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与行为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与行为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农户是农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主体,是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费主体,而且农户行为方式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为此,研究两型社会背景下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的认知和环境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以及其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尽管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2007年又将武汉“1+8”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是与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仍处于弱势地位。众所周知,如果忽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而一味强调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这不仅促使农民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并最终将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及两型社会建设过程步履维艰。因此,找出如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需要全面、深刻地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揭示。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谈论农村环境问题时指出“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意识不够”,国内许多专家也承认此观点(曲格平,2004;朱兆良,2006;李周,2006)。事实上,农户是农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主体,是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费主体,而且农户行为方式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可见,优化农户经营行为是破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为此,研究两型社会背景下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的认知和环境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以及其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