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铝合金车身的材料特性

铝合金车身的材料特性

时间:2024-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纯铝的化学活泼性强,与空气接触时,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Al2O3薄膜,这层氧化膜可防止硝酸及醋酸的腐蚀,但在碱类和含氯离子的盐类溶液中,这层氧化膜迅速被破坏,从而引起强烈的腐蚀。铝是一种惰性材料,这种说法也许不准确,但铝金属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这层氧化物是Al2O3,使金属铝和空气隔绝开来,保护氧气的进一步腐蚀。

(一) 铝的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纯铝的化学活泼性强,与空气接触时,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Al2O3薄膜,这层氧化膜可防止硝酸醋酸的腐蚀,但在碱类和含氯离子的盐类溶液中,这层氧化膜迅速被破坏,从而引起强烈的腐蚀。

图6-1 铝合金车身

(二) 铝及铝合金的分类

纯铝的强度低,但导电性好,一般应用在家庭用品和电器中。在铝中加入硅、 铜、 镁、锰、 锌等合金元素可以获得不同性能的合金。根据铝合金的化学成分和制造工艺,可分为延展铝和铸造铝。在延展铝中又可分为不能热处理强化和可热处理强化的铝合金。非热处理强化铝合金通过加工硬化、 固溶强化来提高力学性能,主要有铝锰合金和铝镁合金等。它们的特点是强度中等、 塑性及耐蚀性好,焊接性能也好。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包括硬铝、 超硬铝、锻铝,经固溶、 淬火、 时效等工艺提高力学性能,经热处理后抗拉强度显著提高,但往往焊接性能变差,特别是熔化焊时产生焊接热裂纹的倾向性加大,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下降严重。

铝合金的分类及特性如表6-1所示。

表6-1 铝合金的分类及特性

(三) 铝合金在车身中的应用

当车身制造中全部使用铝时,依照它们在车身中的功能要求,可分为铸造件、 冲压件和压铸件。

铝铸件被制造成能够承载大载荷的部件,明显减小了质量,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强度。这些板件具有复杂的几何形状,通常采用真空压铸的方式,使它具有高强度。它还具有较高的延展性,良好的焊接性能,较高的塑性,以保证在碰撞时有很高的安全性。

这些铸件的铝合金的类型是5000或6000系列铝合金,其中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镁,硅可被加入6000系列,或加入铜或镁。

这些挤压件主要用在碰撞变形吸能区域,其作用是在碰撞变形中吸收碰撞能量,如图6-2所示。

图6-2 铝合金件碰撞吸振图例

铝合金中主要合金元素是硅,还有少量的镁,主要含硅镁合金的通常属于4000~6000系列铝合金,这些部件一般应用在碰撞吸能区域,除了能够承载正常的载荷外,主要在碰撞中吸收能量,一般制造横梁、 保险杠加强梁等。

冲压件有较高的强度,能够加强车身的强度和刚性,使车身在剧烈的碰撞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像宝马5系列的前围前罩板,是用5000系列铝镁合金制造的,如图6-3所示。

图6-3 宝马5系列的前围前罩板

板件必须具有较高的质量和表面强度,它们通常采用5000系列铝合金,多用来制造外部板件,合金中主要有铝、 镁和硅,或者铝和镁。

(四) 铝合金在车身制造中的优点

在新型的车身中铝合金有许多优点和特性,虽然这些特性不一定是好的方面,但其性能超过传统的钢铁车身。其优点不仅在于能够减小车身质量,更重要的是减少燃油消耗,改善车辆的操纵性。

另外一个铝车身优于其他钢铁车身的原因是它的环保性能,前面已经提到可以减少燃油的消耗,也可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因为99%的铝可以被循环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从铝矿石冶炼铝产生的成本较高的消耗。

铝的在车身中的比例大约是钢铁的1/3,在车身制造中铝的应用可以使车辆减小20%~30%质量,可以减少10%的燃油消耗,这意味着每百公里节省05L燃油。

铝合金循环利用率高,可以补偿冶炼的高能源消耗,由于可以重复利用,再循环的成本很低。

铝是一种惰性材料,这种说法也许不准确,但铝金属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这层氧化物是Al2O3,使金属铝和空气隔绝开来,保护氧气的进一步腐蚀。正是这种可以迅速形成铝氧化物以抵抗外部氧化腐蚀的性能,使它成为一种防腐性能优良的材料。

铝金属外层的氧化铝有以下特点:

当铝金属暴露在空气中时,会直接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薄的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隔了进一步的氧化,使铝具有较好的被动防护性。这层氧化物的熔点高达2050℃,在焊接操作时需要去除这层氧化物,如果不去除这层氧化物,焊缝会存在气孔和杂质等缺陷。

铝具有良好的刚性,一定厚度的板材应用在车身上,可以制造整车和部分板件。

铝材的一致性要比钢材好,它能够很好地加工成型,通过冲压或挤压,消耗比较低的能量花费。

铝材具有较高的能量吸收性能,使其成为一种制造车身变形区的理想材料,以提高车身的被动安全性。

铝具有对紫外线的不透光性,对水和气体的不渗透性,没有气味且无毒,是一种无污染的材料,同时还是一种可循环的环保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