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装置配线技术与信号电缆的选择
正确设计布线系统、正确选择传感器和正确设计信号处理装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动向主要有3个方面:①趋向计算机化,即智能化;②工业控制系统体积小型化;③采用标准化、通用化的组合系统。但是,干扰信号通过各种线缆侵入电控装置所占的比例可达90%以上,因而控制装置的配线技术是首先应该考虑的。对于静电噪声,可在信号线上包一层导体屏蔽层,若将屏蔽层两端接地则效果更好。各种信号电缆的静电屏蔽效果见表14-1。
表14-1 各种信号电缆的静电屏蔽效果
对于电磁感应噪声,配线应尽量使信号线远离强电线,以便减小互感,减小电磁感应噪声。信号电缆还可用导磁体来屏蔽,并使屏蔽的两端接地。各种信号电缆的电磁屏蔽效果见表14-2。
表14-2 各种信号电缆的电磁屏蔽效果
除此之外,采用双绞信号线对抑制噪声也很有效,因为它们能产生方向相反的感应电压,所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
一般说来,从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需用放大器先进行放大,理想的方法是将这些放大器用双屏蔽层加以防护,即让输入信号的模拟地 “浮空”,不与任何点连接,而在它们的外面套上一个屏蔽盒,外屏蔽盒并不与屏蔽线的屏蔽层连接。
降低外部噪声或混入噪声的方法举例:降低外部噪声和传感器电路噪声的方法是在它们之间实行静电屏蔽,具体做法如图14-2所示,把传感器的输出线拧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小磁力线耦合感应的影响。
图14-2 静电屏蔽方法
1—传感器;2—拧线;3—放大器
下面主要讨论设备内部抗干扰的布线问题。
布线包括印制电路板的布线和电气控制箱走线。合理的走线就是要设法减小电路的分布电容、杂散的电磁场所引起的干扰。
(1)强弱信号线分开,高低压电路分开
强电信号线与弱电信号线捆扎在一起或互相平行且走线距离过长,都可能把50Hz的干扰信号传给回路。在一般仪器或设备中都将交流220V电源通过面板开关又返回变压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双绞线结构如图14-3所示,或用屏蔽线将电源线屏蔽。这时一般采用双芯屏蔽线,且金属网一端接地,如图14-4所示。
图14-3 双绞线结构
图14-4 双芯屏蔽线结构
(2)大、小电流分开
电路中有电流流过就会产生磁场,流过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电磁场越强。有大电流工作的回路,必将是一个大的电磁干扰源,特别是在频率较高时,这种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设计电路时,应注意将大电流与弱电流回路分开走线,以避免强信号对弱信号产生干扰。在无法完全分开的情况下,应尽量缩短大电流回路的长度和减小环路的面积。从图14-5中可知,对于同样的电路,图 (b)要比图 (a)优越。
(3)印制线路板的走线
印制板是整个电路设计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对于信号回路,印制板铜箔条的相互距离要有足够的尺寸,而且这个尺寸要随信号频率的升高而增大,尤其是频率极高或前沿十分陡的脉冲电路更要注意,这是由于印制板铜箔条之间有分布电容的存在。设计线路时,有时布线要平行走线,从抗干扰的角度要注意如下工艺:
图14-5 减少电流干扰的方法
①采用隔离走线。在许多不得不平行走线的电路中可先考虑采用如图14-6所示的方法,即两条信号线中加一条接地的隔离走线。
②采用短接线。在线路无法排列或只有绕大圈才能走通的情况下,干脆用绝缘 “飞线”连接,而不用印制线,或采用双面板印制飞线,或用阻容元件引线直接跨接,如图14-7所示。
图14-6 隔离地线的敷设
图14-7 双面板印制飞线
③采用屏蔽线。如前所述,也可采用将信号回路屏蔽或将干线屏蔽的方法,将屏蔽线外的金属网接地,从而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
2.接地技术
在测量仪器和控制装置中,接地技术是抗干扰性能优劣的关键。接地有两种目的:一种是保护性接地,另一种则用于防止噪声的抗干扰。在控制系统中,地线的种类可分为模拟地、信号地、电源地、屏蔽地 (也叫机壳地)以及直流地、计算机地等。这些不同的地线如何处理,是浮地还是接地,是一点接地还是多点接地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若把信号地、模拟地、计算机地、各机架的电源地隔离开,且使它们在系统接地网络中呈放射状排列,最后汇总到系统基准地,就能防止干扰。系统基准地的接地电阻应尽量小于2.5Ω,各系统内部的各个地要采用并联形式,以免形成回路,如图14-8所示。
图14-8 系统基准地的连接方法
理想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所有接地与大地之间应具有零电阻抗。但实际上系统与大地之间总有一定阻抗而产生电压降。另外,电容及电感耦合干扰等使系统各接地点电位不同,如图14-9所示。图14-9(a)所示出信号源 (热电偶、应变片等传感器)的现场地与系统地处于不同电位。两个地之间的共模噪声电压UCM产生的地回路电流对系统构成干扰。图14-9(b)中即使信号源外壳接地,地电位差UCM仍会通过信号源与其外壳之间分布电容C1及外壳对地分布电容C2耦合而影响系统。因此,系统良好的接地是抑制外部噪声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图14-9 共模噪声电压UCM产生的地回路电流对系统构成干扰
在测量装置中,由信号源 (或传感器)发出的几十毫伏的微弱信号,经放大器与变换器到控制装置 (或计算机)模拟地的接法极为重要。测量装置的信号放大器公共地线不接外壳或大地则称浮置。测量线路被浮置后,明显加大了系统信号放大器公共地与地 (或外壳)之间的阻抗,短接干扰电流流经自己的通路,如图14-10所示,信号线屏蔽外皮A点接保护屏蔽端G,不接机壳B。信号源的信号用双花信号屏蔽线传输,R1、R2为信号传输线电阻,R3为屏蔽外皮电阻。Z1、Z2为信号传输线对地阻抗(包括传输线漏电阻、对地分布电容等),Z3为新加保护屏蔽层相对机壳的绝缘阻抗。
图14-10 共模噪声电压UCM的消除
3.广泛使用光电耦合隔离器
光电耦合隔离器是一种电→光→电耦合器,它的输入量是电流,输出量也是电流,可是两者之间从电气上看却是绝缘的,图14-11所示为其结构示意图。发光二极管一般采用砷化镓红外发光二极管,而光敏元件可以是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达林顿管,甚至可以是光敏双向晶闸管、光敏集成电路等,发光二极管与光敏元件的轴线对准并保持一定的间隙。
光电耦合隔离器的输入/输出绝缘电阻很高,而且输出阻抗也比较高,使 “模拟地”与“数字地”分开,共模干扰电压无法在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形成回路。光电耦合隔离对数字信号、开关信号更为有效。在光电耦合器件里,信息的传送介质是光。由于信息的转换和传送过程是在不透明的密闭环境下进行,因此它既不会受到通常的电磁信号干扰,也不会受到外界光的干扰,于是它能有效地在外界现场与控制系统或微机之间实现电隔离,去掉两部分间的公共地线和一切电气联系。另外,光电耦合隔离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分布电容极小,一般为0.5~1p F,而绝缘电阻很大,一般为1012~1013Ω,因此各种现场干扰都很难通过。
图14-11 光电耦合隔离器
(a)管形轴向封装剖面图;(b)双列直插封装剖面图;(c)图形符号1—发光二极管;2—引脚;3—金属外壳;4—光敏元件;5—不透明玻璃绝缘材料;6—气隙;7—黑色不透光塑料外壳;8—透明树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