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小麦叶锈病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贵州、云南、黑龙江、吉林等省(自治区)。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很少危害叶鞘和茎秆。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橘红色,比秆锈病小,较条锈大,呈不规则散生。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时产生数个次生夏孢子堆,一般多发生在叶片的正面,少数可穿透叶片。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橘黄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主要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扁平,排列散乱,但成熟时不破裂,有别于秆锈病和条锈病。
2.发生规律 叶锈病菌在华北的自生麦苗和晚熟春麦上以夏孢子连续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并向邻近地区传播。该菌夏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入,气温20~25℃时,经6天潜育,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秋苗发病后,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片内或少量夏孢子越冬,冬季温暖地区,病菌不断传播蔓延。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的发病重。
3.防治方法 主要靠种植抗病品种,辅之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近年选育的抗叶锈病冬小麦品种有京东1号、京东8号、豫麦39、冀麦48、冀麦40、冀92-3235、6021新系等。
(2)药剂防治。用2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拌药种子力求当天播完,严格掌握用药量。使用15%保丰1号种衣剂(活性成分为粉锈宁、多菌灵、辛硫磷),对种子包衣后自动固化成膜状,播后形成保护圈,且持效期长。用量每千克种子用4g包衣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效果优异,且可兼治地下害虫。喷雾防治于发病初期用20%三唑铜乳油1000倍液,可兼治条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喷1次,防治1~2次。也可选用禾果利、腈菌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按照标签说明用药量喷雾。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雨季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