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祖的第一位王妃——仁烈王后韩氏(1594—1635)为韩浚谦之女,17岁时举行嘉礼,30岁时成为王妃。仁祖13年(1635),42岁的王妃去世。王妃膝下有昭显世子、凤林大君、麟坪大君及龙城大君四子,凤林大君后来成为孝宗。
仁烈王后去世之后,因王妃的位置不能空缺太久,所以,守丧三年之后,仁祖16年(1638)12月,举行嘉礼,迎娶了仁川府使赵昌远(杨州赵氏)之女——庄烈王后(1624—1688)[1]为继妃。当时,仁祖是44岁,王妃只有15岁。补充说明一下,后来,孝宗离世,围绕着该如何为儿子穿戴丧服这一问题,发生了己亥礼讼(1659)。随后,孝宗王妃仁宣王后离世,围绕着该如何穿戴丧服这一问题,又发生了甲寅礼讼(1674)。在这两起礼讼当中,庄烈王后成为论争的中心人物。
为了这次嘉礼,从这一年的春天起就开始拣择后宫。不过,汉城(今首尔)及地方的士大夫家竟没人参与后宫拣择,这在朝廷上又成了一大问题。另外,关于仁祖的嘉礼该如何举行,因前代可以参考的《嘉礼仪轨》都在兵乱之中遗失,不得已,仁祖派遣承旨到太白山史库去参考《实录》。
经过这些过程之后,赵昌远之女最终被选中。10月5日,设置嘉礼都监,左议政申景禛担任都提调。嘉礼都监按照六礼来筹备婚事。11月4日,在昌庆宫明政殿举行纳彩礼,给新妇家递送请婚书。左议政申景禛担任正使,判尹尹晖担任副使,负责递送请婚书。11月16日,在明政殿举行纳徵礼,给新妇家送去礼物,此事还是由正使和副使负责。11月30日,在明政殿又举行了告期礼,告知嘉礼的日期。正使与副使负责前往新妇家传达。12月2日,在明政殿举行册妃礼,将新妇册封为王妃。同样是上述两使臣负责到新妇家传达教命与玉册。
现在,王妃的册封仪式已结束,随后,就只剩下亲迎礼了。亲迎礼包括与王妃直接见面,送去活鸿雁,然后,将王妃带回王宫。亲迎礼于12月3日巳时(午前10点左右)在凤林大君的私邸——於义洞别宫里举行。该别宫位于今天的昌庆宫附近。按照长久以来的惯例,亲迎礼应该在中国使臣的住所——太平馆举行。不过,因为太平馆已经陈旧,需要进行修理,所以,这次就用别宫取代了太平馆。这一别宫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用做了王妃或世子嫔居住的别宫。
这天,仁祖于未时(午后2点左右)将王妃带回昌庆宫,酉时(午后6点左右)与王妃同饮合食,举行了同牢宴。次日,仁祖颁布大赦令,将死囚之外的犯人全部释放,表示与全国百姓共同分享嘉礼的喜悦。
上述嘉礼结束之后,嘉礼都监编纂了由1册构成的《〈仁祖庄烈后〉嘉礼都监仪轨》。该仪轨共制作了6件,分别为御览本、礼曹本、江华府本、太白山本、五台山本及赤裳山本。不过,现在只有2件尚存。[2]该仪轨中收录了王妃由别宫进入到王宫的长达8页的彩色“亲迎班次图”,还收录了对嘉礼上所使用的玉册等主要器物进行描绘的彩色图说。与昭显世子时的“亲迎班次图”一样,该“亲迎班次图”也没有超过8页,而19世纪以后的“亲迎班次图”通常长达70-90页。相比之下,该“亲迎班次图”显得极为简约,这也表明参加亲迎礼的人数较少。
注释
[1]庄烈王后赵氏15岁时成为继妃,因无后嗣,所以孤独一生。肃宗14年(1688),65岁的庄烈王后离开人世。孝宗时,庄烈王后获得慈懿大妃的尊号,陵号为徽陵。
[2]御览本(193章)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内,奎章阁内收藏的是江华府本(164章),其余的3件行踪不明。有关法国所藏仪轨,请参考申炳周的简单题解(外交通商部,上揭书,134-1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