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的认知程度及差异

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的认知程度及差异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是同时获批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区域,但是不同的农户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两地都应该在发展城市经济、优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不忽略和牺牲农村生态环境,并建立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措施。

一、研究区域及样本

(一)研究区域

武汉“1+8”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务院批准的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前者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km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这里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后者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市,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本书基于方便回收的考虑,采用实地调查法。为了使调查地点具有代表性,课题组在地点选择上采取了分层抽样方法,共选择了8个城市,如表3-1所示。进而,根据问卷调查的便利性以及抽取城市的地形、通达性、土地类型和经济水平4个类型选取的现实情况,选取了新洲22个村作为调查村,对村里的农户再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0份,基本信息如表3-2所示。

二、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及差异

两型社会试验区内的农户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生态管理活动的开展和成效,对当地生态环境现状认识得越透彻,环境危机意识越高,就越倾向于支持和参与农村生态环境管理

(一)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

1.生态环境总体状况的认知程度

调查问卷首先考察了武汉“1+8”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总体状态的认识,如表7-1所示。

表7-1 当地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认知

从表中可以发现,57.3%的农户已经认知到试验区农村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堪忧,只有30.4%的农户认为当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严重,这反映出随着两型社会的建设,大部分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比较关注,且需求也日益增加。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同表现形式的认知程度

基于表3-4中分析得到的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5种表现形式,两试验区内农户对其认知程度如表7-2至7-18所示。

表7-2 近年土壤肥力退化情况

表7-3 土地抗灾能力减弱情况

表7-4 化肥污染情况

表7-5 农药污染情况

表7-6 农膜残留问题

表7-7 河水污染问题

表7-8 湖水污染问题

表7-9 本地饮用水水质

表7-10 本地生活垃圾污染

表7-11 本地作物秸秆污染

表7-12 本地畜禽养殖污染

表7-13 本地植被破坏情况

表7-14 本地空气质量

表7-15 本地噪声污染

表7-16 当地工业是否污染环境

表7-17 工业对环境影响严重程度

表7-18 城市污染转嫁农村影响

从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认知要么不清楚,要么认为比较严重。可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

(二)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差异

1.生态环境总体状况的认知差异

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农户对生态环境总体认知有着不同的判断。于是,本书将进一步揭示不同农户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差异。运用ANOVA(方差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农户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总体状况的认知差异(表7-19)。

表7-19 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认知差异

从表中结果可以发现,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对当地生态环境总体状况的认知有显著差异,而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并没有影响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

2.农户对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差异

基于表3-4中分析得到的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5种表现形式,运用ANOVA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农户对于农业面源污染认知差异(表7-20)、对农村水资源污染的认知差异(表7-21)、对空气噪声污染的认知差异(表7-22)、对生活垃圾污染的认知差异(表7-23)、对工业转嫁污染的认知差异(表7-24)。

表7-20 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认知差异分析结果

表7-21 农户对农村水资源污染认知差异分析结果

表7-22 农户对农村空气噪声污染认知差异分析结果

表7-23 农户对生活垃圾污染的认知差异

表7-24 农户对工业转嫁污染的认知差异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对当地农业面源污染认知、农村水资源污染认知、空气噪声污染认知、生活垃圾污染认知、工业转嫁污染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不同性别、年龄的农户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差异不显著。

三、结论与启示

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对于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湖北、湖南两个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650个农户的调查,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当地农户的生态环境认知差异,得到如下结论。

(1)不同省份、地区以及文化程度的农户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总体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年龄及性别上表现得不明显。

(2)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5种表现形式,即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水质污染、空气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转嫁污染。进而,运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解不同省份、地区以及文化程度的农户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5种表现形式的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年龄及性别上也表现的不明显。

尽管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是同时获批成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区域,但是不同的农户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知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如下。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根据湖北、湖南两省的统计数据,尽管2009年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6972.11亿元)大于长株潭城市群(5506.71亿元),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73元)要明显小于长株潭城市群(7572元)。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两地对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不同,这会使得农户对当地环境的认知不同。另外,两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也会使农户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知水平不同。因此,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两地都应该在发展城市经济优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不忽略和牺牲农村生态环境,并建立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措施。

(2)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不同。此次调查中,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户比例分别为37.4%、13.4%。农户文化程度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水平及关心程度,这些也会造成他们对生态环境及其表现形式的不同认知。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非政府组织的舆论监督功能,唤起农户的环境意识水平,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