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日龄越低,呼吸道病(气囊炎)越重,越须认真对待 呼吸道病(气囊炎)如发生在7天以内,属母体带来的病症(垂直传播病、蛋传疾病、胚胎病),基本上由耐药支原体感染所致。支原体破坏呼吸道黏膜纤毛,影响黏膜产生抗体,造成雏鸡免疫抑制,感染了支原体就等于敞开了呼吸道防御系统的大门,容易被新城疫、流感等各类病毒感染,使得这批鸡长期处于疫病状态而难以饲养。鸡一旦感染支原体就很难从机体中清除,垂直传播感染的支原体就更难以清除,被支原体损害的气管黏膜也难以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口服各种药物治疗无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气雾給药”方法防治低日龄雏鸡气囊炎收到一定效果。方法是:将“阿奇霉素”(用“泰乐菌素”量须大1倍),按1000只雏鸡(共重50千克左右),关闭在狭小空间中,按5毫克/千克体重用药(约用250毫克纯粉)溶于200毫升水中,接上6~7个大气压的气泵,均匀喷雾,0.5小时后开窗、扩群。每日1次,连用5~7天。呼吸困难、咳喘较重之鸡症状可以缓解。因此,对低日龄鸡发生的呼吸道病(气囊炎)必须认真防治,不可等闲视之,否则,鸡养不成功。
2.重视大肠杆菌在呼吸道病(气囊炎) 中的作用 对大肠杆菌与大肠杆菌病,养殖者在禽病防治过程中再熟悉不过的了。在禽类呼吸道病(气囊炎)病原体中,大肠杆菌不是第一位致病因素(第一位致病因素是支原体),但大肠杆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常呼吸道黏膜对大肠杆菌有阻碍、清除作用,大肠杆菌难以附着、繁殖。支原体一旦吸附、损害呼吸道黏膜之后,大肠杆菌就趁机定植呼吸道、气囊黏膜,再引起感染,其对于呼吸道黏膜的损害则远大于单纯支原体感染,而且治疗难度增大。由于大肠杆菌在养殖环境中普遍存在,而且数量庞大,所以有支原体病,往往伴随大肠杆菌病。而大肠杆菌病不一定伴随支原体病。
另外,禽流感病毒损伤黏膜上皮细胞,为大肠杆菌快速繁殖提供条件,大肠杆菌产生的蛋白酶又使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裂解为HA 1和HA2,复制能力、毒力、致病力比裂解前大大增强。禽流感病毒不清除,流感不断发生,亚急性大肠杆菌病也就不断发生,“包心、包肝”也旷日持久。
3.重视药物在防治呼吸道病方面的作用,但不能完全依赖药物
(1)治疗气囊炎、呼吸道病关键是“供氧”与“强心”:
供氧:即供给禽类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以及良好的饲养条件,包括“料、光、水、温、风”,最重要的是“通风”,只有通风良好才能有充足的氧气,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投入的药物才能奏效。“料、光、水、温”属于管理环节,试想,一个管理不良的鸡舍,肮脏、尘埃飞扬、阴暗、潮湿、或冷或热,有再好的药物也保证不了能养好鸡。
强心:就是维持心血管功能,防止心力衰竭,心血功能正常,其他药物就可以发挥作用,呼吸道病可以治愈,死亡率才能降低。不能随便堆砌一大堆呼吸道药物,既费钱,有时药物还拮抗,还治不了病。
(2)呼吸道病发生后,用药的目的是辅助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病原,起决定作用是动物机体而不是药物。如果所用药物能杀灭病原,但又抑制免疫系统,还不如不用药物。因此,用药之前,一定要了解药物特性,不可用对免疫系统有抑制的药物,如氯霉素、可的松等。
(3)气囊炎、呼吸道病必须抓紧早期防治:对呼吸道病、气囊炎必须抓紧早期防治,要细心观察鸡群,鸡稍有减食,流涕、流泪等症状就马上投喂药物。一且呼吸道症状严重起来,再投喂药物,效果却不理想。病症往往迁延数日,直至出栏仍不见好转,每日都有少量死亡,鸡长势受阻,到出栏时仍不够分量。
(4)如果气囊炎早期耽误了治疗,后期治疗将十分困难,不投药不可,投药效果又不明显,投喂过量药物还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肾肿、肝脏黄染等现象就频频发生。因此防治气囊炎的关键在防、在早治。按免疫程序,该接种的疫苗不可耽误,该使用的免疫增强剂(如:聚肌胞)不要舍不得花钱,该用的中药功能性添加剂(如:清瘟败毒散)不可缺。如发生药物蓄积中毒的表现(如:肾肿、肝黄等),立即投喂通肾保肝药物,并立即停喂其他药物。
4.重视呼吸道病、气囊炎混合感染因素
(1)顽固性呼吸道病、气囊炎必定是混合感染,这里既有支原体、病毒,又有大肠杆菌感染的因素。在众多因素中,弱毒株(H9)禽流感病毒充当主要推手,不控制禽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气囊炎也难以控制。
(2) 由于病毒感染后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的作用,一种病毒感染机体后,就排斥其他病毒定居,因而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混感的情况过去少见(特殊病毒除外)。现在,由于免疫抑制病毒的广泛传播,禽类机体广泛带有免疫抑制病毒,机体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受到抑制,再感染其他病毒后,产生干扰素的机能也受到抑制,病毒之间相互排斥的情况减少,因而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混感的现象发生。最主要的病毒混感是新城疫与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混感。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N2)致病力很弱,给SPF鸡攻毒,几乎无临床症状。但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病毒免疫抑制力强,它感染禽类机体后,使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新城疫感染,而且病毒几乎不受机体免疫系统抵抗,临床症状十分严重。全群委顿、废食、不爱喝水,呼噜、流泪、流涕、排黄绿色稀粪、产蛋下降或停止,死亡率上升。剖检时兼有禽流感与新城疫两种病变:呼吸道黏膜出血,严重气囊炎(尤其腹气囊炎严重);心冠脂肪、腹部脂肪有出血点,肾肿,上部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胰脏边缘出血或半透明白色坏死灶,蛋鸡卵巢炎、输卵管炎(以上是禽流感病变);卵黄蒂、空回入口处、盲肠三处淋巴滤泡出血,直肠条纹状出血(以上是新城疫病变)。如伴发大肠杆菌病还有“包心、包肝”病变。
(3)还有一种症状是,混感发生一定时期后,死亡率已不甚高,但呼吸道症状始终存在,死鸡剖检后,“包心、包肝”,甚至气管内有干酪物。用药不少,包括“金刚烷胺、金丝桃素、干扰素、聚肌胞”等等,但收效甚微。因为禽流感病毒已与禽类机体细胞紧密结合,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它无能为力,药物、机体产生的抗体等无法进入细胞内作用病毒,因而机体长期带毒、发病,难以痊愈。
(4)新城疫与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混感难防难治,因为禽流感、新城疫主要靠疫苗免疫预防,而禽类体内普遍带有弱禽流感病毒、网状内皮细胞病毒等免疫抑制病毒,造成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抑制新城疫等疫苗产生免疫应答,虽接种不少疫苗,机体产生的抗体滴度仍很低,因而不能完全抗御病毒的侵袭,引发呼吸道病旷日持久。接种疫苗时,同时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对防治新城疫与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混感有一定作用。
5.重视接种疫苗后机体的反应 部分养殖户反映,“不做疫苗不闹呼吸道,一做疫苗,立即闹呼吸道、气囊炎”,说明有些呼吸道病是接种疫苗之后激发起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疫苗质量差,疫苗生产商家为图便宜,用非SPF蛋生产疫苗,这样的疫苗不仅抗原性差,还夹杂支原体、网状内皮细胞病毒等免疫抑制病毒等病原体,接种疫苗等于接种呼吸道病原体,接种疫苗发生呼吸道病、气囊炎在情理之中。二是免疫方法欠缺,有些养殖户嫌滴鼻、点眼费事,不论什么疫苗一律饮水免疫。饮水免疫固然省事,但使机体免疫的重要一环——黏膜免疫欠缺,而黏膜免疫产生的黏膜抗体是机体防御呼吸道病原体第一道防线。滴鼻、点眼虽费点事,但疫苗通过滴鼻、点眼,刺激眼睛后部的哈德氏腺以及呼吸道淋巴细胞,使之产生大量黏膜抗体,对抵御呼吸道病原体入侵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禽类机体在做疫苗之前机体本身已经带病毒,但体内已有一定滴度的抗体,病毒与抗体二者处于平衡状态,接种疫苗,本质上是给机体增加病毒(虽然这种病毒是弱病毒),病毒与抗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机体向疫病方向转化,从而发生呼吸道症状。因此,要预知并重视接种疫苗后机体的反应:一是使用正规商家生产的疫苗;二是不可省略疫苗滴鼻、点眼接种方式;三是在接种疫苗之前投喂几天免疫增强剂,提高机体免疫力,这样才能少闹呼吸道病。
6.重视活苗与灭活苗并举 活苗就是自然弱毒株或减弱的毒株制成,接种之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体液抗体或黏膜抗体。灭活苗是将强毒或弱毒株经处理后失去活性,再与佐剂制成的疫苗。注入体内后,不仅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抗体与黏膜抗体,最主要能激活细胞免疫,大大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新城疫不仅需作活苗,而且必须注射灭活苗。雏鸡每只注入0.25~0.3毫升,成鸡每只0.5~0.6毫升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