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斑病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为23~25℃。玉米小斑病的发生流行,跟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

1.玉米小斑病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重。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大小为(10~15)毫米× (3~4)毫米,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玉米小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玉蜀黍平脐蠕孢菌侵染所引起。小斑病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为23~25℃。在水滴中,分生孢子在24℃条件下1小时就可萌发,4小时后的萌发率达90%以上。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越冬,也可在种子越冬,田间的病残体及带菌种子就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气流传播,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致病。玉米小斑病的发生流行,跟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适于玉米小斑病发生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在适温条件下,玉米孕穗、抽穗期遇降水多、湿度高,易诱发流行。连作地、低洼地和过于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②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2.玉米纹枯病

症状:该病侵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担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由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此外,禾谷类丝核菌中的一些菌丝融合群也是本病的重要病原菌。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为28~32℃,菌核在27~30℃和有足够的水湿时1~2天就可萌发为菌丝,6~10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连续阴雨或天气湿闷有利发病。过分密植,施氮过多,植地连作或前作地为水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本病往往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残体,销毁或深翻深埋。②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③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3.玉米螟

俗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食性很杂,危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大麻,此外也能危害小麦大麦马铃薯、豆类、向日葵、甘蔗、甜菜、茄子、番茄等20多种植物

危害特点:一般一年发生3~4代。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减产10%~30%。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及时处理过冬寄主的秸秆,一定要在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②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亩放1~2万头。③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600倍液或B.T.乳剂每亩每克含100亿以上孢子的乳剂200毫升,也可制成颗粒剂撒施。④用黑光灯诱蛾结合田间查卵,在掌握产卵数量和孵化进度及田间危害情况下,当春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10%时进行普治,超过20%或百株着卵30块以上需再防1次,夏玉米心叶末期防1次,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要立即防治。药剂可选用50%对硫磷乳油500毫升加适量水与25千克过筛的煤渣或沙石拌合均匀,每株撒颗粒剂1~2克或0.1%功夫颗粒剂每株0.16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