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据库逻辑独立性的正确表达

数据库逻辑独立性的正确表达

时间:2024-10-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共享是数据库系统的重要特点。数据库系统则力求减小这种相互依赖, 实现数据的独立性。数据逻辑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改变时, 它们对应的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仍可以正常运行。此外, 数据库的数据控制机制还包括数据的并发控制和数据恢复两项内容。数据恢复是通过记录数据库运行的日志文件和定期做数据备份工作, 保证数据在受到破坏时, 能够及时使数据库恢复到正确状态。

1. 数据的结构化

数据结构化是指同一数据库中的数据文件是有联系的, 且在整体上服从一定的结构形式。

2. 数据共享

共享是数据库系统的重要特点。 一个库中的数据不仅可为同一企业或机构之内的各个部门所共享, 也可为不同单位、 地域甚至不同国家的用户所共享。 其优点是:

(1) 系统现有用户或程序可以共同享用数据库中的数据。

(2) 当系统需要扩充时, 再开发的新用户或新程序还可以共享原有的数据资源。

(3) 多用户或多程序可以在同一时刻共同使用同一数据。

(4) 数据的独立性。 在文件系统中, 数据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依赖, 一方的改变总是要影响另一方的改变。 数据库系统则力求减小这种相互依赖, 实现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库中的数据独立性可以分为两级:

①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Physical Data Independence): 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存储结构的依赖程度。 数据物理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时, 应用程序不需要修改也可以正常工作。

②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Logical Data Independence): 数据库中的数据逻辑结构分全局逻辑结构和局部逻辑结构两种:

•数据全局逻辑结构是指全系统总体的数据逻辑结构, 它是按全系统使用的数据、 数据的属性及数据联系来组织的。

•数据局部逻辑结构是指具有一个用户或程序使用数据的逻辑结构, 它是根据用户自己对数据的需求进行组织的。

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依赖程度。

数据逻辑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改变时, 它们对应的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仍可以正常运行。

数据库系统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数据逻辑独立性, 是由于它能够提供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和转换功能。

(5) 数据冗余度小。 数据库中的数据有少量相互重复, 这就是冗余。

①数据量小可以节约存储空间, 使数据的存储、 管理和查询都容易实现。

②数据冗余小可以使数据统一, 避免产生数据的不一致问题。

③数据冗余小便于数据维护, 避免数据统计错误。

(6)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控制。

①数据的安全性控制 (Security Control) 是指保护数据库, 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泄漏、 破坏和更改。 数据安全受到破坏是指非授权用户对数据的读取、 添加、 修改、 删除操作。

②数据的完整性控制 (Integrity Control) 是指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有效性和相容性,防止不符合语义的数据输入或输出所采用的控制机制。 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性控制不仅包括提供数据完整性定义的方法及完整性条件, 还包括提供检验数据完整性的功能, 在数据输入和输出时, 系统应自动检查其是否符合已定义的完整性条件, 以避免错误的数据进入到数据库或从数据库中流出, 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 数据完整性的高低是决定数据库中数据的可靠程度和可信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 数据库的数据控制机制还包括数据的并发控制和数据恢复两项内容。 数据的并发控制是指排除由于数据共享, 即用户并行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时, 所造成的数据不完整和系统运行错误问题。 数据恢复是通过记录数据库运行的日志文件和定期做数据备份工作, 保证数据在受到破坏时, 能够及时使数据库恢复到正确状态。

数据的结构化、 数据的共享性、 数据的独立性及数据存储冗余度小, 为数据管理提供了友好的接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