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双孢菇栽培

双孢菇栽培

时间:2023-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双孢菇也称蘑菇、洋蘑菇,是世界第一大宗食用菌,其营养价值极高。双孢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温度: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4~32℃,最适温度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5~25℃,最适温度14~16℃。双孢菇栽培范围广泛,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栽培双孢菇,主产于中国、美国、法国、荷兰、英国等。2009年中国双孢菇总产量达218.1万t。是我国双孢菇主栽品种之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双孢菇(图3-1)也称蘑菇、洋蘑菇,是世界第一大宗食用菌,其营养价值极高。目前,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双孢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北方地区稻草、麦草丰富,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双孢菇是一种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配料时,作物秸秆(麦秸草、稻草)中需加入适量的粪肥(如牛、羊、马、猪、鸡和人粪尿等),还需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元素。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3-1 双孢菇

小知识

对外界条件要求:

温度: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4~32℃,最适温度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5~25℃,最适温度14~16℃。

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最适宜,覆土的含水量16%~20%为宜。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是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以85%~90%为宜,过干过湿对菌丝体生长都不利。

酸碱度:双孢菇宜稍碱性,偏酸对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不利,而且容易产生杂菌。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是5~8,最适7~8,进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至7.5~8,土粒的pH值应在8~8.5。

一、合理选择栽培模式

农业式栽培模式。

(1)固定菇房栽培模式(图3-2)。

(2)日光温室大棚栽培模式(图3-3)。

(3)半地下或地下菇棚栽培模式。

(4)林下栽培模式。

(5)冬闲田栽培模式(图3-4)。

(6)山洞栽培模式。

(7)工厂化栽培模式。

图3-2 固定菇房栽培模式

图3-3 日光温室大棚栽培模式

图3-4 冬闲田栽培模式

二、合理安排栽培季节

(1)双孢菇属低温结实性菌类,在18℃以下才产生子实体,最适出菇温度在16℃左右。

(2)栽培季节多安排在秋、冬季,并延续到早春。各地的气候差异及栽培设施不同,应适当调整。

(3)时间安排。一般以当地秋季昼夜平均气温稳定在22~25℃时为播种期,由此往前倒推23天左右为培养料建堆日期。

(4)福建闽北为9月上、中旬播种,重庆地区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河北为8月底至9月初播种,西北地区固定层架菇房以每年秋、冬出菇为理想季节。每年6~7月发料,8月上中旬种植,9~12月出菇,出菇期90天左右。

三、栽培工艺流程

备料→选定配方→室外建堆,一次发酵→培养料移入菇房(棚),二次发酵→铺料、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及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四、双孢菇栽培原料

(1)栽培原料:秸秆、畜禽粪、食用菌菌渣及其他辅助材料。

(2)秸秆:稻草、麦秸栽培为主,其次使用玉米秸、芦笋秆、红薯秧等。

(3)畜禽粪:以牛粪为主,其次使用马粪、鸡粪、猪粪等。

(4)食用菌菌渣:木腐菌类菌渣。

(5)辅料:饼肥、钙镁磷肥、尿素、石灰等。

五、栽培原料及常用配方

(1)配方一:稻草1250kg,牛粪700kg,过磷酸钙75kg,尿素10kg,石灰25kg,石膏25kg。

(2)配方二:稻草1487kg,干牛粪1912kg,硫酸铵20kg,菜子饼75kg,人粪尿25kg,过磷酸钙50kg,石膏50kg。

(3)配方三:麦草1487kg,干牛粪1487.5kg,尿素15kg,过磷酸钙35kg,石膏50kg,石灰25kg。

(4)配方四:稻草3000kg,菜子饼210kg,尿素30kg,复合肥30kg,碳酸钙30kg,过磷酸钙60kg,石膏粉60kg。

备注:以上配方均按100m2栽培面积计算。

六、建堆、发酵

(1)堆制场所:一般在晒场或水泥场上。

(2)原料预湿:含水量以65%~70%为宜。预湿时间一般为1~2天。

(3)建堆:一层稻草一层粪堆建,堆宽2m,高1.8m左右,顶层覆盖牛粪。

(4)翻堆:5次以上,发酵时间20~28天。

(5)发酵质量:含水量适宜(62%~65%),草茎较柔软,富有弹性,粪草色泽呈黄褐色到棕褐色,闻不到粪草料刺鼻的氨味和粪臭味。pH值调整至7.2~7.5。

七、二次发酵

(一)操作方法

培养料搬入菇房→关闭门窗,加温(菇房温度快速上升至58~62℃,维持6~8h)→适当通风,降温至48~52℃→维持4~6天。

(二)二次发酵后的培养料标准

颜色呈暗褐色,并出现大量嗜热真菌、放线菌,堆料柔软,易拉断,富有弹性,无异味,培养料含水量应为60%~62%。

八、铺料、播种

(1)铺料厚度:15~20cm厚;每平方米用料:20~22.5kg。

(2)播种方式:一般采用撒播的方式。

(3)用种量:一般每平方米1.5~3瓶栽培种菌种。

九、发菌管理

(1)播种后头1~4天为发菌前期,以保湿、微通风为主。措施是覆盖上薄膜,一般3天后掀动薄膜适当通风,如播种时气候过于干燥,则可向墙壁、过道喷水。

(2)播种后4~7天菌种开始定植吃料,管理主要是保湿换气。菇房温度控制在23~26℃,空气湿度控制在75%~80%。

十、覆土及管理

一般播种后20天左右,菌丝长满培养料2/3时,要进行覆土。覆土材料要有团粒结构,孔隙多,保水力强,含有适量腐殖质,不带病菌和害虫的中性的壤土,这种土湿时不粘,干时不散。

覆土后15~20天,覆土层下出现白色小米粒的纽状物,见图3-5,标志着即将出菇。

图3-5 纽状物

十一、出菇管理

(一)出菇期

蘑菇从播种到出菇,需35~40天,而后进入产菇阶段。

(二)管理方法

(1)温度管理:温度控制在14~16℃。

(2)水分管理: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喷水应以轻喷、勤喷为主,视土粒吸湿速度来决定每天喷水的次数及间隔的时间。

(3)通风管理:及时补充新鲜空气。气温较高时,清晨和晚上进行通风;气温低时,选择白天通风。

(4)光照管理:暗光。

十二、采收

双孢菇长到标准大小时就要及时采收,见图3-6,否则留得过大,影响质量;过小采收,产量不高。

双孢菇的采收方法有两种,即旋菇法和拔菇法。出菇密用旋菇法;出菇稀的用拔菇法。削柄、包装、销售。

图3-6 采收

知识链接

ZHI SHI LIAN JIE

双孢菇栽培范围广泛,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栽培双孢菇,主产于中国、美国、法国、荷兰、英国等。2009年中国双孢菇总产量达218.1万t。

主要栽培品种:

(1)As2796。是我国双孢菇主栽品种之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半气生型,菌盖厚,不易开伞,适合出菇温度10~25℃,菇体乳白色,圆正个大,抗杂力强,转茬快,成菇率高,耐肥水,高产稳产。

(2)F56、F60、F62品系。菇体洁白,圆正,质密,商品率高。转茬快,后劲足,抗杂力强,并对培养料适应广泛,抗逆性强。

(3)“新登96”。高温型,夏季种植可选。出菇温度20~35℃,抗高温,耐贮藏。

(4)As1671。气生型,该菌株子实体形态圆整,色泽洁白,无菌环、鳞片,菇柄较粗而短,组织结实,菌褶色较淡,菇型大小中等,成品率高。该菌株不耐高温,出菇温度12~18℃。也不耐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否则会出现不长柄菇。在缺肥水时,菌柄中心易出现小白点。

做一做

ZUO YI ZUO

(一)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1.培养料 麦秸(稻草)预湿。有条件可浸泡1~2天,捞出后控去多余水,直接按要求建堆。浸泡时水中要放入适量石灰粉,每立方米水放石灰粉15kg。

一般菇农在浸麦秸(稻草)时,先挖一个坑,大小根据种植量决定,坑内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抽入水,放入石灰粉。边捞边建堆,建好堆后,每天在堆的顶部浇水,以堆底有水溢出为标准,3~4天麦秸基本吸足水。

2.建堆 料堆要求宽2m,高1.5m,长度可根据种植量的多少决定,建堆时每隔1m竖一根直径10cm左右,长1.5m以上的木棒,建好堆后拔出,自然形成一个透气孔,以增加料内氧气,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发酵均匀。

堆料时先铺一层麦秸(大约25cm厚),再铺一层粪,边铺边踏实,粪要撒均匀,照此法一层草一层粪的堆叠上去,堆高至1.5m,顶部再用粪肥覆盖。将尿素的1/2均匀撒在堆中部。

堆置时每层要浇水,要做到底层少浇、上部多浇,以次日堆周围有水溢出为宜。建堆时要注意料堆的四周边缘尽量陡直,料堆的底部和顶部的宽度相差不大,堆内的温度才能保持得较好。料堆不能堆成三角形或近似于三角形的梯形,因为这样不利于保温。

3.翻堆(发酵) 翻堆时应把料堆最里层和最外层翻到中间,把中间的料翻到里边和外层。每次翻堆要按要求的顺序加入应加的化肥等辅料。若料太干,要适量浇水,每次建好堆若遇晴天,要用草帘或玉米秸遮阳,雨天要盖塑料薄膜,以防雨淋,晴天后再掀掉塑料薄膜。

在正常情况下,建堆后第二天料堆开始升温,大约第3天料温升至70℃以上,大约再过2天后料温开始下降,这时进行第一次翻堆,将剩余的尿素及碳酸钙、石膏粉、磷肥,边翻堆边撒入,要撒匀。重新建好堆后,待料温升到70℃以上时,保持2天,进行第二次翻堆,每次翻堆方法相同,第二次翻堆时加入硫铵,一般翻堆3次。每次翻堆要检查料的酸碱度,若偏酸可结合浇水撒入适量石灰粉,pH值保持在8左右。发酵好的料呈浅咖啡色,无臭味和氨味,质地松软,失去韧性,但有弹性。

4.后发酵(也叫第二次发酵) 发酵好的料趁热移入棚内,堆成小堆,每堆数量刚好铺一床面。待料升温到60℃时,保持6h,以进一步杀死杂菌与害虫。然后,让料温降至52℃,保持4天,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每天要通风2次,每次15min。若料偏干,可根据料的酸碱度喷石灰水。之后,开始铺料,料的厚度为2.5~3.0cm,摊料时要轻轻拍实。

小知识

堆制发酵:培养料一般采用二次发酵,也称前发酵、后发酵。前发酵在棚外进行,后发酵在消好毒的棚内进行,前发酵需要20天左右,后发酵需要5天左右。全部过程需要22~28天。

后发酵好的料应呈棕红色,且有大量白色粉末状放线菌,有甜面包味,含水量60%~62%,用手握之,指缝中有水纹,能握之成团,抖之即散,pH值在7.5左右。

(二)栽培管理

1.播种 二次发酵结束后,打开门窗通风,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左右时,把培养料均摊于各层,上下翻透抖松,若培养料偏干,可适当喷洒冷开水调制的石灰水,并再翻料一次,使之干湿均匀,如料偏湿,可将料抖松并加大通风,降低料的含水量。然后整平料面,料层厚度掌握在20cm左右。当料温稳定在28℃左右,同时外界气温在30℃以下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使用1瓶麦粒种,撒播并部分轻翻入料面内,压实打平,关闭门窗,保温保湿促进菌种萌发。

2.发菌 播种后2~3天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高湿为主,促进菌种萌发,若料室温超过28℃时应适当通风降温。3天后当菌种已萌发,且菌丝发白并向料上生长时,适当增加通风量。播后7~10天菌丝基本封面后,逐渐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整齐往下吃料,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一般播种后18~20天菌丝可发菌到料底。

播种以后,如管理不当,在生产上很容易发生下列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菌种块菌丝不萌发。播种后,在正常情况下,3天内菌种块菌丝便会萌发。如果料温连续2~3天高于33℃,菌种块菌丝被“烧死”而不能萌发;料内氨气散发不彻底,菌种块在氨气的刺激下,不能正常萌发。如果室温高于30℃以上,菇房通风不够,菌种块菌丝因闷热而失去活力,也不能萌发。遇到上述情况,必须及时查明引起菌丝不能萌发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翻架次数,加大菇房通风,降低料温,散发氨臭,必要时仍需喷用1%的甲醛,重新翻架,或再次后发酵,及时调换菌种,进行补种。菌种块菌丝不萌发除上述原因外,还应检查是否有螨类咬食菌丝,如有螨类必须及时消灭。

(2)菌种块菌丝不吃料。播种后菌种块菌丝萌发正常,但迟迟不往培养料上生长,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数是培养料过干或过湿,以及培养料内添加物质过多,营养不协调所致。此时需准确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因培养料过干,需浇水调节。如培养料过湿,应从反面打扦或松动乃至重新翻架,加大菇房通风,散发水分。如料内营养成分不协调或某种成分浓度过大,需重新将培养料用水冲洗,再行堆制,不过往往要推迟出菇期,影响产量。若培养料偏酸(pH值6.5以下),需用石灰清水(pH值8~9)进行调节。

(3)料内菌丝稀疏无力,生长缓慢。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培养料的养分较差,前发酵期间料温不高,又未进行后发酵。甚至使用的粪草在堆料前已经发过热,发过霉,致使培养料松散无凝性,养分差。在这种培养料上生长的菌丝往往表现出稀疏无力,生长缓慢。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应提高培养料前发酵的质量,使之达到高温快速发酵的要求,最好经过后发酵,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4)料内出现线状菌丝,而绒毛菌丝稀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配方不当,粪肥过量。在前发酵过程中又造成了厌气性发酵,加之培养料过熟、过湿,料内透气性差,氧气不足而妨碍了绒毛菌丝的生长,提前形成线状菌丝,过早地由生长转入发育。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应改善培养料的通气性,配料时粪肥不宜过多,堆期不宜过长,并在料内打洞增加通气性,防止厌气性发酵。培养料水分掌握偏干些,铺料适当薄一点。采取如上措施,则可得到改善。

3.覆土

(1)覆土前的准备工作。覆土之前,必须彻底检查是否有潜伏的杂菌和害虫,尤其是绿霉菌和螨类。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措施,消灭在覆土之前,否则土层变成了一层保护层,难以彻底消灭,将遗祸无穷。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燥。覆土调水后,菌丝很快恢复,爬土快,切忌在料面喷水。若料面仍较潮湿,应打开门窗进行大通风2~3天,以吹干料面。覆土前还应该采取一次全面的“搔菌”措施,即用手将料面轻轻搔动,拉平,再用木板将培养料轻轻拍平。这样,料面的菌丝受到了破坏,断裂成更多的菌丝段。覆土调水以后,菌丝纷纷恢复生长,往料面和土层中生长的绒毛菌丝更多,更旺盛。

在蘑菇生产中往往由于赶季节,企图早出菇,不待菌丝长到底就覆土。表面上看,好像争取了时间,其实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料表的菌丝向上往土层生长,料内的菌丝则继续往下生长。这样,菌丝向两个方向生长,使菌丝爬土慢,延迟了出菇时间。

(2)覆土。选择当年未施用蘑菇废料的田地,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将土打碎,直径在1~1.5cm,取用土量为10m3/230m2,约9000kg,用石灰100~ 150kg/230m2与土粒均匀混合,测定pH值,控制pH=7.5。土粒处理用5%甲醛溶液80kg/230m2均匀喷洒土粒,并覆盖薄膜消毒24h,备用。将处理过的土粒调水,控制吸水量在75%(手捏成团,掉地即散)。播种后15~20天,菌丝基本走满后即可覆土。覆土时,约2/3的粗土粒放下层,细土粒放上层,细土太细可加适量谷壳拌匀使用。粗细土层总厚以3.0~4.0cm为宜。覆土后3天内,用400g/230m2蘑菇高效杀菌剂(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研制),加水160kg,均匀喷洒在覆土层上。覆土后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调至所需湿度,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3天后适当加大通风量,有利于菌丝爬土。

4.菇房出菇管理 覆土12天后,待土缝中刚见到菌丝时,及时喷结菇水,促进菌丝扭结,喷水量为平时的2~3倍,以土层吸足水分不漏料为准,在喷结菇水的同时,通风量必须比平时大3~4倍。遇气温高于22℃时,应适当减少喷水量增加通风,并推迟喷结菇水。当土缝中出现黄豆大小的菇蕾后,及时喷出菇水,促进子实体形成。蘑菇采收期间,保持室内相对湿度90%~95%,喷水量应根据菇量和气候具体掌握,一般床面喷水,应当以间歇喷水为主,以轻喷勤喷为辅,从多到少,菇多多喷,菇少少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忌打关门水,忌在室内高温时和采菇前喷水。每茬菇前期通风量适当加大,但需保持菇房相对湿度90%左右,后期菇少适当减少通风量。气温高于20℃,应在早晚或夜间通风喷水;气温低于15℃,应在中午通风和喷水。整个栽培管理过程,正确处理喷水、通风、保湿三者关系,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护好菌丝,促进菌丝前期旺盛,中期有劲,后期不早衰,那就丰产稳产在望。

覆土至出菇前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

(1)料面菌丝萎缩。在覆土调水、喷结菇重水、出菇重水期间,一次喷水过重,水分很容易直接流入料面,或覆土前料面较潮湿,结果由于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料面菌丝会逐渐失去生活力而萎缩。调水期间菇房通风不够,以及高温期间喷水,都会因蘑菇菌丝代谢的热量和排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散发而自身受到损害,最终产生菌丝萎缩现象。防止上述现象产生,喷水时菇房大通风,高温时不喷水。这样菌丝萎缩现象便不易产生。

(2)产生杂菌和虫害。这段时间菇房内的温湿度都非常适合杂菌和害虫的发生。疣孢霉、胡桃肉状杂菌适于高温、高湿、通风差的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螨类也极易在此段时间内发生。因而这期间内,应特别注意防止这些杂菌害虫的危害。

(3)菌丝徒长。土层菌丝板结。覆土先干后湿,上干下湿,结菇水喷用过迟,喷用结菇重水后菇房通风不够,菇房相对湿度过高等。这些情况都会促进菌丝的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而迟迟不能结菇,造成菌丝在土层中过分地生长。最后,菌丝在覆土层中生长过分旺盛、浓密、板结,乃至长出覆土表面,布满土表,产生冒菌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松动或拨动破坏的办法,阻止菌丝的继续生长。加大菇房通风,喷用重水,促使结菇。

(4)出密菇出小菇。出密菇出小菇的主要原因是结菇部位不适当。结菇部位不适当跟喷用结菇重水是否适时、适量有关。结菇重水使用过迟,使菌丝吊得太高,子实体往往扭结在覆土表层。结菇重水用量不足,菇房通风不够,菌丝扭结而成的小白点(原基)过多,因而子实体大量集中形成,造成菇密而小。防止密菇小菇的产生,应及时调节结菇重水,避免菌丝在覆土表面集结,结菇部位过高。结菇重水用量要足,菇房通风要大,防止菌丝继续向土面生长,抑制过多子实体的形成。

(5)出顶泥菇、菇稀。结菇重水喷用过急,用量过大,抑制菌丝向土层上生长,促进了菌丝在粗土间扭结,提早结菇,降低了出菇部位,以致第一批菇都从粗土间顶出,菇大,柄长而稀。

(6)死菇。出菇以后,在蘑菇生产中经常遇到大批死菇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在第一茬菇时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温的影响和喷水不当所引起。在蘑菇原基形成以后,尤其在出现小菇蕾以后,若室温超过23℃,菇房通风不够,这时子实体生长受阻,菌丝体生长加速。这样,营养便会从子实体内倒流回菌丝中,供给菌丝生长,大批的原基便会逐渐干枯而死亡,喷用结菇重水前未能及时补土,米粒大小的原基(小白点)裸露,此时,易受水的直接冲击而死亡。结菇和出菇重水用量不足,粗土过干,小菇也会干枯而死。针对上述原因,防止高温影响,喷水时保护好幼小的菌蕾可有效地减少死菇的发生。

5.采收期间管理 当子实体长到标准规定大小(2.5~4.5cm)未成薄菇时应及时采摘,茬头菇稳采,密菇勤采,中间菇少留,茬尾菇速采。菇房温度高于18℃时要早采,低于14℃时可迟采。菇密时,采摘应先向下稍压再旋转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丛菇时,用小刀分别切下。采菇后应清除菇脚、死菇、老根,及时补土,保持床面平整。栽培后期喷施适量高产添加剂,补充和调整营养成分,消除有害因素,改善蘑菇的生态环境,可提高产量。

6.采收 要适时采收,不得留大菇,采收时,手按住菇体,略向下压,旋转提起。不可直接拔起,防止松动周围小菇,造成死菇。要求边采菇,边切柄,边分装,保证鲜菇质量。鲜菇不得泡水,推行干菇收购。

7.集约化栽培 一定要在掌握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时,应列出每批每座的进度表,特别注意有交叉用料、用工的地方,保证进度的落实。

(1)各地安排栽培生产时,要根据当地气候情况进行。走菌时,气温20~28℃为宜,结菇时,12~20℃均可。尽量不要让走菌在低于16℃的气温下进行,防止结菇时气温超过20℃。勉强提前栽培或推迟栽培均可能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2)栽培工艺。备料→建设菇房、运料进场、整理场地(20~30天)→稻草切短、牛粪粉碎→预湿(2天)→建堆(3~4天)→一翻(3天)→二翻(2~3天)→三翻(2天)→进房→二次发酵:升温培养(48~52℃,1~2天)、巴氏消毒(60~62℃,6~10h)、控温培养(48~52℃,3~5天)→降温整床(1天)→播种(3天)→走菌(15~20天)→覆土(1天)→爬土(10天)→通风打水(7天)→出菇→采菇→栽培管理(120天)→清除废料→结束。

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播种后管理。播种后菌丝生长不良、菌种不萌发、不吃料,只在料面生长及出现萎缩等现象时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当料有氨臭味时,应在料内戳洞,加强通风换气。若料偏干,可每天向覆盖的报纸喷水两次。料过湿要加强通风,遇高温,要采取降温措施,如属菌种原因,应及时更换菌种,进行重播。

小知识

塑料棚的处理:

在后发酵料进棚前,大棚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杀虫。具体做法是:用水浇灌一次,通风散湿,当地面不黏时,把生石灰粉均匀撒于地面,每平方米0.25kg,锄划,喷洒1605农药或敌敌畏。进料前3天,再按每立方米用10ml的甲醛消毒,进料前通风,保证棚内空气新鲜,以利操作。

(2)覆土后菌丝生长不良。覆土后3~5天菌丝不上土,呈灰白色,稀弱无力,严重者料面见不到菌丝甚至发黑,是菌丝萎缩所致。主要原因是覆土后喷水过多过急,造成因缺氧而致使菌丝窒息萎缩。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培养料湿度,以利于菌丝恢复爬土。

覆土材料偏干,pH值低于5,含盐量高时易导致菌丝在料中生长不正常,迟迟不上土。

当菌丝长出土层表面持续2~3天遇到高温、高湿环境,菌丝就会徒长,形成一种浓密、不透水、不透气的菌被层,防止菌丝徒长结被的措施是:当菌丝刚长出覆土层,就要及时加强通风,使土面干燥,促使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并及时喷结菇水,以利于原基的形成。若加强通风也不能使菌丝倒伏时,就应喷0.5%的石灰水。如果土面已有菌被,可用小刀或竹片将菌被挑弃。

(3)锈斑。子实体出土后,若喷水后不及时通风,由于空气湿度大,菇表面水分蒸发慢,菇盖上积聚水滴的部位便会出现铁锈色的斑点,虽然斑点不长入菌肉,但会降低蘑菇品质。

(4)空心菇。在出菇期间,若温度高,子实体生长迅速,水供应不足,就会在菌柄产生白色疏松的髓部,甚至菌柄中空。有时也会因气温低,子实体生长缓慢,在床面因停留时间过长而形成空心菇,应及时调整覆土含水量,并适当进行间歇喷大水。同时注意温度的调控。

(5)硬开伞。当气温变化幅度大,昼夜温差达10℃以上,加之空气湿度小和通风过多时,易使正在生长未成熟的子实体开伞或出现龟裂。覆土层过薄,也可形成硬开伞。

(6)群菇。许多子实体参差不齐地密集成群菇,既不能增加产量,又浪费养分和不便于采菇,群菇的产生与菌种特性和播种方式有关,一般老化菌种和采用穴播方式易产生群菇。可采用混播法,或在覆土前把穴播的老种块挖出,用培养料补平。

(7)红根菇。出菇前高温阶段用水过多或培养料偏酸或葡萄糖过多以及通风不良等易产生红根菇。使覆土含水量保持在22%~25%之间,避免高温喷水,追肥得当,喷些石灰清水,可预防红根菇。

(三)双孢菇采收与分级标准

1.采收时机 当子实体长到标准规定的大小且未成薄菇时应及时采摘。柄粗盖厚的菇,菇盖长到3.5~4cm未成薄菇时采摘。柄细盖薄的菇,菇盖在2~3cm未成薄菇时采摘。菇房温度在18℃以上要及早采摘,在14℃以下,适当推迟采摘。出菇密度大要及早采摘,出菇密度小,适当推迟采摘。

2.采摘卫生要求 采摘人员注意个人卫生,不得留长指甲,采摘前手工器具要经清洗消毒。

3.采摘方法 在出菇较密或采收前期(1~3茬菇),采摘时先向下稍压,再轻轻旋转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摘丛菇时,要用小刀分别切下。后期采菇时采取直拔。采摘时应随采随切柄,切口平整,不能带有泥根,切柄后的菇应随手放在内壁光滑洁净的硬质容器中。

4.技术要求(FDBT/QB33.5—90)

项目名称:一级品。

色泽:白色。

气味:应具有鲜蘑菇固有气味,无异味。

形态:整只带柄,形态完整,表面光滑无凹陷,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直径20~40mm,菇柄切削平整,长度不大于6mm,无薄菇,无开伞,无鳞片,无空心,无泥根,无斑点,无病虫害,无机械伤,无污染,无杂质,无变色菇,整只带柄,形态完整,表面无凹陷,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直径20~50mm,菇柄切削平整,长度不大于8mm。菌褶不变红,不发黑,小畸形菇不大于10%,无开伞,无脱柄,无烂柄,无泥根,无斑点,无污染,无杂质,无变色菇,允许小空心,轻度机械伤。

脱水率:鲜菇经离心减重不超过6%,经漂洗后增重不超过13%。

病虫害:不允许存在蛆、蛾。

小知识

双孢菇加工技术主要有保鲜加工,速冻加工,罐藏加工,盐渍加工和干制加工等。主要产品有保鲜菇、速冻菇、罐头菇、盐水菇和干(片)菇。此外还有调味蘑菇、蘑菇酱油、蘑菇调味品、蘑菇浓缩液、蘑菇饮料、蘑菇蜜饯及蘑菇(多糖)保健品、蘑菇美容品等多种产品。

知识链接

ZHI SHI LIAN JIE

2005年北京通州区永乐店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树上、树下并举,在林下栽培食用菌种类有木耳、香菇、双孢菇等菌种,增加农民收入。

林下双孢菇栽培技术标准

1.林地选择与拱棚搭建 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水源,4~5年生的速生林地。行间以4~8m为宜,在林下建简易小拱棚,规格为:长×宽×高=(80~100)m×(7~8)m×(1.6~1.8)m,建造选用4m竹竿,3m竹片,做成棚架,每80cm一趟,下部用竹竿立支柱支撑,再纵向用5趟横梁连接(备注:1.竹竿要事先用刀削去毛刺,以防扎膜;2.中间有一趟树木在棚内),棚内畦床宽1.5m,床面挖40cm深沟槽与中间纵沟相连作为走道,棚顶盖覆膜和草帘两端留门,建造600m2左右的一个棚室,造价5000元左右,使用寿命4年以上。

2.培养料堆制

(1)堆料场地要求。

①地势平坦,下雨天不遭水淹。

②背风向阳,适合堆制培养料。

(2)培养料原料准备。

①秸秆充分预湿,要求湿透。

②牛粪拍碎。调含水量至50%。

(3)堆制方法。

①先铺一层30cm厚,2m宽,长度不限的秸秆。

②撒一层尿素,再铺一层秸秆,撒一层白灰。

③如上所述,共铺10层,堆高1.5m。

④牛粪调好含水量后加入石膏、碳酸钙、过磷酸钙充分混匀,饼肥中充分拌入发酵剂,启动发酵24h后,均匀拌入牛粪中。

⑤7天后进行第一次翻堆,一层秸秆撒一层约4cm厚的牛粪。共10层。堆成龟背形,堆上打孔,堆顶打到堆底,堆顶留20cm宽不盖,堆底不盖严。

⑥7~10天后,第二次翻堆,精调水分,调pH值。

⑦5天后,第三次翻堆。

3.铺料播种

(1)播前料厚度为20cm左右,铺料厚度为24cm左右。

(2)料温稳定在28℃以下时播种。

(3)播种采取撒播的方式,先往料面撒2/3的菌种,轻抖料面,使菌种落入料内3~4cm深处,再撒剩余的1/3菌种。

(4)最后用木板轻拍料面。

提个醒

(1)林、菌套种比单一经营能更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更容易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复种指数的提高,相当于使有限的林地资源“扩宽拉长”,其利用和产出效率大大提高。

通过项目建设,食用菌的菌糠是良好的肥料,将大大促进林木生长,同时林下栽培,林农在林地的劳作时间将大大延长,对树木的松土、浇灌、病虫害防治等会更加及时,对树木的生长和林分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据测算,发展林下经济地区的树木,生长量比一般林地平均高15%~20%。

(2)林下发展食用菌促进了农村弱劳动力的就业。食用菌生产的多数工序如装料、覆土、采收、清理等,劳动强度不大,老弱病残等半劳动力也能胜任,可以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增加收入。而且通过培训等措施提高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有利于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为步入小康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林下栽培食用菌是环境友好型经济。林下空气新鲜、清洁卫生,林下环境以及贴近自然的生产方式,使林下食用菌产品具有较高绿色、环保、自然、无公害指数。

(4)林、菌高效结合与循环利用,其核心就使农业有效资源得到“整体、高效、循环、再生”的循环利用,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同时,完成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总之,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4.播后管理

(1)播种后3天内不要通风,保湿发菌7天后,菌丝基本长满培养料面,通微风。

(2)15天后,当菌丝长到培养料一半或2/3时,要掀料供氧。

(3)20~25天后,菌丝长满培养料,准备覆土。

5.覆土方法

(1)取地表30cm以下壤土,加入石灰、甲醛、敌敌畏充分预湿。翻拌至无药味,拍打成2cm以下的土粒。

(2)将土粒撒在床面上3cm厚。

(3)培养料处理。

①覆土前一天喷杀虫剂、杀菌剂。

②第二天通风,使培养料充分换气后覆土。

③覆土后通风4~5h,关闭通风口,保湿养菌。

6.出菇管理

(1)当菌丝大部分长到覆土表层时,进行大通风3h,然后调水。

(2)用2~3天的时间,使覆土层水分饱和,每天喷水2~3次,喷到土表发亮,保持空气温度85%~90%。

(3)喷水要结合通风。阴雨天打开前通风口,风天打开背风口。

(4)调水后2~3天,床面形成大量的米粒大小的原基,当原基长到玉米粒大小时,喷水至覆土层含水量接近饱满。

(5)菇长到2~3cm时,菇多处多喷水,少则少喷,无则不喷。

7.采后管理

(1)蘑菇4~5cm时,要适时采收。

(2)第一茬菇采完后要停水2~3天,再喷水出第二茬菇。

(3)出到3~4茬菇后,适当追施营养液。

(4)每采完一茬菇,用土把采菇留下的坑补起来,并打适时杀虫剂。用石灰水将pH调至合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