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品个案分析

作品个案分析

时间:2023-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影子》这幅作品,主要想通过扎染的手法来体现它的艺术魅力。抓扎在作品的表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扎染中细腻与随意的结合,使作品张弛有度,不仅还原了反弹琵琶的历史美,它通过扎染的工艺给观者提供了又一传统精品表现的新的形式,也体现了扎染艺术的魅力所在。捆扎就绪,开始进行染色。扎染工艺与其他染色工艺不同的地方,即是它的不

一、综合艺术作品创作

(一)作品《非洲印象之一》的创作构思及制作

《非洲印象一》(图6-3)设计制作于1987年,作者设计该作品时受非洲原始部落图腾文化的启示,进行创作而成。

图6-3 《非州印象之一》 (160×90cm 1987年)

创作思维:从非洲的图腾文化中吸取神秘的符号造型,在创作的元素里不能有原样照搬的痕迹,所以,从形似上看,给人感觉似曾相识,又没有见过的感觉;从色彩上考虑,要求不要大红大紫,尽量给人雅致、脱俗的审美感受。

作品评价:基本达到预想效果,传达出了高雅别致、脱俗的艺术审美情趣。

工艺流程:作品采用的材料为春纺材料,有下坠感,造型勾勒完毕后,进行串线、收紧、捆扎处理,经过浸泡后下锅染第一次色,染色的程序是由浅入深,经过四次染色,作品成型。

重点:该作品制作的重点是色彩搭配,色淡了作品显得不厚重,色彩纯了作品显得浮躁,因此,调色要恰到好处。

难点:对比色同时出现在画面。一般情况,扎染的近似色或同类色可以依次进行捆扎煮染,而对比色就不能同时煮染。要获得对比色在同一画面出现,必须进行防染和吊染。

图6-4 《非州印象之二》(150×100cm 1987年)

突破点:对比色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对比色多与少的搭配成就了该幅艺术作品。

(二)作品《非洲印象之二》的构思与制作

《非洲印象之二》(图6-4)也是源于非洲图腾文化的启示,它是非洲印象作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所用材料是粗土布,这种作品给人以厚重朴实的感觉,有回归自然的亲和力。

材料:棉线、细绳、府绸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三)作品《影子》的创作构思与制作

扎染的魅力,就在一个“扎”字上,怎样扎,如何扎,扎的紧与松出现的效果都是迥然不同的。1985年夏天,作者看过上海纺织学校有位老师和日本扎染前辈出原修子合著的一本扎染画集,里面有一幅扎染非常好看。这个画面能给你很多想象,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到处都能体验到,但又从未见过,它像鱼鳞,又不是鱼鳞,色彩由浅入深,浸润效果相当迷人,看到画面犹如看到天空中斑驳的云彩,令人印象深刻。

《影子》(图6-5)这幅作品,主要想通过扎染的手法来体现它的艺术魅力。该作品主要采用了“挤扎”和“排线串扎”相结合的手法。前面说过的鱼鳞图案,就是通过“挤扎”出现的效果。“挤扎”和“排线串扎”结合在一起,同样是网状图形,但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出现的效果就各有千秋。两种看似相同实际各异的手法,产生了合而不同的艺术效果。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挤扎”和“排线串扎”的手法制作,色彩主要采用红色和黑色。

图6-5 《影子》(150×90cm 1998年)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木棍、府绸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四)作品《红与白》的审美思维与制作

《红与白》(图6-6)主要想通过“排线串扎”的手法,体现扎染的艺术魅力来。画面以似蛇又不是蛇的造型,把动物柔美的曲线有机地结合在画面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加之底色采用黑色,更加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作品中大小不一、造形各异的图像,给画面增添了未知的感觉;红与白的对比,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审美上,形成了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看似单纯却不单调的形式,给人美的享受。

图6-6 《红与白》(130×90cm 2001年)

工艺流程:采用“排线串扎”的手法,分别用红、黑色进行煮染。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府绸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五)作品《琴述》的艺术思维与表现

敦煌的《反弹琵琶》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不管是美术作品,还是舞蹈作品,都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回味,反弹琵琶是艺术绝唱,怎样用扎染的形式既不影响它自身的美感,又能准确传达出艺术信息,使之达到升华?如果仅用走线的形式把“反弹琵琶”的原型复制于扎染工艺,充其量只是一种复制,而要达到还原其真正的艺术面貌,则必须深化。扎染技法里,有很多艺术效果是难以想象的,而有些艺术手段和效果又是能够把控的,如抓扎、挤扎、串扎等等,这些扎法扎出来的效果都是可以预见的。作者在设计时想表现在音乐伴奏下,歌姬反弹琵琶的优美画面。音乐是流动的,怎样表现这种动态?作者想到了扎染中抓扎时呈现的效果,果然,通过抓扎的试验,画面出现了放射的、起伏的机理效果,画面中有节奏的、有频率的形状,不就是音乐可视形象的体现吗?

图6-7 《琴述》(200×150cm 2005年)

《琴述》(图6-7)这幅作品,是用扎染的串扎和抓扎两种方法完成的,其中,人物采用的是串扎扎染手法,该手法可使人物表现清晰,而背景则是采用抓扎的手法制作,抓扎有放射的渐变效果,运用在这个画面,既体现了音乐感,视觉上也给人一种动感的效果。抓扎在作品的表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扎染中细腻与随意的结合,使作品张弛有度,不仅还原了反弹琵琶的历史美,它通过扎染的工艺给观者提供了又一传统精品表现的新的形式,也体现了扎染艺术的魅力所在。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串扎和抓扎两种方法完成,用直接染料浅红色、咖啡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府绸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六)壁挂《恒》的构思与制作

抽象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没有地位的,就是在当今中国艺术形式如此开放的阶段也不是主流,真正的主流艺术是写实艺术,而写实艺术的主流又是主题性艺术。抽象艺术虽不是主流,但在真正懂得艺术的人眼里,也是钟爱有加的。

壁挂《恒》(图6-8)就是笔者在80年代制作的一幅抽象壁挂,作品由山水、日月、植物、宗教、大脑等抽象图案,以及一些异形构成画面,色彩为红、黄、绿三个基本色。

生命是永恒的主题,要把宇宙所有的东西都表现在一个画面里是不可能的,用一些有代表性的符号,将它构成一个画面,这个画面传递着一个信息,即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图6-8 《恒》(450×270cm蒋才坤、黄莉娅1987年)

作品将大红大绿置于一个画面中,用中国传统的用色理念表现当代的审美意识,其内容符合当今世界追求和谐、回归自然的理念;以红、黄为主体,加以少量的绿色陪衬,再用黑色、褐色、白色加以调和。在整个画面除黑白间色以外,全是红、黄色,局部加一些小块绿色,整个画面一下就活跃起来,就像画风景画一样,有山有水,画面才有灵动之感。中国色彩大师,也是壁画大师的袁运甫先生1989年看到这幅作品时给予了“色彩很美”的评价。

该作品宽4.5米,高2.7米,从设计到制作用时4个月。

工艺流程:用线将绘制的所有形状串接起来,每个形状注明色相,再把线收紧,线的松与紧直接关系到作品色彩、形状的准确问题,也是作品成功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捆扎就绪,开始进行染色。作品主要以红、黄色为主体,根据染色程序,先染黄色系,再染红色系,这里面,黄色系有三个颜色。红色系有三个颜色,褐色系有两个颜色。有多少个颜色,就要染多少次,其中还要染几个绿色,绿色是对比色,在染色时,绿色和其他色是不能复煮的(这是由染料特性所决定的),所以,在染色前必须将绿色的部分严实地包扎起来。等所有颜色都染完毕,再进行绿色系的染色,染绿色时,同样要把其他颜色的区域包扎起来防染。这时,除防染外,还可以进行另一种方法的染色,就是吊染,即只将要染的部分放进锅里煮染。染色程序完成的,就是漂洗、固色,再漂洗、晾干、熨平即可。

重点:该作品制作的重点是红色与绿色的搭配,用与不用绿色,或是用多少绿色都直接影响作品效果。不用绿色,画面显得过于沉稳,不活跃;绿色用多了,画面又显得“火”气很重,所以,绿色的运用,在此幅壁画中是重点。

难点:难点是要将对比色融入一个画面,用煮染的方法时,将对比色依次煮染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将出现对比色的地方包扎起来,这就出现了两种染色方法,即防染和吊染法。包扎的松紧直接影响画面效果。

突破点:通过对比色的运用,产生了防染、吊染和手绘等制作作品的手法。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粗白棉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七)作品《裂变》

扎染工艺与其他染色工艺不同的地方,即是它的不可预见性,由于具有这种特性,它才会带给你许多的惊喜,也是可以由你任意掌控、任意发挥的。同样是一种扎法,由于松紧和大小不一,呈现出的效果就迥然不同。

图6-9 《裂变》(100×100cm 2001年)

《裂变》(图6-9)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作品采用的是两种不同手法的抓扎形式,一种是横向式的抓扎,另一种是提取式扎法,两种扎法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条形图案和放射性图案穿插的效果,这一点在制作前是有预想的。但,就是因为捆扎时松紧的不一样,缠绕的花形大小不一样,所以产生了预想不到的效果。该作品从造型和画面产生的图形来看,就像两颗原子弹在大地爆炸时的壮观形象,有一种撕裂摧毁的感觉。说起原子弹,是一件可怕的事,其实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产生像原子弹爆炸那样的奇观,只是大小、形式和展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大到地震,小到满天礼花,甚至划一根火柴,都是一种裂变情景,只不过出发点不一样,产生的心理变化不一样吧。

从审美的角度看,《裂变》把裂变一瞬间的视觉状态进行了再现,大面积的留白,与闪烁的线条交织成一幅动感的画面,从画面最终达到的艺术效果看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抓扎和提扎两种方法完成,用直接染料浅黄、深蓝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棉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二、蝴蝶系列作品创作

蝴蝶系列,曾经是作者表现的扎染题材之一。

蝴蝶在大千世界里虽然微不足道,它的生命极其短暂,但它闪烁的光辉以及它生存的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存在。从卵到幼虫,再从幼虫到蛹,最后由蛹破茧而出获得自由。它在黑暗的茧中经历了何其漫长的时间,最终就是为了获得破茧成蝶的那一瞬,可知这一瞬,虽说时间短暂,但它却留给世界最美的回忆。

人类其实和蝴蝶很相似,相对地球,相对宇宙,人类是渺小的,生命也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人类的发生、发展、行为和结果,不就是蝴蝶的缩影吗?

蝴蝶花,本身是扎染的独门绝技,也很容易成型,用蝴蝶进行扎染创作,虽不是唯一,但把它作为系列作品进行表现还是很有意思的。

(一)作品《界之一》(图6-10)

人类按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生存规律发展着,但突破这种生活方式,改变传统,以至于摆脱外在压力,争取更自由、更愉悦的生活方式和空间是人们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串扎和抓扎两种方法来完成,用直接染料浅黄、铜蓝、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春纺布料(有下坠感)。

染料:直接染料。

图6-10 《界之一》(90×140cm 2002年)

(二)《蝴蝶系列之出壳》(图6-11)

蝴蝶破茧而出的那一刻应该是蝴蝶最愉悦、最享受的时候,试想,不管是我们的身体获得自由,还是心灵获得自由,都是愉悦的、欢快的,甚至是癫狂的。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串扎和抓扎两种方法完成,用直接染料浅绿、铜蓝、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春纺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图6-11 《蝴蝶系列之出壳》(90×90cm 2002年)

(三)作品《界之二》(图6-12)

大千世界,任何一个物种都按照自己的轨迹生存、繁衍着,《界之二》的画面既像卵孕育着生命,又像快要发芽的种子,每个人看了画面,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知结果,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串扎和抓扎等方法,用直接染料浅绿、铜蓝、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春纺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图6-12 《界之二》(90×120cm 2002年)

(四)作品《界之三》(图6-13)

图6-13 《界之三》(90×140cm 2002年)

任何一种生命,在它成长时,都有一个艰难的过程。蝴蝶的破蛹和竹笋的出土有相似之处,万一竹笋头上是一块石板,竹笋的出土就会遭遇不测,但是,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尽管有巨大的艰难险阻,竹笋都要冲破坚实,挺立竹身。蝴蝶破蛹和竹笋的出土一样,不也是要冲破重重险阻才能见到光明吗?人类又何尝不是不是如此呢?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串扎和抓扎两种方法,用直接染料浅黄、铜蓝、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春纺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五)《蝴蝶系列之生命》(图6-14)

画面展现了蝴蝶出壳的情景,四周闪烁的光芒,预示着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可阻挡。

图6-15 《精灵》
(90×110cm 2003年)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串扎和抓扎两种方法,用直接染料浅黄、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图6-14 《蝴蝶系列之生命》(150×90cm 2003年)

(六)《精灵》之审美分析(图6-15)

记得宫崎骏有部电影,叫《幽灵公主》,其中有个画面就是反映的森林精灵,当森林精灵出现时,所有的动植物都露出了笑容。小精灵在树丛里跳来跳去,树叶和小草也发出欢乐的笑声,好一幅祥和美丽的画面。但是,当破坏者用可恶的利剑砍下精灵头颅时,森林灰飞烟灭,一片狼藉。故事通过虚构精灵被杀,导致大自然遭到破坏的情节,暗示人们要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友好相处。

《精灵》这幅扎染作品,也是把蝴蝶作为精灵一样的形象进行表现,画面中许多小蝴蝶聚集在精灵的周围,画面充满祥和快乐的气氛。画面中精灵的形象之所以不以写实的形象加以表现,目的是给观者不确定的感觉,也许每一个人看了这个形象后,在心目中还会产生新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才是观者心目中的形象,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如果能在观者心目中唤起另一个形象的出现,就有了艺术的二次创作,这就是该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排线串扎、抓扎和蝴蝶制作等方法,用直接染料绿、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七)作品《蜕变》(图6-16)

蝴蝶从诞生到死亡,经过了三次蜕变过程,第一次是由卵变成幼虫,第二次是由成虫变为蛹,第三次是由蛹变成漂亮的蝴蝶。蝴蝶的每一次蜕变都意味着更大的升华:由卵到幼虫的转化是生命的开始;从成虫变为蛹是生命的沉淀;最后由蛹蜕变为蝴蝶,这次转化经历漫长的艰难过程,但通过这个艰难的过程,它得到了更高的升华。

作品《蜕变》以写意的表现手法,将蝴蝶升华的美丽过程加以展现。从视觉上,点与面的结合,有序与自由、密集与松散的构成,表达出了一种新鲜的审美意境。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排线串扎、抓扎和蝴蝶制作等方法,用直接染料黄、铜蓝、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图6-16 《蜕变》(90×180cm 2004年)

(八)《烂漫世界》(图6-17)

菜花黄,梨花开,把蝴蝶引入了一个烂漫世界,蝴蝶与花儿比美,与花儿嬉戏,采集着花儿的甘露,享受着自由、奔放、欢快的生活,好一幅动人的画面。

作品以黄色为背景,以白色的蝴蝶和弧形的肌理纹样作主体,在对称却不对等、相似却不相同的美学原理中表达了一种欢快的情愫。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排线串扎、抓扎和蝴蝶制作等方法,用直接染料黄、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图6-17 《烂漫世界》(90×180cm 2004年)

(九)《追逐阳光》(图6-18)

作品《追逐阳光》采用绘画写意的手法,将蝴蝶追逐阳光的情节加以展现,交织的线条、弥漫的烟雾、密排的白色点状与蝴蝶构成一个画面。在这幅作品面前,每一个人看了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排线串扎、抓扎和蝴蝶制作等方法,用直接染料黄、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图6-18 《追逐阳光》(90×90cm 2004年)

(十)《蝶之小品》欣赏

见图6-19至图6-21。

图6-19 《追逐光芒的道路》(150×90cm 2004年)

图6-20 《生命启示录》(160×90cm 2004年)

图6-21 《较量》 (90×90cm 2004年)

三、人体艺术创作

人体的美是力量的美、优雅的美、纯粹的美。

(一)人体与性

在动物界,动物就是通过体态展示出的魅力来吸引异性的,这就是性的原始表现,人与动物一样,人的体态也是诱发人产生性爱的原因之一,之所以人和动物有区别,就在于人是高级动物,是会沟通的、有约束的。这种沟通和约束,让人类的性爱更加升华。性爱是自然的爱,是必然的爱,是崇高的爱,是伟大的爱,正因为性爱,异性之间才会有“容忍”“包容”“关怀”“体贴”等美好词汇的出现,生命才能延续。

在谈到艺术创作时,尼采说:“审美状态仅仅出现在那些能使肉体的活力横溢的天性之中,第一推动力永远是在肉体的活力里面,艺术家倘若有些作为,都一定禀性强健(肉体上也如此)、精力过剩,像野兽一般,充满性欲。假如没有某种炽烈的性欲,就无法设想会有拉斐尔……无论如何,艺术家的创造力总是随着生殖力的终止而终止……”他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人是离不开性的,性是创造的发动机、催化剂。

(二)人体艺术

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人体审美有不同的标准和爱好,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崇尚的精神以及哲学思想有直接关系。

希腊人喜欢健硕的体魄,喜欢有弹性的、有力量的人体,这和他们崇尚体育,崇尚强大、强权有关。中国的唐代以胖为美,是和雍容华贵的政治有关,人们崇尚一种恬静、安逸的生活状态,这是和谐、悠闲的社会状态的反映。当今世界,人们对女人体,有一种病态的认识,认为瘦才是美,实际恰恰相反,健硕的女人体才充满活力、性感,才是最完美的。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的作品耐人寻味,《河流》是他用女人体来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河流》的主题也是通过一个丰满健壮、线条圆润的女人人体来表现的(图6-22)。她的乳房丰满、腹部结实、大腿粗壮、头发浓密,完全不是那种苗条纤弱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似有着无限繁衍能力的大地之母的形象,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充满了健康的美感。雕塑家的作品,除了有作品本身所要体现精神的诉求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倾向。清华大学教授杜大恺也喜欢画肥美的女人,他画肥美的女人,不是因为肥的女人就美,而是想通过肥美女人的情趣、状态折射出他对悠闲、恬静、舒适等生活境界的追求。

图6-22 《河流》(法国雕塑家马约尔作品)

1.《女人》

女人优美的体态,能让男人产生性的渴望,同时也让艺术家痴迷。从工业产品(图6-23)到绘画艺术(图6-24),女人躯体的优美线条无处不在。

《女人》(图6-25)这幅扎染作品,从一个角度看,像两个女人体,从另一角度看,则是两个可爱的小女孩。画面采用了借用的表现手法,在静寂中体现一种动感,传递出优雅、平静、淡定的一种审美气息。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排线串扎、抓扎和蝴蝶制作等方法,用直接染料黄、红、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图6-23 酷似女人体的酒杯

图6-24 《沙发与女人》(蒋才坤80×140cm  2007年)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春纺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2.《诱惑》

怎么表现女人,怎样把女人最具魅力的一面表现出来,油画家、国画家、雕塑家挖尽心思做了各种尝试,每个人的立足点不同,反映出的作品倾向就不一样。有的从唯美、纯洁的角度表现女人体,勾起人们对情窦初开的向往;有的反映成熟的美,表现一种生活状态;有的用被践踏的人体,控诉性的扭曲和无奈,等等。

《诱惑》(图6-26)这幅作品,在夸张地表现女性特征的同时,将女性的头部倾向于动物造型的刻画,想传递出女性除了自身具备的健康体态的美以外,还应具备野性的美。这种美是本真的、自然的,是让愉悦和快感深深进入骨髓里的。

作品用剪影的形式把夸张的人体表现出来,用黑影与闪烁流动的背景构成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图6-25 《女人》(130×90cm 2008年)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单线串扎、抓扎等方法,用直接染料绿、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图6-26 《诱惑》(120×90cm 2008年)

染料:直接染料。

3.《野性》

《野性》(图6-27)这幅作品,把女人的那种野性充分地表达了出来,那是一种愉悦,那是一种美,那是一种穿透心灵的彻底释放。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单线串扎、抓扎等方法,用直接染料绿、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图6-27 《野性》(90×110cm 2009年)

4.《鱼水之欢》

“鱼水之欢”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两性关系最含蓄、最富诗意的形象比喻。文学作品、绘画作品、音乐作品中多有体现,由于各自表达的形式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是各具特色的。但总体来讲,对两情相悦和相悦后所产生的珍视、珍爱、珍惜的唯美情绪是赞赏有加的。

图6-28 《鱼水之欢》(110×110cm 2009年)

《鱼水之欢》(图6-28)勾画的是奔跑中的男女形象,在愉悦欢快的形象里,仿佛听到男女之间互敬互爱、相互怜惜传递出的和声。背景流动的机理效果,传递出的不确定气息,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这种效果,只有扎染能做到。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单线串扎、抓扎、乱扎等方法,用直接染料绿、褐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5.《韵律》

女人的各种姿态,无不传递出诱人的、美的信息,这些姿态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美的韵律(图6-29)。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单线串扎、抓扎、乱扎等方法,用直接染料绿、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图6-29 《韵律》(110×110cm 2009年)

6.《人体变奏曲》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是自然的流露,凡是不经意的、自由自在的艺术,总给人轻松、畅快的感觉,在人们心中留下不灭的记忆。像齐白石、林风眠、吴冠中等这样的大师,他们的艺术就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人体变奏曲》(图6-30、6-31)就是在一种自然的、不经意的状态下产生的,它稚嫩、笨拙,却随意、自然地体现出一种轻松和质朴的美,那种好似不经意的抽象图案,留给欣赏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工艺流程:主要采用单线串扎、抓扎、乱扎等方法,用直接染料绿、黑色通过煮染完成。

采用材料:棉线、细绳、白色粗质布面料。

染料:直接染料。

图6-30 《人体变奏曲一》(100×120cm 2011年)

四、动物的艺术创作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热爱和平、保护自然成为人们发展和追寻的主题。文学作品、电影、电视更是成为这种思想传播的先驱。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制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动画艺术作品,他的《风之谷》和《幽林公主》充分表达了对自然的关怀之情,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依存的观点在动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熊猫是一种憨态可掬的动物,慢条斯理、温顺的性情,给人一种和平的、安详的感觉,它黑白相间的毛色既单纯又明确。人们不只喜欢熊猫身上的黑白二色体现的单纯,还喜欢它温柔友好的性格。

熊猫是可爱的,扎染作品《熊猫咪咪》(图6-32)用熊猫来表达了人们向往和平、安详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这样一份夙愿。

图6-31 《人体变奏曲二》(110×100cm 2011年)

图6-32 熊猫咪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