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呼吸道结构与呼吸生理

呼吸道结构与呼吸生理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鸣管开始,气管分为两叉,分别进入肺脏,称为气管分叉部分。鸣管、气管分叉部分发炎时,混浊、不透明、无弹性,有时也有渗出物或干酪物。气囊分布在各器官之间,并可深入骨髓,与周围组织、器官、骨腔形成憩室,起到贮存空气,减轻体重,调整重心,调节体温,固定脏器,并与鸣管产生共鸣发声等作用。

图6-2 禽气囊及支气管分支模式图

1.气管2.肺3.一级支气管4.二级支气管5.三级支气管6.肺7.肾憩室8.腹气囊9.胸后气囊10.胸前气囊11.锁骨间气囊12.鸣管

1.鼻腔、喉头禽类鼻孔开在喙中上部,鼻腔黏膜血管丰富,与鼻窦相通,即可滤过尘埃,也可预热空气。鼻腔后部靠眼深部有一淋巴体,称为哈德氏腺,是重要的免疫器官,疫苗滴鼻、点眼即为刺激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喉头,禽类咽喉部由会厌软骨将喉头与食道分开,是气体通道。鼻腔发炎会造成炎性物渗出表现为流鼻汁、结痂;鼻窦发炎则造成眼睑、颊部肿胀;喉头炎症则喉头黏膜红肿、附有血液、血痂、水泡、伪膜、假膜等。

2.气管 禽类气管由软骨环与结缔组织构成,缺少哺乳动物发达的平滑肌,气管黏膜每一个上皮细胞表面约有300根纤毛。纤毛通过摆动,以过滤、清除尘埃、病原微生物等异物。气管黏膜还分泌黏液,黏液中含有大量粘蛋白、抗体、淋巴细胞,对抗病原微生物。黏膜下分布大量淋巴滤泡,受病毒或疫苗毒刺激后,迅速产生黏膜抗体,构成呼吸道第一道防线。呼吸道有病症时,黏膜可见弥漫性或点状、环状出血,黏膜表面有黏液或干酪物。

3.鸣管、气管分叉部分气管进入胸腔后,有一膨起成圆球样部分,称为鸣管,是禽类发声器官。从鸣管开始,气管分为两叉,分别进入肺脏,称为气管分叉部分。鸣管、气管分叉部分发炎时,混浊、不透明、无弹性,有时也有渗出物或干酪物。

4.支气管、肺气管进入肺内称为一级支气管,再分叉为二级、三级支气管。家禽缺乏肺泡,三级支气管与毛细血管相贴而行,进行气体交换。肺体积偏小,卡在肋骨内难以扩张。肺发炎时,可见淤血、出血、水肿、多气泡、肺肝样实变等病变。

5.气囊 禽类特有的器官,胚胎时有6对,孵出后,合并为9个。气囊内层为扁平上皮细胞,外层覆有浆膜,血液供应少,不具备气体交换能力。气囊展开后面积很大,约有2平方米,其中后胸气囊、腹气囊面积就占3/4。气囊分布在各器官之间,并可深入骨髓,与周围组织、器官、骨腔形成憩室,起到贮存空气,减轻体重,调整重心,调节体温,固定脏器,并与鸣管产生共鸣发声等作用。后胸气囊、腹气囊直接与一级支气管相通,其余气囊分别与腹内、外侧二级支气管相通。禽类吸气时,大量空气直接由一级支气管进入后胸气囊、腹气囊,呼气时又将空气再挤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禽类虽然肺脏体积不大,但由于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加之支气管、毛细血管丰富,气体交换功能强大。若以每克体重计算气体交换量,禽类比哺乳动物高出10倍,可以满足禽类旺盛的新陈代谢对氧气的需求。气囊发炎时,表现为混浊、无弹性,表面附有点状、块状、条状黄白色干酪物,严重时,有大量灰黄色黏性渗出物,布满整个气囊。禽类无膈肌,胸腹相通,不会发生气胸,但腹腔有病会危及胸腔。

禽类呼吸道结构特点可以用简单几句话概括:“有囊无膈,胸腹一腔,气管壁薄,肺难扩张,二次交换,以利飞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