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稻鸭共育技术

稻鸭共育技术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稻鸭共育技术,不仅可以节省农药、化肥、鸭饲料等方面投入,同时促进水稻增产,品质提高,促进稻田综合效益提高,减少稻田生态环境污染,每亩节本增效150元左右。⑦保持饲养器具清洁,鸭舍干燥,温度均匀,防止雏鸭“打堆”。③25~30日龄接种禽霍乱菌苗。⑥暴风雨前及时将鸭群收回鸭棚。⑦经常巡查围网,清点鸭数,根据稻田饵料与鸭群生长发育状况,调整补料数量与质量,及时妥善处理死鸭。

(一)效益

稻鸭共育技术,不仅可以节省农药、化肥、鸭饲料等方面投入,同时促进水稻增产,品质提高,促进稻田综合效益提高,减少稻田生态环境污染,每亩节本增效150元左右。

(二) 田间布局

(1)中稻每亩放养量12只,早稻每亩放养量10只左右,晚稻每亩不超过10只。

(2)中稻大田移栽密度,一般杂交稻为16.5(宽26.5)厘米× 13.3厘米,常规稻移栽密度为16.5厘米× 20厘米。

(3)早稻大田移栽密度,一般常规稻为10厘米× 20厘米为宜,杂交稻为13厘米× 23厘米为宜。

(4)晚稻大田移栽密度,一般为12厘米× 16厘米为宜。

(三) 中稻田稻鸭共育技术要点

1.准备阶段(4月上旬至4月下旬)

(1)选择品种。水稻选择优质、抗倒、抗病品种,如广两优香66、丰两优1号、扬两优6号等。鸭品种选择绍兴鸭及其配套系、荆江麻鸭、金定鸭、杂交野鸭等。

(2)选择地点。选水源充足,田间有水沟,排灌方便,无污染,符合无公害生产的稻田。

(3)确定规模。以10亩左右稻田为一单元,每亩12只鸭左右,并根据规模落实稻种和鸭苗数量、种源及时间。

(4)落实配套设施。准备育雏场地、鸭棚、围网、竹竿、频振灯等设施。围网网眼孔径以2厘米×2厘米(约两指)为宜。频振灯按50亩准备1盏;鸭棚按每平方米养鸭10只备足物资。

(5)繁殖好绿萍。

2.分育阶段(4月下旬至6月中旬)

(1)安装好设施。放鸭之前搭好鸭棚,建好围网,围网高度60厘米左右,安装频振灯。

(2)水稻管理。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②开好三沟,施足底肥,注重施用有机肥、沼气肥。③适时移栽,规格插植,插足基本苗。④早施返青分蘖肥。

(3)养鸭管理。①浸种前5~7天,种蛋入孵,水稻插秧前7天购回1日龄鸭苗。②雏鸭饲养密度,每平方米饲养25 ~ 30只。③育雏温度,3日龄前温度保持28~30℃, 4~6日龄26~28℃, 7~12日龄24~26℃。④雏鸭出壳20~24小时,即可先“开水”,“开水”后半小时“开食”,每只鸭子六七分饱即可。⑤喂料:小型蛋鸭及役鸭第一天2.5克,以后每天每只增加2.5~3.0克。10日龄前喂料6~7次/天,其中晚上1~2次。10~15日龄喂料5~6次/天,其中晚上1次。每次喂料吹哨,建立条件反射。⑥育雏分群,40~50只为一小群。⑦保持饲养器具清洁,鸭舍干燥,温度均匀,防止雏鸭“打堆”。⑧预防细菌性疾病:每100千克饲料拌入5~7克土霉素,连用3~4天,停药2天,间断用药。前三天饮水中加入50~70毫克/千克恩诺沙星。⑨免疫:1日龄接种鸭肝炎(若种鸭已接种,则7~10日龄接种),7日龄接种浆膜炎,10日龄接种禽流感,15日龄接种鸭瘟。⑩驯水:雏鸭4日龄下水,4~5日龄一次下水10分钟,羽毛不能全打湿,一次驯水时间2小时内,6日龄后自由下水。

3.共育阶段(6月中旬至8月中旬)

(1)水稻管理。①水稻移栽返青后,及时放萍。②选用毒死蜱等无公害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螟虫等。③水稻分蘖期,稻田保持浅水层,水深以5厘米为宜。④适时适度晒田: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开始晒田,总苗数控制在有效穗数的1.2~1.3倍,以落干搁田为主。⑤酌情补施穗肥。⑥破口前7~10天喷施井冈霉素,破口期喷施三唑酮,预防穗期综合症。

(2)养鸭管理。①水稻移栽后5~7天,放鸭入田。②补料:小鸭15~25日龄补配合料,每只每天补料50克。25日龄后,补喂杂谷或混合饲料,每只每天补料50~70克,每天分早晚定时两次补料,早补日补量的1/3,晚补2/3。 ③25~30日龄接种禽霍乱菌苗。④50日龄左右驱虫一次。⑤主要防天敌和中暑。⑥暴风雨前及时将鸭群收回鸭棚。⑦经常巡查围网,清点鸭数,根据稻田饵料与鸭群生长发育状况,调整补料数量与质量,及时妥善处理死鸭。⑧肉鸭出田前15天,每只鸭每天补料130克,并提高补料能量,以利催肥。

4.后期阶段(8月下旬至9月下旬)

(1)水稻齐穗后鸭子及时出田,肉鸭适时上市。挑出体轻个小的关养,增加喂料量,促进发育整齐。

(2)水稻干干湿湿管水,不要断水过早,以收获前7天断水为宜。

(3)注意防治病虫害

(4)及时收获,机收机脱,提高稻谷外观品质。

(四)双季稻田稻鸭共育技术

1.主要技术

参照中稻稻鸭共育技术执行。

2.早稻稻鸭共育注意事项

(1)采用强氯精浸种,防治恶苗病。

(2)早期气温低,杂草生长慢,稻田饵料少,可降低鸭子放养数量,每亩10只左右为宜。

(3)早稻共育期短,作肉鸭上市出田后要集中催肥,或集中圈养作为晚稻役鸭。

3.双晚稻鸭共育注意事项

(1)用早稻田共育鸭作为役鸭的晚稻田,应适当推迟鸭子进田时间,以移栽后15天左右进田为宜,每亩放养量不超过10只。

(2)放养雏鸭的晚稻田,应在晚稻浸种前10天种蛋入孵,大田移栽后5~7天放入20龄以上的鸭苗。

(3)注意鸭棚遮阴,降温防暑。

(4)遇暴风雨时,及时收鸭入棚,防风防雨。

(五)适宜区域

养鸭基础好的水稻优势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