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且含油量降低。主要由蚜虫传播。油菜子叶至抽薹期均可感病。②适当推迟播种期。感病严重时叶枯落直至全株死亡。病原菌和发病规律:病原菌为油菜霜霉菌,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发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越夏的卵孢子。我国油菜蚜虫有3种

1.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且含油量降低。该病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广,包括大豆、向日葵、花生、烟草和10多种主要蔬菜等。

症状:苗期在接近地面的根茎和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后转为白色。病组织变软腐烂,有白色菌丝,重者可致苗死亡。成株期叶、茎、花、果和种子均可感病。叶感病后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外缘具黄晕。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则病斑破裂穿孔。茎部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状绕茎大斑。病斑略凹陷,有同心轮纹,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病害严重时,病茎上长满絮状菌丝,故称为“白秆”、“霉秆”等。此时植株干枯而死或提早枯熟,可见皮层纵裂。角果感病形成不规则白色病斑。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灰白色无光泽。在发病的茎内外和角果上均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病原菌为核盘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残株或其他寄主上越夏(冬油菜区)、越冬(冬、春油菜区)。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内生子囊孢子。孢子可随气流传播至数千米。孢子在寄主上发芽,产生侵入丝侵入油菜器官组织(通常为花瓣),然后发育为菌丝,菌丝再侵染油菜其他组织。少数情况下,菌核可直接萌发产生菌丝。油菜菌核病发病盛期一般出现两次,一次在11月下旬到12月,一次在次年的3~4月(此期正值油菜易感病的花期,也是油菜受害的主要时期),如果在这段期间又遇多雨、潮湿、温暖的天气,油菜菌核病就将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减少初侵染源:如水旱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上,且应大面积实施。选种和种子处理:选无病株留种,筛去种子中的大菌核,然后用盐水(5千克水加食盐0.5~0.75千克)选种,再用清水洗种。也可用50 ℃温水浸种10~20分钟或1 ∶ 200福尔马林浸种3分钟。油菜收后深耕,在油菜抽薹期培土。③改善油菜生态环境:如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控施蕾薹肥,施足磷、钾肥,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畦,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老叶。适时播种,适当迟播。④药剂防治:当预报流行时,于油菜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上时开始喷药。药剂种类与用量为: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次,50%多菌灵粉剂或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2~3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2~3次。上述药液用量为每亩每次100~125千克。每次间隔7~10天。⑤生物防治:一般将生防制剂施入土壤中。防效较好的有盾壳霉、木霉等制剂。

2.油菜病毒病

又名花叶病,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重病区流行年份产量损失20%~30%。

症状:不同类型油菜上的症状差异很大。甘蓝型油菜苗期症状有:①黄斑和枯斑:两者常伴有叶脉坏死和叶片皱缩,老叶先显症。前者病斑较大,淡黄色或橙黄色,病健分界明显。后者较小,淡褐色,略凹陷,中心有一黑点,叶背面病斑周围有一圈油渍状灰黑色小斑点。②花叶:与白菜型油菜花叶相似,支脉和小脉半透明,叶片成为黄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出现疱斑,叶片皱缩。成株期茎秆上症状有:①条斑: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斑,后成长条形枯斑,连片后常致植株半边或全株枯死。病斑后期纵裂,裂口处有白色分泌物。②轮纹斑:在棱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心开始为针尖大的枯点,其周围有一圈褐色油渍状环带,整个病斑稍凸出,病斑扩大,中心呈淡褐色枯斑,上有分泌物,外围有2~5层褐色油渍状环带,形成同心圈。病斑连片后呈花斑状。③点状枯斑:茎秆上散生黑色针尖大的小斑点,斑周围稍呈油渍状,病斑连片后斑点不扩大。发病株一般矮化,畸形,薹茎短缩,花果丛集,角果短小扭曲,上有小黑斑,有时似鸡爪状。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主要症状,苗期为花叶和皱缩,后期植株矮化,茎和果轴短缩。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病原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油菜花叶病毒等,寄主范围广。主要由蚜虫传播。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其他感病寄主,如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杂草上的带毒蚜虫。油菜子叶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冬天病毒在植株体内越冬。春天又显症。秋天温度15~20℃,干旱少雨,蚜虫迁飞量大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关键是预防苗期感病。①选用抗病品种。②适当推迟播种期。③治蚜、驱蚜防病:在油菜出苗前和苗期,加强对油菜地附近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萝卜等寄主上蚜虫的防治。也可在油菜地区设置黄板,诱杀蚜虫。

3.油菜霜霉病

该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或地区发病率在10%~50%,严重的100%,单株产量损失10%~50%。

症状:油菜各生育期均可感病,危害油菜地上部分各器官。叶片发病后,初为淡黄色斑点,后扩大成黄褐色大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叶背面病斑上出现霜状霉层。茎、薹、分枝和花梗感病后,初生褪绿斑点,后扩大成黄褐色不规则形斑块,斑上有霜霉病菌。花梗发病后有时肥肿、畸形,花器变绿、肿大,呈“龙头”状,表面光滑,上有霜状霉层。感病严重时叶枯落直至全株死亡。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病原菌为油菜霜霉菌,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发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越夏的卵孢子。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随风雨及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冬油菜区,秋季感病叶上菌丝或卵孢子在病叶中越冬,常造成翌年再次传播流行。春季油菜开花结荚期间,每当寒潮频繁、时冷时暖的天气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三大类型油菜中,甘蓝型油菜较抗病,芥菜型次之,白菜型最易病。同一类型油菜中品种间抗性差异也较大。②无病株留种或种子处理:如用10%盐水处理种子,再清洗种子,或用25%瑞毒霉浸种、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③栽培防病: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2年或水旱轮作,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窄畦深沟,清沟防渍,适当晚播,摘除黄病叶等。④药剂防治:25%瑞毒霉粉剂600~800倍液,80%乙磷铝500倍液,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50%退菌特粉剂10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于初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开始喷药,每7天1次,喷2~3次,每次每亩喷药液100千克。

4.油菜蚜虫

我国油菜蚜虫有3种,即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是危害油菜最严重的害虫。萝卜蚜和桃蚜在全国都有发生,其中又以萝卜蚜数量最多。甘蓝蚜主要发生在北纬40度以北,或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蚜虫以刺吸口器吸取油菜体内汁液,危害叶、茎、花、果,造成卷叶、死苗,植株的花序、角果萎缩,或全株枯死。蚜虫又是油菜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媒介,病毒病的发生与蚜虫密切相关。

发生规律:油菜蚜虫一年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不易区分。油菜出苗后,有翅成蚜迁飞进入油菜田,胎生无翅蚜建立蚜群危害,当营养或环境不适时,又胎生有翅蚜迁出油菜田。冬油菜区一般有两次危害期,一次在苗期,另一次在开花结果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以北地区主要危害在苗期,干旱地区或开花结果期也可能大发生。油菜蚜虫的发生和危害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降雨,适温14~26℃,在温度适宜条件下,无雨或少雨,天气干燥,极适于蚜虫繁殖、危害。如秋季和春季天气干旱,往往能引起蚜虫大发生。反之,阴湿天气多,蚜虫的繁殖则受到抑制,发生危害则较轻。

防治方法:苗期有蚜株率达10%,每株有蚜1~2头,抽薹开花期10%的茎枝或花序有蚜虫,每枝有蚜3~5头时,用下述药剂防治:1.8%阿维高氯乳油,2.5%敌杀死乳剂3000倍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