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物流与物流管理
1. 物流发展史
人类从物—物交换时代就有物流的存在, 现代物流形成于商业领域的实物配送 (Physi-cal Distribution, PD) 与军事后勤的后勤学 (Logistics), 而我国使用的物流概念来自于日语“物的流通”。
中国西汉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从长安经甘肃、 新疆到中亚、 西亚, 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即举世闻名的古 “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的路线大致有两条: 一条经云南普洱茶的产地出发, 经下关、 丽江、 迪庆、 德钦, 到西藏, 出境至缅甸、 印度; 另一条则是由四川雅安出发, 经泸定、 康定、 昌都至拉萨, 出境至尼泊尔、 印度。 唐朝时期, 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 有感于唐玄宗、 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杨贵妃看见 “一骑红尘” 奔驰而至, 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 故欣然而 “笑”。 其他人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 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 揭示了 “安史之乱” 的祸根, 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 据 《新唐书·杨贵妃传》 记载: “妃嗜荔枝, 必欲生致之, 乃置骑传送, 走数千里, 味未变, 已至京师”, 描述了快马驿站运送荔枝的情形, 许多差官累死、 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以上均是我国古代物流活动的经典案例。
1915年阿奇·萧在 《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 一书中就提到 “Physical Distribution” 一词。1918年, 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 “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 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 零售商和用户手中。 美国营销学者克拉克于1924年在其著作《Principle of Marketing》 中也使用了物流概念。1935年, 美国销售协会阐述了实物分配的概念, 即 “实物分配是指在销售过程中物资资料和服务, 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种种经济活动”。 到了 “二战” 期间, 美国从军事需要出发, 在战时对军火进行的供应中, 首先采用了 “物流管理” (Logistics Management) 这一词, 逐渐建立了军事“后勤” 理论。 该理论通过将战时物资生产、 采购、 运输、 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部署、 规划, 以求后勤补给的总费用最低、 速度更快、 服务更好。 “二战” 后, “物流”一词被借用到企业管理中, 被称作 “企业物流” (Business Logistics), 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 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 近20年来, Logistics逐渐取代PD, 成为物流的代名词, 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 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 厂内物流、 流通过程中的销售物流, 这是物流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美国学者鲍沃京克斯在1974年出版的Logistics Management一书中, 将后勤管理定义为 “以卖主为起点将原材料、 零部件与制成品在各个企业间有策略地加以流转, 最后达到用户, 其间所需要的一切活动的管理过程”, 这一概念已接近现代物流管理的定义。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提出物流的新概念: 物流是对货物、 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 有效益的流动和存储, 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及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 将顾客服务的理念引入物流概念中, 是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分界线, 标志着现代物流管理的形成。 图1-1为物流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供应、 生产、流通全过程。
图1-1 物流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供应、 生产、 流通全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物流管理由原来侧重于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发展到侧重于企业之间和全球或国际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竞争与利己关系, 转变成合作与互利的关系, 近年来进一步发展到注重知识的分享和创造、 通过供应链成员的紧密合作和能力互补与提升形成国际延伸和虚拟企业, 为最终用户提供更好产品与服务。
2. 物流与物流管理概念
物流是由 “物” 和 “流” 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物流中 “物” 泛指一切物质, 有物资、 物体、 物品的含义。 而物流中的 “流” 泛指一切运动形态, 有移动、 运动、 流动的含义, 同时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运动形态。
《物流术语》 的国家标准 (GB/T18354—2006) 将 “物流” 定义为: “物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 储存、 采购、 装卸搬运、 包装、 流通加工、 配送、 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并将物流管理定义为: “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 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 组织、 协调与控制。” 国内外对物流的定义很多, 较具代表性的还有以下几个:
从物流作用的对象角度, 将物流定义为 “一个控制原材料、 制成品、 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 依据物流的过程, 将其定义为 “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 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 从物流的作用来定义物流, 则为“物资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 是创造时间价值、 空间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 从物流的活动及价值来定义物流, 物流是 “指物资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 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 包括运输、 仓储、 配送、 包装、装卸、 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 是这些活动的统一”。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物流概念与我国传统的 “储运” 概念不同, 不仅包含储存、 运输, 还涉及装卸、 搬运、 包装、 流通加工、 配送、 信息处理等基本活动, 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 同时以追求诸活动的系统化、 整体化最优为目的。 物流管理实质上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 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是从供应商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开始, 经由生产过程转变为成品后再配送到顾客手里。
在物流系统中流动的 “物” 的性质、 尺寸、 形状等物理与化学性质都不应当发生改变,更为准确地说, 物流活动和生产加工活动不同, 不以创造 “物” 的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而以克服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维和时间维方面的不匹配性, 创造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为主要特点, 并在特定情况下, 也可能创造一定的加工附加价值,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时间价值。
“物” 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 因改变这一段的时间差而创造的价值, 称作时间价值。 物流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其时间价值: 缩短时间创造价值, 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等。 例如大米的种植和收获是季节性的, 多数地区每年收获一次。 但是对消费者而言, 作为食品, 每天都会有消耗, 必须进行保管以保证经常性的需要, 供人们食用, 以实现其使用价值。 这种使用价值是通过仓储克服了季节性产出和经常性消耗的时间不匹配后才得以实现的, 这就是物流的时间价值。
(2) 空间价值。
空间价值是指通过改变物质的空间距离而创造的价值。 物流创造的空间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 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间不匹配, 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 通过物流活动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移到高价值区, 便可获得价值差,即空间价值。 空间价值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等。 例如, 山西的煤埋藏在深山中,和泥土、 石块一样, 没有任何价值, 只有经过采掘、 输送到别的地方用来作为发电、 取暖的燃料的时候才能实现其价值, 通过运输克服了需求和供给的空间不匹配才得以实现。
(3) 加工附加价值。
加工是生产领域常用的手段, 并不是物流的本来职能, 但物流也可以创造加工附加价值, 这种加工活动不是创造商品的主要实体并形成商品, 而是带有完善、 补充、 增加性质的加工活动。 如钢板裁剪, 薄板厂生产出来的薄板为60吨一卷, 运输、 吊装、 储存都非常方便, 但销售给用户时, 有的用户只买几米。 为了方便销售、 方便用户, 就需要用切板机将钢板切割、 裁剪成适合用户需要的形状尺寸, 为了实现运输的规模效应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切割、 裁剪这些工作最好在靠近客户需求端的流通过程中完成, 这就称为流通加工, 它可以创造新的附加价值。
3. 物流职能
现代物流的职能是指物流活动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以及通过对物流活动的有效组合,达到物流的最终经济目的, 一般由运输、 仓储、 包装、 装卸搬运、 流通加工、 配送及与上述职能相关的物流信息等构成。 从对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贡献度而言, 可以将物流的职能分为主体职能和辅助职能 (图1-2)。
图1-2 物流的职能
1) 主体职能。
物流的主体职能包括运输、 仓储和配送。
(1) 运输。
在物流过程中的运输, 主要是指物流企业或受货主委托的运输企业, 为完成物流业务进行的运输组织和运输管理工作。 如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运输, 半成品、 成品的运输, 包装物的运输; 流通过程中的物资运输, 商品运输等; 在回收物流过程中, 各种回收物品的分类、捆装和运输; 在废弃物流过程中, 各种废弃物包括垃圾的分类和运输等。 无论哪一种物流,一般都离不开运输工作。 运输工作是它的中心业务活动。 无论哪一种运输, 都追求一个目标, 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运输合理化。
(2) 仓储。
这里所说的仓储, 主要是指生产仓储和流通仓储。 工厂为维持连续生产进行的原材料储存、 零部件储存; 商业、 物资企业为保证供应、 避免脱销进行的商品储存和物资储存; 在回收物流过程中, 为了分类、 加工和运送而进行的储存; 在废弃物流过程中, 为了进行分类和等待处理的临时储存等。 这些仓储业务活动除了保证社会生产和供应外, 还需要实现仓储合理化。 要做到仓储合理化, 需采取相应措施。 如国外部分工厂实现 “零库存”, 即按计划供应, 随用随送, 准时不误, 避免积压原材料和资金。
(3) 配送。
配送是物流业一种新的服务形式, 它的业务活动面很广。 包括物资供应部门给工厂的配送; 商业部门给消费者的配送; 工矿企业内部的供应部门给各个车间配送原材料、 零部件等。 配送业务强调的是及时性和准确性。
2) 辅助职能。
在由运输、 仓储和配送构建的物流体系框架中, 还存在着诸多辅助性的职能。 这些辅助性职能就整个物流体系而言, 是不可或缺的。 甚至可以说这些辅助性职能同样存在于每一次细微的物流活动中。 辅助性职能主要有三个: 包装、 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
(1) 包装。
包装也是物流的重要职能之一。 不仅商品销售需要包装, 而且在物流的各个环节——运输、 储存、 装卸搬运当中, 都需要包装。 特别在运输和装卸作业时, 必须强调包装加固, 以避免商品破损。 我国每年由于物品包装不善造成的损失是相当惊人的。
(2) 装卸搬运。
装卸搬运是物流业务中经常性的活动。 无论是生产物流、 销售物流还是其他物流, 也无论是运输、 储存或其他物流作业活动, 都离不开物品的装卸搬运。 所以说装卸搬运在整个物流业务活动中, 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职能。 在装卸搬运作业中, 采用自动化、 机械化、 半机械化和手工操作等方式。
(3) 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指产品在离开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 但尚未进入消费的过程中, 为了销售和方便顾客而进行的加工。 它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 也是物流职能的一个重要发展。 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 都有一些物资和商品必须在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进行加工, 然后才能销售和运输。
3) 信息管理职能。
物流信息是联结物流各个环节业务活动的链条, 也是开展、 完成物流事务的重要手段。在物流工作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物流信息发生,如订货、发货、配送、 结算等。 我们需要把这些信息及时进行处理,才能顺利地完成物流任务。信息的积压或处理失当, 都会给物流业务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收集、整理并及时处理物流信息,也是物流的重要职能之一。
物流信息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①市场信息收集与需求分析; ②订单处理; ③物流动态信息传递; ④物流作业信息处理与控制; ⑤客户关系管理; ⑥物流经营管理决策支持。
4. 物流合理化目标
(1) 距离短。
物流是物质资料的物理性移动, 即运输、 仓储、 包装、 装卸搬运、 流通加工、 配送等活动, 最理想的目标是 “零” 距离。 凡是 “移动” 都要产生距离, 移动的距离越长, 费用越多, 反之则费用越少, 所以物流合理化的目标是缩短移动距离。
产品在产地消费能大大节省运输成本, 减少能源消耗; 产品采取直达运输, 尽量不中转, 避免或减少交叉运输、 空车返回, 也能使运距缩短; 大中城市间采取大批量运输的方式, 在城市外围建了配送中心, 由配送中心向各类用户进行配送, 这样就能杜绝重复运输,缩短运距; “门到门” “线到线” “点到点” 的送货, 进一步缩小了运输距离, 大幅减少了运输上的浪费; 运输距离短还包括装卸搬运距离短, 货架、 传送带和分拣机械等都是缩短装卸搬运距离的工具。
(2) 时间少。
从原材料生产线到制造、 加工生产线, 再至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 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物品在途时间, 如运输时间少、 仓储时间少、 装卸搬运时间少和包装时间少等。 压缩保管时间, 就能减少库存费用和占压资金, 节约生产总成本; 装卸搬运实现机械化、 自动化作业后, 能大大缩短时间、 节约费用、 提高效率; 在包装环节, 使用打包机作业比人工作业要快很多倍。 尽量减少物流时间, 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3) 整体最优。
整合好物流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 配送及信息的统一体,是这几个功能的有机组合。物流是一个系统,强调的是综合性、 整合性, 存在效益背反现象。只有从系统整体上综合考虑,才能发挥物流的作用,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单一发展、一枝独秀并不可取。如一家企业花费庞大投资建了一个全自动化立体仓库, 实现了仓储作业的高效率,可是该企业运输环节落后——交叉运输、空车往返,或者由于道路拥挤致使运输速度和效率低,不能与全自动化立体仓库匹配,这样的话建立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意义就不大;再如一个企业运输、仓储、包装和装卸四个环节都现代化了,只是信息环节落后, 造成信息收集少、传递不及时、筛选分析质量差或者计算差错率高等,整个物流系统同样不能高效运转。
(4) 质量高。
质量高是物流合理化目标的核心。 物流质量高包括: 运输、 仓储、 包装、 装卸搬运、 配送和信息各环节本身的质量要高; 为客户服务的质量要高; 物流管理的质量要高等。
一方面, 就运输和仓储质量来说, 送货的数量不能有差错、 地址不能有差错, 中途不能出交通事故、 不能走错路, 保证按时到达。 在库存保管方面, 要及时入库、 上架、 登记, 做到库存物品数量准确、 货位确切, 还应将库存各种数据及时传递给各有关部门, 作为生产和销售的依据, 对库存数据和信息的质量要求也必须高标准。 物流合理化目标的归结点就是为客户服务, 客户是物流的服务对象, 物流企业要按照用户要求的数量、 时间、 品种, 准确地将货物送到指定的地点。 这是物流合理化的主体和实质。
另一个方面, 物流管理质量要高。 没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就没有高水平的物流, 物流合理化的目标也就变成一句空话。
(5) 费用省。
围绕客户需求及企业服务水平, 在保证顾客满意的情况下, 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 节省费用。 真正实现物流合理化, 物流费用照样能省, 比如减少交叉运输和空车行驶会节约运输费用; 利用计算机进行库存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的功能, 可大幅降低库存; 加快仓库周转,避免货物积压, 也会大大节省费用; 采取机械化、 自动化装卸搬运作业, 既能大幅削减作业人员, 又能降低人工费用。 装卸搬运的人工费用这笔开支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很高, 这方面费用节省的潜力很大。
(6) 安全、 准确、 环保。
物流活动必须保证安全, 物流过程中货物不能出现被盗、 抢、 冻、 雨淋的现象, 不能发生交通事故, 确保货物准时、 准点、 原封不动地送达。 同时, 诸如装卸、 搬运、 运输、 仓储、 包装、 流通加工等各环节作业, 不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 尽量减少废气、 噪声、 震动等公害, 要符合环保要求。
二、 国际物流
1. 国际物流概念
20世纪70年代, 集装箱业务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船舶运输的大型化及航空运输的发展,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国际物流联运;1993年欧洲经济、 政治共同体 (欧盟),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加速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1994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作为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 已拥有164个成员, 贸易总额达到全球区域间贸易的98%。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物流突破了国家的界限, 扩展到国际领域。
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和专业化, 使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包揽一切专业分工, 必须有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随之而来的国际的商品、 物资的流动便形成了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将本国需要的设备、 物资等及时、 高效、 便宜地进口到国内, 满足国内人民生活、 生产建设、 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将国外客户需要的商品适时、 适地、 按质、 按量、 低成本地送到, 从而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扩大对外贸易。
作为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 是跨国界的、 流通范围扩大了的 “物的流通”, 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 也称为国际大流通或大物流。 国际物流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L) 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国际物流包括国际贸易物流、 非贸易物流、 国际物流投资、 国际物流合作、 国际物流交流等。 其中, 国际贸易物流是指国际贸易货物 (进口、 出口货物) 在国际的合理流动; 非贸易性国际物流是指各种会展物品、 行李物品、 办公用品、 捐助、 援外物资等非贸易货物在国际的流动; 国际物流合作是指不同国别的企业完成重大的国际经济技术项目的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投资是指不同国家物流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国际物流企业; 国际物流交流则主要是指物流科学、 技术、 教育、 培训和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
狭义的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或地区) 独立进行时, 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不匹配和时间不匹配, 对物资 (商品) 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性商品贸易或交流活动, 最终实现国际商品交易的目的, 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 货物和收取货款, 而买方接受单证、 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目的。
国际物流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 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 “接轨”, 因而在环境、系统范围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点, 并且还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和统一的国际标准。 国际物流管理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 合理、 高效地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及控制国际的货物流动, 以最小的成本、 最优的服务质量保证国际贸易和国际化生产高效、 有序的进行, 最大限度地在供应链中创造价值, 以顾客满意的价格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国际物流业务运作流程如图1-3所示。 相比于国内物流, 国际物流业务多了进出口交易的程序, 包括买卖双方通过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和合同的履行等两个主要环节。
国际物流过程离不开贸易中间人, 即由专门从事商品使用价值转移活动的业务机构或代理人来完成, 如国际货物的运输是通过国际货物运输服务公司 (代理货物的出口运输) 完成的。 另外如报关行、 出口商贸易公司、 出口打包公司和进口经纪人等, 他们主要是接受企业的委托, 代理与货物有关的各项业务。 之所以存在这些企业, 是由于在国际物流系统中,很少有企业能依靠自身力量办理和完成复杂的进出口货物的各项业务工作。 这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图1-3 国际物流运作业务流程图
2. 国际物流特点
国际物流在物流环境、 系统范围、 信息系统及标准化等方面与国内物流存在着明显差别, 具有如下特点:
(1) 物流环境存在差异。
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特点是, 各国的物流环境不同, 尤其是物流软环境存在着差异。 物流环境的差异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 人文、 习俗、 语言、 科技、 设施的环境下运行, 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不同国家、 地区的适用物流的法律不同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 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 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持下, 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系统水平的全面下降; 不同国家的不同标准, 也会造成国际 “接轨” 的困难, 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 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
(2) 国际物流的参与者众多, 专业领域差异巨大。
由于国际物流的供给地和接收地分处不同国家或地区, 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物品跨越国境的业务, 这些业务专业性强, 而且性质差别大, 很难由物品的供给方或者接收方单独完成, 通常需要借助中介机构来操作。 比如, 实现货物所有权转移需要通过贸易代理商, 货物运输需要通过承运人 (船运公司), 海关清关需要通过报关代理人, 运输的订舱需要通过货运代理人, 国际物流单证需要通过银行等。 如果说国内物流还存在着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选择, 那么国际物流基本上都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来完成的。
(3) 物流系统范围广。
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 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已经很复杂了, 国际物流还要在这复杂系统上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 这就使其难度和复杂性增加, 风险增大, 运作所需的时间增长。 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会大力运用现代化系统技术, 它使国际物流运作效果更加显著, 如开通某个 “大陆桥” 之后, 国际物流速度成倍提高, 效益显著增加。
(4) 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重要的支持手段, 然而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 有些地区较低, 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的现象, 加之管理困难、 投资巨大等原因,所以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很大。 当前建立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一个较好的办法是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 以便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 机场和联运线路、 站场的实际状况, 为供应或销售物流决策提供支持。 国际物流是最早应用 “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e Exchange, EDI) 的领域, 以EDI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对物流的国际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5) 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
物流标准化是国际物流畅通的保障, 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 将大大影响国际物流运作水平, 必然在转运、 换车等许多方面耗费时间和费用, 从而降低其国际竞争力。 目前, 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 设施的统一标准, 如托盘统一采用1000mm×1200mm的尺寸标准, 集装箱多采用20GP (外形尺寸: 6.058×2.438×2.591立方米)、 40GP (外形尺寸:12.192×2.438×2.591立方米)、40HQ (外形尺寸:12.192×2.438×2.896立方米) 等规格, 条码采用统一的结构等, 都降低了物流费用和转运的难度。
(6) 运输形式多样化, 物流作业复杂。
国际多式联运是国际物流中常常选用的运输方式。 国际多式联运是指由一个承运人使用一份多式联运的合同将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连接起来进行货物国际的转移, 期间需经过多种运输方式的转换和货物的装卸搬运, 与单一的运输方式相比更加复杂。
国际物流货物运输距离长、 成本高, 运输单位成本相对较低廉的海运往往是主要的运输形式, 然而海运的缺陷是难以实现门到门的服务, 通常需要接驳内陆运输。 内陆运输往往又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因此一笔货物的物流往往会使用多种运输形式。 多种运输形式的接驳会产生多次的装卸和搬运作业, 而且, 远洋运输需要更坚固的包装。 这样, 国际物流作业就变得比国内物流复杂很多。 随着航空运输成本的降低, 国际货物运输中航空运输的比重不断增加。 但是, 国际航空运输以国际空港为节点, 通常需要接驳内陆运输。 为了保持国际航空运输带来的效率, 内陆接驳的运输方式也必须考虑运输效率, 这同样会导致成本的上升。 边境相邻的国家, 也可能选择管道运输的方式。 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性货物的运输, 管道运输具有高效率、 低成本的优势。 表1-1为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差异。
表1-1 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差异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