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筋混凝土实心方桩的制作、运输与堆放。
预制钢筋混凝土实心方桩的断面尺寸一般为200mm×200mm~600mm×600mm。单节桩的最大长度依桩架高度而定,一般在27m以内。如需打设30m以上的桩,则将桩预制成几段,在打桩过程中逐段接长。长度在10m以下的短桩,一般多在工厂预制;较长的桩,因不便于运输,通常在打桩现场附近露天预制。
桩的预制方法有并列法、间隔法、叠浇法和翻模法等。现场预制桩多采用重叠间隔法制作,工具式木模或钢模板支在坚实平整的场地上,重叠层数根据地面允许荷载和施工条件确定,一般不超过4层。场地应平整、坚实,同时做好地面排水,避免产生不均匀沉降。桩与桩之间应做好隔离层(如油毡、牛皮纸、塑料纸、纸筋等)。上层桩或邻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30%以后方可进行。
预制桩钢筋骨架的主筋连接宜采用对焊或电弧焊。主筋接头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数量,当采用闪光对焊或电弧焊时,不得超过50%,相邻两根主筋接头截面距离应当大于35d,且不小于500mm,如图2-2所示。预制桩骨架的允许偏差应当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图2-2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预制桩混凝土粗集料应当使用碎石或开口卵石,粒径宜为5~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50,机械搅拌,机械振捣,由桩顶向桩尖连续浇筑捣实,一次完成。制作后应洒水养护的时间不少于7d。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质量检验标准应当符合表2-1的规定。
表2-1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质量检验标准
续表
钢筋混凝土现场预制桩的制作程序如下:
现场布置→场地整平与处理→场地地坪混凝土浇筑→支模绑扎钢筋,安装吊环→浇筑混凝土→养护至30%强度拆模,再支上层模,涂刷隔离层→重叠浇筑第2层桩养护→起吊→运输→堆放→沉桩。
制作完成的预制桩应当在每根桩上标明编号及制作日期,如设计不埋设吊环,则应标明绑扎点位置。混凝土预制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起吊,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进行运输打设。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吊点应当符合设计规定;如无吊环,设计未作具体规定,应当符合起吊弯矩最小的原则,按照图2-3的位置绑扎起吊。同时,绑扎时钢丝绳与桩之间应当加衬垫,以免损坏棱角。起吊时,应当平稳提升,吊点同时离地。
图2-3 吊点的合理位置
(a)一个吊点;(b)两个吊点;(c)三个吊点;(d)四个吊点
打桩前,需将桩从制作处运到现场堆放或直接运至桩架前。一般根据打桩顺序和速度随打随运,以减少桩的二次搬运。若长距离运输,可以采用平板拖车或轻轨平板车。运输长桩时,桩下要设置活动支座。经搬运的桩要进行质量复查。
桩堆放时,地面必须平整、坚实;垫木间距应当根据吊点确定;各层垫木应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堆放层数不宜超过4层;不同规格的桩应当分别堆放。
(2)混凝土管桩制作、运输与堆放。混凝土管桩一般在预制厂用离心法成型,混凝土密实、强度高,抵抗地下水和耐腐蚀性能强。常用桩径以300mm、400mm、550mm为主,壁厚为80~100mm,每节标准长度为8~12m,也可按需要确定节长。管壁内设置Φ12~Φ22主筋10~20根,外面绕Φ6螺旋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低于C30,如图2-4所示。各桩段管桩之间可以用焊接或法兰螺栓连接。为解决混凝土管桩在吊装和搬运时因弯曲拉应力的作用而开裂,以及打桩过程中因拉伸应力而产生环状裂缝的问题,应当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图2-4 混凝土管桩
混凝土管桩应当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运到现场打桩。堆放层数不超过3层,底层管桩边缘用楔形木块塞紧,以防止滚动。
(3)钢管桩的制作、运输和堆放。钢管桩一般在工厂制作,使用无缝钢管,也可以采用钢板卷板焊接而成。焊缝可以直缝焊接、螺旋缝焊接。钢管桩直径为400~1000mm,管壁厚度为6~50mm。其一般由一节上节桩、若干节中节桩与一节下节桩组成。分节长度一般为12~15m。
钢管桩桩端有开口型和闭口型。开口型桩端加强处理避免桩穿透坚硬土层或含漂砾的土层受损;闭口型桩端设置桩靴即可,多用于端承桩。
钢管桩质量轻、刚度好、装卸方便、挤土量少;钢管强度高,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作用,易于穿透坚硬土层;承载高,能承受较大的水平力。但钢管桩易受腐蚀,所以需进行防腐处理。处理方法以可采用外表面涂防腐层、增加腐蚀余量和阴极保护等。
钢管桩堆放场地应当平整、坚实、排水畅通;两端应当设置有效保护措施,防止搬运管桩时桩体撞击造成桩端、桩体损坏或弯曲变形;应按照规格、材质分别堆放,堆放高度不宜太高,以防受压变形。一般Φ900的钢管不宜超过3层,Φ600的钢管桩不宜超过4层,Φ400的钢管桩不宜超过5层。堆放时,支点设置要合理,钢管桩两侧面应当设置木楔塞牢,防止滚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