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故城县的耕地质量,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故城县耕地质量变化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其特点是先降后升、边降边升,升大于降,逐渐上升。
(一)耕地质量下降时期
2005年以前,耕地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1.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继续下降 据水务局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2008年,故城县耕地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严重,地下水地面埋深已由3~5m,下降到65~78m;每年超采量为1.2亿~1.3亿立方米,由于大量的开采地下水,故城县浅层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达到1~2m/年。地下水位的下降,一方面增加了农田水利设施方面的投资,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为弥补水资源的严重不足,提倡咸淡混浇,不得不利用浅层地下水灌溉,浅层水矿化度高,容易引发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降低耕地质量。
2.农田耕作层变浅,耕地生产能力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耕作分散在千家万户。特别是人多地少、地块小,因此,大型农机化作业逐步减少,代之小型拖拉机旋耕,土壤表层15~20cm处形成相对紧实的犁底层,加上有机肥使用减少,土壤物理性能变差,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不仅土壤抗御自然灾害的缓冲性能明显下降,而且导致作物下扎困难,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低,使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稳定性大大下降。
3.耕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有所增加 故城县属于次生盐渍化威胁地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导致地下水严重缺乏,部分地区采用矿化度高的浅层地下水灌溉,再加上长期偏施氮肥不施有机肥,致使土体内和地下水中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壤表层累积,从而影响作物生长,耕地质量退化。
4.农田基础设施恢复缓慢,抵御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很弱 由于大量砍伐林木资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虽然加大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但是在短时间内难于奏效,农田受风沙危害依然存在;历史上故城县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抵御洪水、干旱等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弱。
5.破坏性开发,重用轻养,供肥能力减弱 长期以来形成的广种薄收,重用地轻养地,粗放式管理的种植习惯,在短期内难于改变;“三重三轻”不合理施肥方式,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和中微肥、重基肥轻追肥,施肥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化肥利用率仅30%左右,导致了土壤板结、酸化,供肥能力减弱,生产能力降低。
6.农田污染加剧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污染物质随着“三废”排放进农田、河流;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在土壤中残存和积累了部分有毒有害物质,使土地遭受污染,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品质量。
(二)2006~2015年,耕地质量边降边升时期
2006~2015年是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时期。
1.农业污染逐步减轻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化肥使用数量将逐步减少,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施肥方式更加科学,化肥利用率明显提高,有机肥、生物肥等有助于耕地地力提升的新型肥料逐步取代化肥;高残留农药停止生产和使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更加充分,来自农业本身对耕地的污染逐步减轻。
2.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治理 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加,以中低产田治理为重点的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工程、高标准良田建设工程、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故城县的中低产田将得到有效治理,整体耕地质量明显提高。
3.地下水资源日益减少,生产生活用水矛盾加剧 故城县耕地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更加严重,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农业用水成本进一步增大,影响了耕地质量的提升;同时,喷灌、地下输水管道和渠道防渗、地膜覆盖、保水剂控制水分蒸发技术,喷灌、滴灌、微灌和低压管输水防渗技术等先进的农业灌溉方式逐步引进,在小范围内将改善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局面,但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的矛盾加剧。
4.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污染仍然存在 来自工业、农业和生活的“三废”排放对耕地的污染依然存在,旧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新的污染源不断产生,影响耕地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2016~2030年,耕地质量全面提高时期
1.农业污染基本解决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遍实施,化肥、农药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单质、低浓度化肥和有毒、有害农药基本停止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生物肥、高效低毒生物农药新型农业投入品全面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来自农业本身对耕地的污染基本消失。
2.基本消灭中低产田 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工程、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成效突显,基本消灭中低产田,全县耕地质量整体提升。
3.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基本普及 管道分配系统、渠道与机井联合使用系统、地膜覆盖和保水剂控制水分蒸发技术以及喷灌、滴灌、微灌和低压管输水防渗技术等先进的农业灌溉方式全面普及;低水耗、抗旱作物品种大面积推广,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保水剂拌种包衣、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等广泛应用,农业用水大幅度减少。
4.工业、生活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 工业生产上,资源转化率低、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和技术设备逐步淘汰,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三废”污染基本消除。
5.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到203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