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衡量农田基本建设的指标: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保证率、排涝能力、农田防护林及道路等要素。为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城人民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工程的实施,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进程,使故城县农田基本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管成网、树成行的“路网、林网、电网、管网”四网格局,为农作物高产优质低耗夯实了基础。
1.农田灌溉能力日益增强 故城县通过土地平整、土地畦化、打井配套、安装防渗管道、推广咸淡混浇,不仅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而且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到2009年底全县机井12820眼,铺设地下防渗管道108万米,农村用电量16380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61580km2,旱涝保收面积41270km2,机电排灌面积66580km2,是1992年的1.70倍。
2.农田肥力明显提高 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故城县农田肥力呈现有机质低,氮少磷缺钾较丰的状况,水肥气极不协调,导致全县多年来产量较低。20世纪80年代至今,农业部门实施的小麦高茬覆盖、玉米秸秆还田的沃土工程、增施有机肥的有机质提升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培肥地力技术,使土壤肥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4.1g/kg、全氮含量平均为1.244g/kg、碱解氮含量平均为63.6mg/kg、有效磷含量平均为31.7mg/kg、速效钾123mg/kg,分别比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98.6%、140.2%、81.7%、843.5%、4.24%。目前故城县土壤肥力标准以二、三级为主,全县平均粮食单产达到442.4k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