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名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2)危害特点主要危害茄子、番茄,也危害瓜类和豆类蔬菜。成虫和幼虫在叶背面剥食叶肉,形成许多独特的不规则的半透明的细凹纹,有时也会将叶吃成空洞或仅留叶脉,严重时整株死亡。被害果实常开裂,内部组织僵硬且有苦味,产量和品质下降。
(3)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8毫米,半球形,赤褐色,体表密生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有时合成1个)。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和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卵长1.4毫米,纵立,鲜黄色,有纵纹。幼虫体长约9毫米,淡黄褐色,长椭圆状,背面隆起,各节具黑色枝刺。蛹长约6毫米,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
(4)生活习性中国东部,甘肃、四川以东,浙江、江苏以北均有发生。该虫在华北1年发生2代,江南地区4代,以成虫群集越冬。一般于5月开始活动,危害马铃薯或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等蔬菜,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危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底8月初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自9月中旬开始寻求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成虫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幼虫都有残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黏液。卵产于苗基部叶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越冬代每头雌虫可产卵400粒左右,第1代每头雌虫可产卵240粒左右。第1代卵期约6天,第2代约5天。幼虫夜间孵化,共4龄,2龄后分散危害。第1代幼虫历期约23天,第2代约15天。幼虫老熟后多在植株基部茎上或叶背化蛹,第1代的蛹期约5天,第2代约7天。在温度25~30℃、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最适宜各虫态生长发育。
(5)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杀成虫。利用成虫假死习性,用盆盛接,拍打植株使之坠落。消灭植株残体、杂草等处的越冬虫源,人工摘除卵块,此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艳,极易发现。
②药剂防治。要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时机施药,可用7.5%叫停1500倍液,或2.5%氟虎水乳剂2000倍液,或2.5%上格采喜2000倍液,或用10%歼灭乳油3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0%杀虫环(又名易卫杀、类巴丹、甲硫环、虫噻烷)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又名Mtothrin、芬普宁、灭虫螨、杀螨菊酯、农螨丹)乳油12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