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设计节能措施

建筑设计节能措施

时间:2024-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居住项目节能率要求达到65%。下面分别介绍建筑节能的措施。建筑的进深应有效控制,避免建筑体型过于臃肿。至2000年前后,上述产品逐渐退出北方地区的建筑节能市场。因此,应以系统工程概念认识墙体自保温系统和进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第三期登出的“应以系统技术研究和应用

所有新建工程均按“三步节能”,即设计、施工、验收步步节能。居住项目节能率要求达到65%。节能措施一方面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从供暖供冷的来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下面分别介绍建筑节能的措施。

4.6.1 总图布局和节能设计

影响居住区气候环境及建筑舒适性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流动(即风流)。在设计中,按照夏季主导风向,适当调整建筑朝向、建筑间距及建筑的相互组合关系,使之更有利于自然通风,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在总图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划应确保“风道”的畅通,建筑群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应结合主导风合理设置,使空气流通。

(2)按照夏季盛行风向作为建筑的主要朝向,排列建筑物应遵循南小北大、南低北高的原则,确保居住区内建筑对自然风的共享性,同时也使北面高大的建筑成为人工的风障,这样的建筑群体在夏季能迎合南风、引导空气穿越,冬季能阻挡寒冷北风的侵袭,较好地适应气候的变化。

(3)减少采用封闭式建筑组合,平面组合成“U”形的居住建筑组团,开口应尽可能朝向夏季主导风向,保证“U”形内建筑的空气流通。

(4)在规划阶段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模型的日照模拟运算,在满足采光、日照、防火等要求下,利用建筑的自遮挡和建筑群间的相互遮挡,减少太阳辐射对居住建筑的影响。

4.6.2 平面通风设计中的问题

(1)平面设计尽可能按有利于空气的贯穿进行考虑。建筑的进深应有效控制,避免建筑体型过于臃肿。房间的门窗位置应合理安排,窗户的朝向应有利于形成穿堂风,从而增加房间内的空气流动,利于室内换气。也可以使用新风系统,使客厅、卧室、厨房、浴室、书房、储物间等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充满舒爽空气。

(2)从通风的角度来讲,窗户通风面积的大小是决定室内风速的关键,但前提是必须保证进风口和出风口同时存在,才能由于正负风压的作用形成空气的流动。研究表明,空气流动的平均速度取决于较小尺寸的开口。因此,单方面增大进风口或出风口面积,并不能对室内气流平均速度有太大影响,而为了增强室内穿堂风的效果,必须同时增大进风口和出风口。这样也有利于室内保持较为稳定的风速和均匀的流场,提高人体的舒适度。

(3)除了平面通风设计外,建筑剖面的通风设计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进出风口的高低决定了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对人体的舒适度影响较大。其二,运用文丘里管,在建筑剖面的上部设置出风口,使平面面积较大的建筑物也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4)屋面、门窗等围护结构及其构造的设计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木星公馆共布置12台热管集热器,总集热面积39.5平方米,日平均可产生2吨生活热水。在最大利用太阳能的同时,系统配有常规能源作为辅助,确保连续阴雨天的热水供应。木星别墅应用节能门窗总面积150平方米,比普通单片玻璃节能75%,比普通中空玻璃节能50%;火星别墅的外墙颜色为火红色,总集热面积245平方米,日产水量10.22吨,可100%满足住户生活热水用量,多余热量导入蓄能管网供其他建筑使用。

这些建筑综合应用了太阳能智能热水技术、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相变蓄能、高效围护保温墙体、建筑外遮阳、光伏发电等多项技术来达到建筑节能。

4.6.3 墙体节能措施

我国建筑节能墙体保温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主推的有珍珠岩、复合硅酸盐、海泡石有机硅复合的外墙保温砂浆等产品,北方地区开展墙体保温节能的前期,这些产品占有较大的市场。1996年,为加快建筑节能发展,我国颁布了第二步节能50%的标准。随着节能标准的提高,上述产品的性能指标已经难以达到标准要求。最重要的是,上述产品的从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过于简陋,生产过程控制要求不严格,在施工过程中难以控制质量,致使工程出现的问题较多。至2000年前后,上述产品逐渐退出北方地区的建筑节能市场。

近年来,随着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和产品的迅速发展,我国墙体保温节能技术让早于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几十年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刮目相看。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迅速发展和住宅商品化的深入,人们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节能和建筑环保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不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建筑结构围护保温(即建筑外墙的保温)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节能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节能和人们生活休戚相关,人们每天生活、工作在建筑物内,建筑内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筑节能设计恰恰是保障室内环境的重要因素,住宅建筑是和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建筑物。一般外墙体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中的比例最大,墙体传热造成热损失占整个建筑热损失的比例也很大。北方和寒冷地区在冬季严酷的风雪侵蚀下,室内外温差可达到30℃~60℃;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在夏季太阳强烈辐射下,墙外表面温度可达到60℃以上,墙体保温隔热是外围护结构节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建筑墙体节能效果及节能质量验收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节能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大趋势,各个国家都为此做了不同程度的工作,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是毋庸置疑的,墙体结构热工性能的改进自然成为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改善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在材料选择时,应采用新型节能砖,如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等类型的材料,这些材料砌成的墙体都有自保温的功能。

4.6.3.1 墙体自保温的要求

(1)自保温墙体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其构成的自保温墙体热工性能应符合规范要求。

(2)建筑自保温墙体不包含两侧的抹灰层;若包含抹灰层,则属于墙体自保温系统,而且墙体两侧抹灰层材料也不一定就局限于普通砂浆,也可能是其他不同功能的砂浆。所以,自保温墙体的定义只能是表征由自保温墙体材料构成的墙体自身。对于板材类自保温墙材,自保温墙体即是板材与骨架及勘缝构成的墙体;对于块材类自保温墙材,自保温墙体即是由块材与砌筑砂浆构成的砌体。

(3)不论是外墙外保温系统或者是外墙内保温系统,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材料构造层次,至少包括界面剂、黏结剂(或锚固件)、保温层、保护层等组成部分,而且还由于饰面材料的不同会采用不同的保护层做法,是一个复合在墙体基层上的构造系统。墙体自保温系统与墙体外保温系统和墙体内保温系统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墙体主体两侧不是复合保温系统,而仅仅是在两侧有不同功能要求的抹灰层及饰面层,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应以系统工程概念认识墙体自保温系统和进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第三期登出的“应以系统技术研究和应用自保温墙体材料”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墙体自保温系统和墙体外(内)保温系统一样,应有相应的系统技术规程,对其系统及其组成材料的性能指标、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作出具体规定。在此作者着重对建筑自保温墙体的热工性能技术提出要求,只对墙体自保温系统的术语给予定义。

(4)结构性冷(热)桥部位面积有大有小。砖混结构体系建筑墙体中的构造柱、圈梁和窗过梁、窗台板等属结构性冷(热)桥部位;框架、框剪结构体系建筑墙体中的框架梁、柱(含异形柱)也属结构性冷(热)桥部位;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中占墙体主体部位的剪力墙也都属结构性冷(热)桥部位。结构性冷(热)桥部位保温薄弱、热流密集、热(冷)损耗大,特别是在冬季正常采暖条件下,内表面温度降低,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结露和长霉现象,影响使用和耐久性。因此,建筑热工设计计算时,应使该部位的传热阻大于等于低限传热阻。

(5)对空心块(砖)墙体材料热工性能的试验研究成果表明,可通过块(砖)型的优化设计改善热工性能。例如:①孔洞的长边以垂直热流方向的矩形孔为最佳;②增加一排垂直热流方向的矩形孔洞,砌块热阻增值在20%以上;③减薄平行于热流方向的肋或局部断肋,也能增加热阻;④垂直热流方向的矩形孔错排,不仅可使通过砌块热流的桥路(肋)增长,而且还可使砌块的热阻值比齐排增大约5%。但是,由于多排孔、错排和薄肋对生产工艺要求很高,而且也难使其表观密度降低,热工性能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另一个途径是采取轻质高效的保温板材与砌块复合成一个整体,或将轻质保温材料填充在矩形孔洞内,有效提高砌块的热工性能。

(6)不同类型的自保温空心砖或砌块都要用砌筑砂浆砌筑形成砌体,有的还要在梁(板)底部及门窗洞口侧边填实。自保温空心砖或砌块应用在墙体保温隔热工程中时,不仅应采用与其性能配套的砌筑砂浆,而且在热工性能计算时还应考虑砌筑砂浆及填充实体的影响,以砌体的热阻R(或当量导热系数λe)和平均蓄热系数进行热工计算。自保温墙体热阻R或当量导热系数λe限值见表4-5。

表4-5 自保温墙体热阻R或当量导热系数λe限值

注:
①墙体热阻未包括两侧抹灰层的热阻。
②自保温墙体当量导热系数为实测值,热工计算中取修正系数a=1。
③墙体平均传热系数m按现行地方标准《四川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51/5027中附录B.1的规定进行计算。

(7)自保温砖或砌块有承重型和非承重型,承重型自保温砖或砌块应用在建筑外墙体中,少不了有构造柱、圈梁和门窗过梁等构造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为此,自保温砖或砌块砌体不能脱离梁、柱、板等结构与构造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独立地作为建筑的墙身,而且必须在砌体和结构构件的内、外作抹灰层和饰面层形成“整墙体”。所以,自保温空心砖或砌块在墙体保温隔热工程中应用时,不仅要考虑砌体与钢筋混凝土构件之间的牢固性,而且还要考虑专用砂浆抹灰层及适宜的饰面层形成“整墙体”的整体性。

建筑墙体是一个系统工程,自保温墙体材料在墙体自保温系统中的应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配套材料及应用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应用。所以,必须从自保温墙材构成的墙身和墙身与主体结构形成的整墙体两个整体性考虑,以系统工程概念研发应用与自保温墙材配套的砌筑与抹面砂浆、饰面材料,和与主体结构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构造技术。不仅要求“整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及平均热惰性指标符合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而且还应同时要求整墙体的抗裂防水性能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现行的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外墙的传热系数都要求以考虑结构性冷(热)桥部位影响的平均传热系数表征。所以,必须以在不同气候分区的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要求来计算确定不同气候分区的自保温墙体的热阻或当量导热系数,而且还必须要求结构性冷(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不能大于表4-6的限值。

表4-6 结构性冷(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Kb限值

计算表明,如果不考虑表4-6中的限值要求,就是在温和地区,240mm厚的实心砖墙也不符合该地区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要求。

所以,对于温和地区,不要像夏热冬冷地区或寒冷地区那样,以在冬季正常采暖条件下从结构性冷(热)部位的内表面温度应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去认识对结构性冷(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限值的要求,而要从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要求,扩大自保温墙材的应用范围去认识。

比如:对于温和地区,要求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2.0W/(m2·K),就是砖混结构体系建筑,若结构性冷(热)桥部位仅是钢筋混凝土构件=3.03W/(m2·K)],主体部位墙体的传热系数应≤1.65W/(m2·K),而240mm厚实心粘土砖墙加双面20mm厚水泥砂浆抹灰层的传热系数=2.06W/(m2·K),符合≤1.65W/(m2·K)的要求。何况在四川省的温和地区,大多属于地震设防要求高的地区,建筑多为框架结构体系,值应≤1.44W/(m2·K)。所以,只有对结构性冷(热)桥部位采取适当的保温处理,使≤2.0W/(m2·K),才有可能将240mm厚实心砖墙用于温和地区的砖混结构体系建筑中。由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外墙的传热系数应取平均传热系数进行外墙的热工节能设计计算,因此必须考虑结构性冷(热)桥部位的热工性能对主体部位墙材热工性能的影响,为此,列出了表4-6的结构性冷(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限值要求。表4-5和表4-6中未列入剪力墙结构体系建筑,如果剪力墙部位采取保温系统后的传热系数较小,仍可通过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在填充墙部位采用适宜的墙体自保温系统。

4.6.3.2 建筑内保温复合墙体

内保温复合墙体的做法是将绝热材料复合在承重墙内侧,简便易行,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在满足建筑物承重要求的前提下,墙体可适当减薄。绝热材料往往强度较低,需设覆面层防护。有些在保温层内设隔气层,有保温及隔气之效。目前较为常用的内保温技术有增强石膏复合聚苯保温板,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保温板,增强水泥复合聚苯保温板,内墙贴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加抗裂砂浆压入网格布的做法。内墙贴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加抗裂砂浆压入网格布的做法常常被采用。内保温复合墙体的保温结构一般为干作业施工,可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

内保温材料被楼板所分隔,仅在一个层高范围内施工,施工方便,不需搭设脚手架。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内保温复合墙体也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由于材料、构造、施工等原因,许多内保温复合墙体饰面层容易出现开裂;不便于用户二次装修和吊挂饰物;占用室内使用空间;由于圈梁、楼板、构造柱等会形成热桥,热损失较大;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干扰较大。

4.6.3.3 建筑外保温墙体

建筑外保温墙体是将绝热材料固定在承重墙外侧。这种做法能避免建筑热桥,避免墙体冬季结露,可以有效保护主体结构,减少温度应力,增加结构寿命,且比内保温型墙体增多使用面积,特别是在住宅节能改造时不致干扰原有住户生活,并使住宅更为美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居民住宅是以砖混结构为主,结构厚重,热容量大,若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因其热稳定性良好,而居室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目前,可以采用的外保温材料有膨胀型聚苯乙烯、挤塑型聚苯乙烯、岩棉、聚氨酯泡沫塑料、玻璃棉等,其固定方法可采用粘贴、粘钉结合或者钉牢,也可在浇灌混凝土外墙时,将保温材料直接放在模板内浇固结合等。另外,在单一材料墙体内侧,加抹一定厚度的膨胀珍珠岩保温砂浆、硅酸铝或粉刷石膏等,也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节能措施。根据试验分析,30mm厚的保温砂浆可达到约半砖墙的保温效果,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很难满足较高的保温要求。

外墙保温层应符合《民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的要求。特别要注意的是,凉山州的西昌市属于9°抗震设防,因此,在选择外墙保温层时,要考虑到外墙材料的强度需满足9°抗震设防的要求。对于外墙保温,住宅墙体选择150mm厚聚苯板作为外墙保温材料。外墙传热系数控制在0.375W/(m2·K)。屋面选择硬质聚氨酯保温层。上人屋面传热系数控制在0.402W/(m2·K),种植屋面传热系数控制在0.364W/(m2·K)。首层楼板保温层加厚,传热系数为0.533W/(m2·K)。其余外露的阳台、女儿墙等均按标准图做外保温。

4.6.4 门窗构造节能措施

4.6.4.1 提高门窗气密性

门窗是薄壁轻质构体,通过门窗传热和其缝隙空气渗透的耗热量约占整个住宅建筑耗热量的50%,因此,外门窗是住宅建筑节能的重点。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是减少室外冷热空气渗入室内的一个重要措施,概括起来有以下两条途径:

(1)采用平开门窗和大块玻璃窗扇,以减少扇与框、扇与扇、扇与玻璃间的缝隙,并在缝隙中嵌入密封胶条。

(2)在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用保温砂浆或泡沫塑料等材料来填充密封,使从门窗渗入的冷热空气减少,提高气密性。

拟建项目的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能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

4.6.4.2 采用高热阻材料

对于门窗节能性影响较大的是门窗传热系数。目前外门窗常用的门窗材料有木、钢、铝合金和塑料等4种,其中塑钢门窗具有保温、隔音、耐腐蚀、造价低、表面色泽鲜艳美观等优点,也是国家大力推广的一种住宅外门窗材料。单层玻璃本身的热阻很小,可采用在单扇窗上设置两层中空玻璃、在窗的内侧挂窗帘等措施来增加热阻,以减少室内的热能向室外辐射而失散热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开发出一些新型的节能玻璃,如中空玻璃、吸热玻璃等,在造价允许的条件下应积极地采用。生态门窗的极致要能达到隔热保温、降音防噪、防尘防风沙、防紫外线,即高透光度、安全防爆、无霜露、平开内倒、自然通风节能75%,降噪45分贝,阻止70%紫外线,也即《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验方法》(GB/T7107—2008)中规定的4级标准。

4.6.4.3 窗户的开启形式

窗户的开启形式对通风面积和气流的流场均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推拉窗与平开窗(相同窗户面积)。平开窗的最大通风面积是推拉窗的2倍,通风效果明显优胜。上悬窗与平开窗对比,两者的最大通风面积相同,但由于两窗的窗叶开启形式不同,所引导空气产生不同的流场,造成的通风效果也明显不同。因此,从通风的角度考虑,建筑有利于通风的窗户应尽可能采用提高通风面积的形式,窗户开启的角度和位置要慎重考虑,科学设计,将室内空气主流控制在房间的主要使用高度。

4.6.4.4 窗玻璃贴膜

玻璃贴膜是把不锈钢、钛、镍、银、铜等贵稀金属制成透明隔热合金层的新型建材。玻璃贴膜产品具有安装方便、节能省电、美观私密、防爆防盗的特点。

实验数据表明:用户100平方米的住房,每年耗电约2000千瓦时,其中900千瓦时是夏天空调能耗。贴上玻璃膜后,夏天可省电约600千瓦时。而100平方米的房间窗户面积10平方米左右,按200元/平方米计,玻璃膜需投资2000元,收回期大约是5年。

通过实验,相对老建筑而言,如选择改造成节能中空玻璃窗,成本高于或等于贴膜。换窗的成本是300元/平方米左右。如果改用贴膜,不但安装方便,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而且美观节能。

建筑玻璃膜集合了安全防爆、调温节能、防紫外线、防偷窥、美观时尚等显著功能,为追求品质生活的人们带来了新亮点。同时,建筑玻璃膜还有水晶、透明、七彩、磨砂等风格款式,走在潮流尖端,为平凡的日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筑玻璃膜可广泛用于居民小区的家庭住宅、商务楼宇、酒店餐馆、政要机关、学校、医院、工厂等各种建筑。

新型建筑贴膜的优点是:

(1)节能环保,减少制热制冷费用。

实践证明,在炎热夏日已贴玻璃膜房间的室内温度要比普通房间低4℃~6℃;冬天则刚好相反,会高4℃~6℃,使室内生活更舒适。夏季隔热达80%,冬天保温,降低热损耗达50%,大大节省能耗支出。

(2)隔离紫外线,护肤、护家具

太阳光照射会使物体褪色,还可能导致人类皮肤癌。贴膜可阻隔透过玻璃的一些有害紫外线,延长家中家具、饰物等的使用期。

(3)改善微观,增添视觉美感。

玻璃膜赋予建筑物崭新别致的外观,且费用低廉、不会造成室内人员迁移不便。深层染色膜、半反射或全反射膜,颜色和图案丰富齐全,可使建筑内部更舒适宜人,外表更协调一致。

(4)增强私密性,防偷窥。

装贴于玻璃窗内侧的半透明或单向透视膜既允许光线透入,窗外景观清晰可辨,又能遮挡他人窥视,在公司或家里都可以心无旁骛、安心独处。

(5)减少刺眼强光,提升舒适度。

阳光直射会导致人疲倦、双眼疲劳且注意力分散。贴膜直接贴于窗玻璃内表面,有助于修正光照强区和背阳区温度的不均衡,并分散刺眼眩光,使室内人员休闲更舒适、工作更高效。

(6)阻止恣意破坏和窃贼,防止玻璃飞散或下落。

玻璃膜装贴于建筑玻璃的内表面,将破碎玻璃固定于原位,减轻爆破造成的影响,减少人身伤害。

4.6.5 屋面构造节能措施

屋面的保温隔热不容忽视。屋面保温隔热材料的选用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要具有轻质高强的特性,以减轻屋面厚度和荷载。

(2)要具有吸水率低或不吸水、可长期使用、性能稳定等特性,保证屋面的保温隔热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隔热材料作为保温层,屋面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

目前主要采用的保温隔热材料有加气混凝土条板、乳化沥青珍珠岩板、憎水型珍珠岩板、聚苯板等,均有利于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从而取得良好的节能和改善顶层房间的热环境效果。采用坡屋顶、设置架空层、做屋顶花园和蓄水屋面等也是屋面保温隔热的有效途径。

4.6.6 建筑外遮阳的运用与节能设计

建筑立面设计应与建筑外遮阳设计相结合,并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要明确各种外遮阳的使用性。

建筑外遮阳的设置与太阳的位置、建筑物的朝向都有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在窗户遮阳方面,水平遮阳能遮挡高度角较大、从上方入射的太阳光,适用于南向的窗户;垂直遮阳能遮挡高度角较小、从侧面斜入射的太阳光,适用于东北向、西北向和正北向的窗户;综合遮阳则综合了水平与垂直遮阳的优点,适用于东南向、西南向和正南向的窗户。此外,挡板式遮阳、帘式遮阳、百叶遮阳等方式对于窗户都非常有效果,但对于建筑采光则有一定的影响。而对于建筑墙体和屋面的遮阳,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栅格遮阳和绿化遮阳。

(2)要从构件的设计上合理处理好遮阳与隔热的问题。

传统的实体构件——水平、垂直和综合遮阳与墙体相连,其吸收的热量会直接传递给外墙,而且容易构成半开放式空间,遮阳构件受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其一部分热量通过表面传热由空气带走并向上传递,但由于其他遮阳构件的阻挡,反而容易产生积聚现象,在风的作用下通过窗户导入建筑室内,从而不利于隔热。解决的方法是:在水平遮阳构件的选择上采取通透性的构件,如金属百叶、混凝土栅格板等,使上升的热空气能有效地散失,减少对室内的影响。目前较为先进的双层玻璃幕墙系统中,为了利于热空气的上升,其两层玻璃幕墙间的空气夹层往往是一个可连续的整体,即垂直方向上的间隔均为通透的金属构件,确保热空气能上升并带走热量。因此,在遮阳构件的选择上要细致研究,不断更新设计。

(3)要合理设置遮阳板,避免影响室内空气的流动速度。

因为遮阳板的存在会对建筑物周围的风向产生影响,当其角度与风向不一致时,风速将会大大降低。实践证明,由于设置了遮阳板,室内风速会减少22%~47%,而且遮阳的设置方式也会对气流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实体遮阳板直接连接在窗顶,气流进入室内后会上升,不利于房间中下部的通风。若在实体板与墙体间增加空隙,或在遮阳板上部的墙体流出通风口,又或将遮阳板设在高于窗顶一段距离的位置,都能使气流的方向得到有效的调节,使房间中部和下部均得到良好的通风,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而对于垂直遮阳来说,由于风向是经常变化的,所以固定的垂直遮阳板要顺应夏季的主导风设置相应的角度,而更好的方法是采用可调节的垂直遮阳板,使建筑最大限度地适应气候变化。目前,较为先进的智能建筑,其外遮阳构件都是根据太阳辐射、风向等气候因素变化由电脑控制,自动调节,具有相当高的气候适应能力。

严格按照有关节能标准、规范及文件要求进行工程设计,确保工程设计达到节能标准,项目建成后能耗符合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