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稻蟹共生技术

稻蟹共生技术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由环沟、田间沟两部分构成,一般占稻田面积的20%~30%。环沟:在田埂四周堤埂内侧2~3米处开挖,宽1.5米左右、深1米、坡比1∶2成环形。田间沟:每隔20 ~30米开一条横沟或十字形沟,沟宽0.5米、深0.6米、坡比1∶1.5,并与环沟相通。此外,还须做好防洪、防台风、防偷、防逃等工作。除草主要是除稗草,用人工拔草,禁用除草剂。晒田宜采取降水轻搁,水位降至稻田出面即可。

(一)效益

稻田养蟹,稻蟹共存互利,蟹可为稻田除虫、除草、松土、增肥,稻田可以给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该种模式对水稻单产影响不大,每亩产商品蟹20~30千克,能连片上规模,并配上频振灯诱蛾,能生产出有机蟹和有机大米

(二) 田间布局

每块稻田大小无严格要求,面积一般5亩以上,集中连片种养。一般2~3月每亩放养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二龄蟹400~800只;3月下旬至4月初放养规格为20000只/千克的豆蟹苗5000只。

(三)主要技术要点

1.稻田改造

(1)稻田准备。养蟹稻田应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灌溉方便、保水性能良好,且通电通路的稻田为养蟹田。

(2)开好殖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两部分构成,一般占稻田面积的20%~30%。环沟:在田埂四周堤埂内侧2~3米处开挖,宽1.5米左右、深1米、坡比1∶2成环形。田间沟:每隔20 ~30米开一条横沟或十字形沟,沟宽0.5米、深0.6米、坡比1∶1.5,并与环沟相通。

(3)加固加高田埂。用养殖沟中取出的土来加固田埂,田埂一般比稻田高出0.5米以上,埂面宽1.2米,底部宽6.5米。

(4)修好灌水排水门和防逃墙。灌排水闸门不留缝隙,并在闸门内加较密铁丝网,防逃墙一般要求高出田面0.5米。

(5)整池消毒。田间工程完成后先晒田,再消毒,蟹苗放养前15天,灌水到田面10厘米,每亩田用75~150千克生石灰消毒。

(6)施足底肥。在蟹苗放养7天前,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千克,复合肥30千克,以确保水稻生长需要,同时也可以培育水质,培养基础饲料。

(7)移植水草。在养殖沟内移栽一定数量的黄丝草、伊乐藻等水生植物,作为蟹苗饲料和寄居地,并净化水质。

2.蟹苗的投放与管理

(1)投苗。一般2~3月选择晴暖天气投苗,每亩放养规格为100~200只/千克的二龄蟹400~800只,或3月下旬至4月初放养规格为20000只/千克的豆蟹苗5000只。为了改善水质,每亩可放白鲢10~20尾。

(2)饲料投喂。养蟹饲料来源较广,植物性饲料有米糠、玉米粉、稻谷、浮萍等;动物性饲料有小细鱼、鱼粉蚯蚓、猪血、动物内脏等。前期动物和植物性饲料按2∶1投喂,中后期按1∶1投喂。投饲应定时、定位,一日二次(8~9时,16~17时),灵活掌握,整个饲料期间须投青饲料不断,可在稻田返青前向田中投一定量的浮萍,让其生长,也可充分利用田埂种些南瓜,不仅能解决中后期青饲料的供给,且能省人力、降成本。

(3)水质管理。始终保持水质清晰,要经常保持田间水深8~10厘米,不可任意变换水位或脱水烤田。6~7月份每周换水一次,8~9月份每周换水2~3次,9月份以后5~10天换水1次。

(4)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饲养期间每10天在沟中施一次生石灰,用量5~10克/立方米,在饲料中不定期添加复合维生素,100千克饲料添加8克,连喂3~5天。对老鼠、水蛇、青蛙等敌害要及时捕杀。此外,还须做好防洪、防台风、防偷、防逃等工作。

3.水稻移栽和管理

(1)品种选择。应选生长期长、秸秆粗壮、耐肥力强、抗倒伏和抗病力强的水稻品种,如扬两优6号、深两优5814等。

(2)大田栽插。选用旱育秧方式培育壮苗,于4月中旬或6月上旬将大田翻耕平整栽插。

(3)稻田管理。主要抓施肥、除草、除虫、晒田等管理。除草主要是除稗草,用人工拔草,禁用除草剂。治虫一般不用药,万一用药时应选高效低毒农药,采用叶面喷雾法防治。晒田宜采取降水轻搁,水位降至稻田出面即可。

4.收获捕捞

当水稻成熟收割时,降水将蟹引入沟中,再收割水稻。河蟹收获视气候变化而定,气温偏高适当推迟,气温低可提前,总的原则是宜早不宜迟。捕捞方法是利用河蟹生殖洄游的习性,每天晚上用手电徒手在岸边抓,此法可捕获80%。若养蟹田中又混养了鱼虾,则虾用抄网在沟中捞捕,鱼则用拉网在沟中捞捕,然后排干沟水,捉鱼摸蟹。所捕的鱼虾蟹可立即销售,也可利用营养池或另外的池塘、河道暂养,选择时机陆续销售。

(四)适宜区域

水源条件好的水稻产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