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南发展大厦试桩的现场试验研究

河南发展大厦试桩的现场试验研究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发展大厦由主楼、附楼、群楼等组成。本工程对8根试桩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并在桩S1~S6的桩身埋设钢筋应力计。本次试验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为“六锚一”方式,加载方式为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得到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见图3-38,试验成果汇总见表3-24。采用双曲函数来表示M1、M2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其R2分别为0.9997和0.9998。其中Y1、Y2为具有相同地质条件邻近场地的2根试桩,Y1、Y2只进行桩端注浆。

3.3.1 工程概况

河南发展大厦由主楼、附楼、群楼等组成。主楼27层高100m,框架剪力墙结构;附楼15层高64m,框架剪力墙结构;群楼3层,框架结构。建筑物采用桩筏基础。

建筑场地土层情况如下:

①层:杂填土,层厚0.5~1.5m,平均厚度0.9m。②层:粉土,褐黄色,稍湿,稍密,平均厚度1.8m。③层:粉土,褐黄色,饱和,稍密,平均厚度3.1m。④层:粉质黏土,灰色,湿,软塑,平均厚度6.6m。⑤层:粉质黏土,灰色—深灰色,湿,软塑,平均厚度5.1m。⑥层:粉砂,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平均厚度1.7m。⑦层:中砂,灰色,饱和,密实,平均厚度10.0m。⑧层:粉土,灰黄色,湿,密实,平均厚度7.2m。⑨层:细砂,褐黄色,湿,密实,平均厚度6.1m。⑩层:粉质黏土,褐黄色,湿,硬塑,平均厚度7.9m。层:粉质黏土,黄褐—褐红色,湿,硬塑,平均厚度7.8m。层:粉质黏土,棕红色,湿,硬塑,平均厚度6.4m。层:粉土,褐黄色,湿,密实,平均厚度7.6m。

试桩持力层选在⑩层粉质黏土层,桩长40m,桩径800mm,进行桩端、桩侧注浆,桩侧注浆部位选在⑦层中砂层。本工程对8根试桩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并在桩S1~S6的桩身埋设钢筋应力计。试桩有关参数见表3-23。

表3-23 试桩有关参数

注:Y1、Y2为具有相同地质条件的邻近场地2根试桩。

3.3.2 静载荷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为“六锚一”方式,加载方式为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得到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见图3-38,试验成果汇总见表3-24。

由图3-38及表3-24可知,注浆后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皆为缓变型,且未加载至极限值,桩顶变形以弹性变形为主,弹性变形所占比例为71.34%~82.83%;未注浆桩M1、M2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为陡变型,桩顶变形以塑性变形为主。

图3-38 荷载-沉降关系曲线

表3-24 试验成果

在S3、S5桩身6个断面埋设钢筋计,S1、S2、S4、S6在桩顶下2m及桩端埋设钢筋计。图3-39为S3轴力分布图,图3-40为S5轴力分布图,图3-41为桩顶荷载-桩端阻力曲线。

图3-39 S3轴力分布图

图3-40 S5轴力分布图

图3-41 桩顶荷载-桩端阻力曲线

3.3.3 注浆后桩的承载性能研究

3.3.3.1 桩的荷载-沉降关系分布规律及极限承载力

由静载荷试验结果,注浆后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皆为缓变型,未加载至极限值,不便于对桩的承载特性进行比较。通过对荷载-沉降关系曲线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规律:

(1)注浆后桩的桩顶荷载-沉降关系曲线符合幂函数分布特点,其表达式为:P=c·Sa,c=eb,式中a和b为系数,分别为图3-42中lnP-lnS关系曲线表达式的第一项和第二项。由图3-43,采用幂函数来表示S1~S6各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其R2(R为相关系数)为0.9905~0.9998,相关性非常好。

图3-42 S1~S6各桩的lnP-lnS关系曲线

图3-43 M1、M2桩的S-S/P关系曲线

(2)未注浆桩的桩顶荷载-沉降关系曲线符合双曲函数分布特点,其表达式为:P=,式中k1和k2为系数,分别为图3-43中S-S/P关系曲线表达式的第一项和第二项。采用双曲函数来表示M1、M2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其R2分别为0.9997和0.9998。根据各桩的桩顶荷载-沉降关系函数,取S=3%D(D为桩径),及S=24mm相对应的荷载作为桩的极限承载力对比值。各桩外推的极限承载力见表3-25。

表3-25 极限承载力外推值

3.3.3.2 注浆后桩的承载特性分析

注浆后桩的承载特性主要表现为:

(1)由桩的荷载-沉降关系及桩身应力测试资料,可得到桩端阻力及桩侧阻力占总荷载比例随桩顶荷载的变化情况,见图3-44。桩端阻力占总荷载比例为6.4%~18.4%,桩侧阻力占总荷载比例为81.6%~93.6%。桩端阻力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未注浆桩约6%)。

图3-44 桩端阻力及桩侧阻力占总荷载比例与桩顶荷载的关系

(2)注浆后桩身摩阻力在较小的相对位移(4~6mm)下即基本发挥出来,见图3-45,并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荷载增量逐渐向桩端转移,使桩端阻力所占比例快速增长。

图3-45 S3的摩阻力-相对位移关系曲线

(3)未注浆桩的荷载-沉降关系符合双曲线函数,而注浆后桩的荷载-沉降关系符合幂函数,说明桩侧、桩端注浆后改变了桩的荷载传递特性。桩端注浆增大了桩端承载面积,并对桩端以上一定范围的桩侧土进行了加固;桩侧注浆在注浆部位(中砂)形成扩大头,并提高了较大范围内桩侧土的摩阻力。由于承载面积、桩土作用方式、桩端和桩侧土刚度的改变,使桩的荷载-沉降关系发生改变。

3.3.3.3 注浆效果及注浆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1)注浆效果

取未注浆桩极限承载力的平均值7770kN进行比较,注浆后各桩的提高幅度见表3-26。其中Y1、Y2为具有相同地质条件邻近场地的2根试桩,Y1、Y2只进行桩端注浆。

表3-26 桩承载力的提高幅度及有关参数

由表3-26数据可看出:①无论桩侧桩端注浆还是桩端注浆,对桩承载力的提高效果非常显著;②相同注浆量情况下,桩侧桩端注浆效果好于桩端注浆;③注浆量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很明显。对桩端注浆桩,注浆量相差0.8t,提高幅度相差41.7%;对桩侧桩端注浆桩,注浆量在3~4t之间时,随注浆量增加,提高幅度增大,但超过4t后,不增反降。S1、S2、S3之间的区别可看作是由工艺因素造成的,因此注浆存在一个合理注浆量,超过该值以后,无助于承载力的提高。

2)注浆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注浆量W由桩端注浆量Wb和桩侧注浆量Ws组成,W、Wb、Ws与承载力提高幅度的关联关系是未知的,是一个灰色系统,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评价其影响程度。

分析步骤:

(1)原始数据初始化:设有系列X0={X0(1),X0(2),X0(3),…,X0(n)};令Y为X的初始化系列,则:

原始数据初始化结果见表3-27。

(2)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

表3-27 原始数据初始化结果

式中:Δ0i(k)为差异信息,Δ0i(k)=;ζ为分辨系数,ζ∈(0,1),一般取0.5。

差异信息数据见表3-28,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结果见表3-29。

表3-28 差异信息数据

表3-29 灰色关联系数

(3)灰色关联度计算:灰色关联度为:

由表3-29及上式可得:

γ(X0,X1)=0.7558,γ(X0,X2)=0.7482,γ(X0,X3)=0.5848

由计算结果可知,γ(X0,X1)>γ(X0,X2)>γ(X0,X3),总注浆量的影响最大,桩端注浆量的影响略小,桩侧注浆量的影响最小。说明:①无论哪种注浆工艺,起主要作用的是注浆量总量;②桩端注浆对承载力的影响大于桩侧注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