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根据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基本保持镇村行政区划的相对完整性原则,结合本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这里评价结果,将全县划分为三区一带。
Ⅰ区:北部粮食、棉花区(坊庄乡、三郎乡、里老乡、辛庄乡、故城镇、夏庄镇)。
Ⅱ区:中部粮、棉、果、蔬多种经营区(郑口镇、青罕镇、饶阳店镇、武官寨镇)。
Ⅲ区:南部蔬菜、油料、果品区(西半屯镇、建国镇、军屯镇)。
沿运河蔬菜带:根据水肥地力及交通条件,确定发展运河蔬菜带(南部的建国镇、半屯镇,中部的郑口镇、青罕镇,北部的夏庄镇、故城镇)。
(一)北部粮食、棉花区
本区位于故城县北部,227个行政村。该区户数5150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4.5%;总人口17986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8%;从业人员8.45万人,2009年年末该区域耕地面积25284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1.3%,人均土地面积0.141 hm2,是全县粮食、棉花的主要产区。
1.农业资源状况 本区位于故城县北部,系古黄河北流泛溢区,地势低洼,地下水矿化度高,盐化潮土面积大,土质多为轻壤质潮土,一般深层有沙壤分布,土层深厚,质地适中,适宜粮棉等多种作物生长。
该区主要土壤类型以轻壤质潮土、中壤质潮土为主,表层轻壤,深位有30cm以上的厚层重壤,保水保肥性能强,易耕作,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体构型。该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4.2g/kg,全氮平均含量1.231g/kg,有效磷平均含量32.1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120.2mg/kg。本区土壤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地下水资源丰富,农田灌溉以抽取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为主,降水多集中于6~8月份,年平均降雨量570 mm,正常年份能够满足作物生长。
2.农业生产现状、区域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现状。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政府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本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9年,全区共有机井5889眼,常用耕地25284hm2,占全县常用耕地面积的41.4%;农业机械总动力55.98万千瓦。二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特色明显。本区是全县粮食、棉花主产区,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21532hm2,总产128259吨,分别占全县的41.7%、40.3%;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11659hm2,总产15029吨,分别占全县的50.7%、51.3%。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如配方施肥、全程化控、科学化除、简化栽培和优质抗虫棉品种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四是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985元,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存在问题。一是土壤肥力较低。全县土壤全盐含量0.066%,盐碱耕地型6666.7hm2,盐化土壤占耕地面积的10.9%,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以坊庄、里老、辛庄、故城、夏庄面积最大,主要是这些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矿化度较高造成的,对农作物生长不利。二是水资源开采利用率低。本区浅层淡水含量丰富,但开采利用水平不高,地表水无保障,深层水限制开采,地下水位埋藏较深,造成干旱矛盾突出。三是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矛盾突出。农民采取掠夺式经营,注重利用忽视改良,大量施入化肥忽视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
3.农业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1)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现有农业发展现状基础上,稳定粮食、棉花种植面积,发挥优势,粮田实行集约经营,棉田向商品棉基地发展,使本区粮食丰收有余,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逐年改善。
(2)主要措施。加大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力度,努力增加耕地面积和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合理种植,科学施肥,用养结合。恢复农田排灌体系,防患未然。继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基础上,大力挖掘浅层淡水能力,搞好机井布局,深中浅统筹兼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在稳定小麦、棉花种植基础上,通过新品种引进新技术,优化种植品种,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和种植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本区属农村劳动力资源密集地区,通过加强农民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二)中部粮、棉、果、蔬多种经营区
本区包括郑口镇、青罕镇、饶阳店、武官寨镇四个乡镇184个行政村。全区67523户,占全县总户数的45.2%;总人口20.8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5%;从业人员80363人,占全县从业人员的39.2%;耕地面积17667hm2,占全县耕地的28.9%。农业生产长期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棉花、花生也是本区主要农作物,蔬菜面积大幅度增加,蔬菜生产成了该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1.资源状况
(1)土壤较肥沃,适宜小麦、玉米及其他杂粮作物生长。本区属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土壤由河流沉积物组成,主要是轻壤质潮土和中壤质潮土,土壤肥沃。本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是故城县粮食等多种经营区。
(2)气候适宜多种生物生长。本区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光、热、水配合适宜,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年平均日照时数2636.2小时,全年日照率为60%。历年平均气温12.9℃,≥0℃的积温4888.8℃,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21.2℃。年平均降水量575.4mm,主要集中在汛期(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955.3mm,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4倍,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是故城县气候的主要特点,年无霜期平均193天。5~6月光照充足,利于夏收作物灌浆成熟和秋收作物茁壮成长。夏季雨热同期,适宜喜温作物旺盛生长;8~9月温度适宜,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10~11月热量较高,利于越冬作物冬前生长发育。全区光热资源丰富,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可满足小麦、玉米、棉花、杂粮、蔬菜及各种果树的生长。
(3)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备。2009年末,全区农田机井达到3688眼,其中配套机井3671眼,占该区机井总数的99.5%;农业机械总动力44.57万千瓦,占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的31.6%;农业用电工程设施齐全,全区农村用电4959万千瓦时,占全县农村用电量的30.3%。
2.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业生产现状。2009年,全区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4%。其中农业产值71600万元、林业产值230万元、牧业产值29900万元。该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以刹车片和帆布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青罕镇,以皮毛、裘革业为龙头的饶阳店镇和武官寨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本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902元。
①种植业:2009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5381hm2,其中小麦8257hm2,总产54866吨,平均单产6542kg/hm2;玉米播种面积7787hm2,总产47182吨,平均单产6052kg/hm2;棉花播种面积8091 hm2,总产9474吨,平均单产1170.9kg/hm2。
②林业:2009年,全区果树面积1252hm2,年产果品27867吨。其中苹果树924hm2,年产苹果17269吨;梨树204hm2,年产梨6731吨;桃树73 hm2,年产桃1077吨。
③蔬菜:近几年来故城县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培育扶持和发展蔬菜生产,蔬菜产业逐步扩大,效益逐年提高,生产区域产品优势突出,蔬菜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9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11076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27%,总产778038吨,平均单产70245kg/hm2。中部粮食多种经营区位于故城县中部,该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3.7g/kg,全氮平均含量1.254g/kg,有效磷平均含量31.3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122.5mg/kg,土壤地力适中,适合粮、棉、果、蔬多样种植。特别是受县域南部建国镇大中小棚设施蔬菜的影响,这个区棚菜种植势头发展迅速,2009年该区蔬菜播种面积3310hm2,占全县蔬菜播种面积30%,总产233826吨,占全县30.1%;大棚播种面积398hm2,占全县大棚播种面积的35.4%,大棚菜产量14030吨,占全县大棚菜产量的32.9%。
(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本区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其次棉花面积,而杂粮作物面积较小、品种单一、老化是本区种植业突出问题,影响农业效益的提高。
②本区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果树种植较早,果园老化,品种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价格低,农民收入低,种植面积分散。一些果农管理粗放,产量降低,防治病虫害力度不够。
③本区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奶牛养殖比较落后,养殖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优种率低,效益低下。
3.农业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1)发展方向。顺应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在稳定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主要措施。
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本区特点,要新增和完善排水设施,同时,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要大力加强和完善节水工程设施;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实施配方施肥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面源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业。
②发展蔬菜种植,增加种植业效益。本区应把发展蔬菜种植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的重要途径。引进推广名优新特品种,推广日光温室、大中小棚设施蔬菜栽培。
③发展畜牧养殖业,保持优势养殖。由于本区经济状况好,人民生活质量高,且邻近县城,发展奶牛养殖业处于优势,尽快把奶牛养殖作为畜牧养殖业新的增长点。
④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引进、推广适合本区的新优品种,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训,建立健全村级服务网,为农民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
(三)南部蔬菜、油料、果品区
本区位于故城县南部,包括西半屯镇、建国镇和军屯镇,共127个行政村。该区户数3023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0.3%;总人口11386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7%;从业人员39979人,占全县从业人员的19.5%。该区常用耕地面积10857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8%,人均占有耕地0.09hm2。
1.农业资源状况
(1)地势较高,土质肥沃。本区地处故城县的南部,特点是地势较高,大部分为轻壤质潮土,有部分中壤质潮土,其中大运河沿岸为褐土化潮土,排水良好,地下水埋深一般大于4m,表层土壤已脱离地下水影响,土层质地比较均一,耕作层疏松多孔,盐碱威胁较小,盐碱盐分组成以硫酸盐为主,土质肥沃,该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4.4g/kg,全氮平均含量1.255g/kg,有效磷平均含量30.1mg/kg,速效钾含量128.7 mg/kg。适合粮、油、果、蔬等多种作物生长,特别是受建国镇种菜习惯的带动和辐射,本区为蔬菜、果品主产区。
(2)气候适宜蔬菜和果树生长。本区年平均降水580mm,年无霜期平均193天,平均气温12.9℃,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36.2小时,全年日照率为60%,光热条件优越,降水集中,多发生于6~8月份,光、热、水配合基本适宜,适宜蔬菜、果树和粮食的生长。
(3)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比较完备。本区境内有京杭大运河贯穿其间,西邻清凉江,可利用地表水灌溉部分农田。本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含水层以细沙、粉矿为主,沙层总厚度10~20m,单位涌水量5~10吨(/时·m)。高水位期一般出现在8月中下旬,水位埋深在4m左右;低水位期一般出现在6月中下旬,水位埋深2~7m。本区地下水资源在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利用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同时,该区水利设施完备,适合发展节水型农业生产。
(4)交通发达,运输便利。郑清线公路穿越本区西半屯镇和建国镇,军屯镇东邻郑清线,西靠清凉江,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在此基础上,本区利用交通优势,在建国镇成立了运河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批发市场4个,与省内主要城市形成了市场网络,不但降低了蔬菜、果品销售成本,还提高了菜农、果农效益。
2.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业生产现状。该区有机井3243眼,全部机电配套。灌溉面积1.0054万公顷,占该区耕地面积的92.6%,耕地灌溉率较高。农机总动力403901 kW,平均每公顷耕地可用37.2kW,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农业用化肥施用量6856吨(按折纯法算),平均每公顷施化肥631 kg。
该区蔬、油、果生产较其他区域面积相对集中。2009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13670hm2,总产86748吨,分别占全县的26.5%、27.3%;棉花播种面积3249hm2,总产4817吨,分别占全县的14.1%、16.4%;油料播种面积1152hm2,总产4300吨,分别占全县的39.2%、42.8%;蔬菜播种面积3031 hm2,占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的27.4%,总产212792吨,占全县蔬菜总产的27.3%,平均单产70205kg/hm2;果树面积1163 hm2,占全县果园面积的30.3%,年产果品1654吨,占全县水果总产的3.7%。由此可见,本区除粮食之外,蔬菜和油料生产占优势地位,果园生产有待进一步发展。
(2)存在问题。本区果园面积1163hm2,占全县果园面积的30%,果品年产量却占全县水果总产的3.7%。该区虽然果品面积大、种植相对集中,但品种杂,产量低。原因是果树栽培技术力量薄弱,品种老化,管理不到位,且由于受果品市场制约价格不稳,致使果农收入也不稳。
3.农业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1)发展方向。利用区内现有生产条件和地理优势,建立大型蔬菜、油料及果品批发市场,形成以粮食保底,菜油并举,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农业区。
(2)主要措施。
①因势利导,合理配方施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保证稳定粮食生产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建设大规模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500hm2;继续发展壮大设施蔬菜生产,面积由200hm2发展到500hm2
②依靠经济优势,探索集约经营之路。在一些经济基础好,适合土地集约经营的行政村,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抓好建国镇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和旱作节水示范方建设,辐射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
③以蔬菜、果品生产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清凉江、大运河两翼,积极发展四旁植树和方田林网的同时,积极发挥蔬菜和林果优势,扩大林果发展规模,建设林果生产基地。
④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以蔬菜为主原料,积极发展各类蔬菜深加工,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增加农业收入。
(四)沿运河蔬菜带
运河蔬菜带包括:建国、西半屯、郑口、青罕、故城、夏庄6个镇,这6个乡镇沿运河自南向北呈带状分布。
1.土质 属壤质土,由于所处部位相对较高,排水良好,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发育层较厚,土壤颜色较鲜艳,土壤pH值变化不大,含钾素丰富,无盐化现象,物理性状良好,适宜灌溉,易耕作,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适种棉花、蔬菜多种作物。
2.地理优势 建国镇和西半屯镇紧临郑清线公路,邢德线公路贯穿郑口、青罕、故城、夏庄镇,交通运输便利,且夏庄镇与山东省德州市接壤,畅通了蔬菜销售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