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间套作的农业技术

间套作的农业技术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间套作复合群体中,必须选择生态位有差异性的作物及其品种。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节,可协调各种作物个体发育与群体生长的矛盾,促进复合群体条件下高产、稳产。

如何选择好搭配的作物,配置好田间结构,协调群体矛盾,是间套作技术的主要内容。

1.作物种类与品种选配

(1)根据生态适应性合理搭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在间套作复合群体中,必须选择生态位有差异性的作物及其品种。间套作的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共栖期间要大体相同,又存在差异。如小麦与豌豆对于氮素,玉米与甘薯对于磷、钾以及棉花与生姜对于光照,在需要的程度上都不尽相同,相互种在一起趋利避害,各取所需,可较充分地利用生态条件。

(2)特征、特性对应互补。植株的高矮搭配,使群体结构由单层变为多层,更为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带状间作便于空气流通交换,调节田间温度和湿度。株型和叶片在空间的互补,主要是增加群体密度和叶面积,在一定的范围内叶面积系数提高了,就增加了光合面积,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叶片大小和形状互补的应用,在隔行间作方面的意义更大。根系深浅和疏密的结合,可使土壤单位体积内的根量增多,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和养料的吸收能力,促进生物产量增加,并且作物收获后遗留给土壤较多的有机物质,可改善土壤结构、理化性能和营养状况,对于作物的持续增产也有好处。作物生长期的长短前后交错,可进一步发挥长生长期作物的增产潜力,都能充分利用时间,在一年时间里增加作物产量。

(3)综合效益高于单作。间套作的作物选择是否合适,在增产的情况下,应看其经济效益比单作是高还是低。一般经济效益高的组合才能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和推广,如玉米大豆间作。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保证,任何持久稳产的经济效益都必须建立在良性的生态循环中。

2.合理群体田间结构的配置 作物的田间结构是指作物群体在田间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单一群体结构和复合群体结构。间套作的田间结构属于复合群体结构,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群体在田间的垂直分布,是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在田间的表现,层次的多少由作物种类所决定。一般间套作的作物种类不多,由所选择的作物品种决定,因而垂直结构也比较简单。水平结构是作物群体在田间的横向排列,包括作物密度、顺序、带宽、幅宽、行数、间距、行距和株距等。水平结构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间作的关键技术指标如下:

(1)密度。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系数和照光叶面积系数是增产的中心环节。确定密度的原则是基本上不减少或稍减少主作物密度,或两种作物密度比单作时减少,但总密度增加。

(2)幅宽。幅宽指的是间套作的作物两边行相距的宽度,即等于行距与行数减1之积。只有带状间作,作物成带种植才有幅宽可言。幅宽应在不影响播种任务和适合现有农机具的前提下,根据作物的边际效应来确定,同时应考虑现有地块(农民分散种植)的可能宽度。

(3)行数和行株距。行数可用行比来表示,即各作物行数的实际数相比,如2行玉米间作2行大豆,其行比为2∶2。间作作物的行数,要根据边际效应来确定。一般高秆作物不可多于而矮秆作物,不可少于边际效应所影响的行数的2倍。作物每带的行数,棉花可达2行,小麦可达6行,行越少增产越显著;甘薯和大豆行数要在4~6行以上,行越多减产越轻。在实际运用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增减,也要与现有机械配合起来。行株距的大小,本着确定单作密度的原则,掌握高秆作物比单作适当小些,低秆作物比单作适当大些,以充分利用光热条件。

(4)间距。间距是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主要照顾到低层作物,以不影响其生长发育为原则。具体确定间距时,一般可根据两作物行距一半之和进行调整。在肥、水、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可适当窄些;相反,在肥、水、光照差的情况下可宽些,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5)带宽。带宽是间作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在相当程度上,带宽对于田间结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间作的带宽一般可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以及农机具来确定。喜光的高秆作物占种植计划的比例大而低秆作物又不甚耐阴,两者都需要大的幅宽时,采用宽带种植;喜光的高秆作物比例小且低秆作物又耐阴可以窄带种植。株型高大的作物品种或肥力高的土地,行距和间距都增大,带宽要加宽。反之,缩小。此外,带宽要考虑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和机具作业幅宽度。

3.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复合群体条件下的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控上(高层作物)促下(低层作物)、协调各种作物正常发育、塑造理想株型、促进发育成熟等一系列综合效益,具有用量少、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使用简便安全等特点。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节,可协调各种作物个体发育与群体生长的矛盾,促进复合群体条件下高产、稳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