20。各桩注浆参数见表3-21。

图3-28 桩位平面布置图
(图中A、B、C、D、E、F分别为Z1、Z2、Z3、Z4、Z5、Z6)

表3-19 地层分布表

表3-20 侧压管布置表

表3-21 各桩注浆参数

3.2.2 试验结果

3.2.2.1 注浆前的静载荷试验结果

试桩2及试桩3进行了注浆前的静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见图3-29,图中纵坐标的上部代表荷载箱向上的位移,下部代表荷载箱向下的位移。

图3-29 注浆前的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曲线

3.2.2.2 注浆后的静载荷试验结果

由自平衡测试法得到的上段桩荷载-位移曲线及下段桩的荷载-位移曲线见图3-30。

图3-30 注浆后的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曲线

3.2.2.3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的转换曲线

经转换得到桩顶荷载-沉降关系曲线,见图3-31。

图3-31 桩顶荷载-沉降关系曲线

3.2.3 注浆效果分析

3.2.3.1 注浆前后桩的承载特性

为比较注浆前后桩的承载特性,对上段桩,取平均摩阻力与平均桩土位移的关系进行分析,见图3-32。对下段桩,结合桩身埋设的钢筋计的测试结果,分别得出桩端阻力与位移关系及桩侧摩阻力与平均位移关系,见图3-33和图3-34。

图3-32 上段桩平均摩阻力与平均桩土位移的关系

图3-33 下段桩平均摩阻力与平均桩土位移关系曲线

图3-34 桩端阻力与位移关系曲线

由于各桩上、下桩段的相对位移差别较大且大部分未达到极限,为便于分析,对无明显拐点的曲线,采用双曲线函数进行拟合,见图3-32和图3-33,并近似取S=15mm对应的摩阻力作为摩阻力极限值。

由图3-32,取S=15mm进行比较,Z2注浆前后上段桩的平均摩阻力分别为57kPa、114kPa,提高幅度为100%;Z3注浆前后上段桩的平均摩阻力分别为51kPa、104kPa,提高幅度为104%。说明进行侧注浆后,上段桩的平均摩阻力提高明显。

由图3-33可知,注浆前下段桩平均摩阻力极限值分别为55.6kPa、53.09kPa,注浆后下段桩平均摩阻力极限值(S=15mm)分别为437kPa、342kPa,提高幅度分别达5.9倍和4.4倍。

Z2桩注浆前后桩端阻力分别为2046kPa、2958.58kPa,提高幅度为45%,Z3桩注浆前后桩端极限值分别为2088kPa、2873.56kPa,提高幅度为38%。按式(3-1-2)计算的理论值为2866kPa,则Z2、Z3的清底系数分别为0.71和0.73。注浆后,桩端极限端阻力与理论计算值的比值分别为1.03和1。

3.2.3.2 不同注浆方式的效果对比

图3-35为实测的上段桩摩阻力-平均位移曲线及其双曲线拟合曲线,图3-36为下段桩摩阻力-平均位移曲线、端阻力-位移曲线及其拟合曲线。为便于分析,近似取S=15mm对应的摩阻力作为摩阻力极限值,取S=15mm对应的端阻力作为桩端阻力的比较值。

由图3-35至图3-37可知,各桩的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S=15mm)见表3-22。

图3-35 不同注浆方式桩侧(上段桩)摩阻力与平均位移关系曲线

图3-36 不同注浆方式的桩侧(下段桩)摩阻力与平均位移关系曲线

图3-37 不同注浆方式的桩端阻力与位移关系曲线

表3-22 各桩的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

由上述数据,可知如下规律:①与注浆前的数据相比,各种注浆方式的桩身上段、下段的摩阻力均不同程度地提高;②不同注浆方式对整个桩身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无论是桩侧注浆、桩端注浆还是桩侧、桩端联合注浆,浆液的作用方式基本相同。图3-29中,Z5的上段桩极限摩阻力低于其他桩,但同样采用桩端注浆的Z4桩,其摩阻力却与Z1、Z2、Z3、Z6相当;桩侧、桩端注浆的Z1桩,其上段桩的极限摩阻力为最大,而下段桩的极限摩阻力却最低;③注浆量存在一个合理的数值,并不是越大越好,Z6桩注浆量最大,其承载特性却并不比注浆量最小的Z4桩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