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条件
1.温度
茶树菇生长在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因此该菌较抗高温也能耐低温。其菌丝在5~35℃下均能正常生长,最适范围为18~28℃。其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3~28 ℃,最适宜为18~24 ℃ , 20℃时出菇速度快。
2.水分
茶树菇栽培料含水量可控制在65%左右,生长较快,若培养料偏干或偏湿则不利于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较高,生长过程则要求较低,因此在菇期先保持空气相对湿度100%,待出菇后降至85%则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3.空气
茶树菇属好氧性真菌,菌丝生长阶段要保证新鲜空气的供给,因此栽培袋的培养环境必须通风良好。但在出菇和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有稍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出菇和菌柄伸长,从而提高产量,因此子实体发育时应适当减少通风。
4.营养
茶树菇系木腐菌,常野生于油茶树枯朽的树桩上或杨树、柳树等腐朽部分。蛋白酶活性强,利用蛋白质能力强,最适碳氮比为60∶1,栽培料中增加有机氮(如麦皮、米糠玉米粉、饼肥等)的比例有利于提高产量。
5.光线
茶树菇菌丝生长过程通常不需要光照,但其子实体有明显趋光性,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因此出菇时栽培室要求有较强的散射光,有利于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
6.酸碱度(pH值)
茶树菇性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pH值在4~6.6菌丝均能正常生长,最适pH值为5.5~6,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不良,因此栽培时一般可采用自然pH值,但要防止偏碱性。
(二)栽培技术
1.选育优良菌种
目前茶树菇菌株很多,早期在江西省广昌一带推广的茶树菇菌株有江西赣州地区菌种保存中心选育的AS78、 AS982等,近几年福建省推广的茶树菇菌株有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的茶树菇-1、茶树菇-3、茶树菇-5等菌株。
2.适时栽培
茶树菇由于较抗高温,也能耐低温,因此在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大部分地区均可周年栽培,但不同季节栽培,其产量和质量都不同,所以栽培茶树菇要获得高产高效,必须选择好栽培适期。武汉市以春栽或秋栽适宜,尤其是春栽产量较高。生产上一般安排春季温度升到20℃,秋季温度降至25℃出菇为适。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栽培适期,一般为2~3月制袋,4~5月出菇或9~10月制袋, 11~12月出菇。
3.菌袋制作及栽培管理
(1)培养料配方。根据各地原料情况,以效益为准则选择配方。配方一:茶枝粉(或棉籽壳)77.5%,麦皮或米糠20%,石膏粉1%,蔗糖1%,普钙0.5%。配方二:草粉38%,木屑或棉子壳38%,麦皮或米糠19.5%,石膏粉1%,蔗糖1%,普钙0.5%,茶籽饼2%。
(2)菌袋制作。根据生产所需的数量及比例进行配合,并加水拌料,料水比为1∶1.2左右为宜。原料要新鲜,无霉变,无虫害。拌料要均匀一致,特别是棉籽壳不能有干粒,否则灭菌不彻底。选用规格(15~17)厘米× 35厘米× 0.05厘米低压聚乙稀塑料袋,每袋料干重350克左右,湿重720~750克,装料松紧适度,高度14~15厘米,稍整平表面,及时套上颈圈并塞好棉塞(也可用编织线扎紧),防止水分蒸发散失。然后进行高温(4小时内将温度加到100℃,保持12~14小时)灭菌。茶树菇抗杂菌能力较弱,因此灭菌要彻底,制作过程要严防菌袋刺、磨穿孔,以防杂菌污染。
(3)菌袋接种。经灭菌后的袋料,待料温降至30℃以下方可接种。接种箱或接种室应消毒完全,接种量为每瓶菌种接30~40袋,接种后要避光培养。要经常检查,如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及时搬出处理,防止扩散蔓延。一般接种后30~4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4)出菇管理。在正常情况下,茶树菇接种后50天左右即可出菇。出菇前要进行催蕾管理,催蕾时菌袋可直立排放,也可墙式堆叠排放。然后将棉花塞拔掉或剪去扎口线,并拉直袋口排袋催蕾,直立排放每平方米排放80袋左右。这期间,要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并保持在95%~98%,早晚应喷水保湿。光线强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温度控制在18~24℃范围,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出菇后,必须适当降低空间湿度和减少通风,此时栽培空间相对湿度降到90%~95%,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防氧气过多导致早开伞,菌柄短、肉薄。如果菇蕾太密,还可进行疏蕾,每袋6~8朵,朵数适中,长势整齐,朵型好,菇柄粗,否则影响品质和产量。当茶树菇子实体菌盖开始平展,菌环未脱落时就要采收。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干净,袋口捏拢,让菌丝休养恢复2~3天,然后拉开袋口,淋一次重水,并重复上述管理,5~7天后又可长一茬菇,共可采收4~6茬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