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特征菜粉蝶,鳞翅目,粉蝶科。别名菜白蝶、白粉蝶。幼虫称菜青虫,分布在全国各地。寄主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尤其偏嗜含有芥子油糖苷、叶表光滑无毛的甘蓝和花椰菜。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体灰黑色,翅白色,顶角灰黑色,雌蝶前翅有2个显著的黑色圆斑,雄蝶仅有1个显著的黑斑。卵瓶状,高约1毫米,宽约0.4毫米,表面具纵脊与横格,初产乳白色,后变橙黄色。幼虫体绿色,背线淡黄色,腹面绿白色,体表密布细小黑色毛瘤,沿气门线有黄斑。共5龄,各龄头宽体长,蛹长18~21毫米,纺锤形,中间膨大而有棱角状突起,体绿色或棕褐色。
(2)危害特点幼虫食叶。2龄前只能啃食叶肉,留下1层透明的表皮;3龄后可蚕食整个叶片,轻则虫口累累,重则仅剩叶脉,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此外,虫粪污染花菜球茎,降低商品价值。在白菜上,虫口还能导致软腐病。
(3)生活习性各地发生代数、历期不同,各地均以蛹越冬,大多在菜地附近的墙壁屋檐下或篱笆、树干、杂草残株等处,一般选在背阳的一面。翌春4月初开始陆续羽化,边吸食花蜜边产卵,以晴暖的中午活动最盛。卵散产。多产于叶背,平均每雌产卵120粒左右。菜青虫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76%左右,与甘蓝类作物发育所需温湿度接近,因此,在北方春(4~6月)、秋(8~10月)2茬甘蓝大面积栽培期间,菜青虫的发生亦形成春、秋2个高峰。夏季由于高温干燥及甘蓝类栽培面积的大量减少,菜青虫的发生也呈现一个低潮。已知天敌在70种以上。主要的寄生性天敌,卵期有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幼虫期有微红绒茧蜂(Apanteles rubecula Marshall)、菜粉蝶绒茧蜂,又名黄绒茧蜂(A.glomeratus L.)及颗粒体病毒等;蛹期有凤蝶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 L.)等。
(4)防治方法
①生物防治。可采用细菌杀虫剂,如国产Bt.乳剂或青虫菌六号液剂,通常采用500~800倍稀释浓度。
②化学防治。可选用5%奇兵1500倍液加24.3%刀郎1500倍液,或5%天剑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雾,或选用10%歼灭乳油3000倍液,或25%爱卡士乳油800倍液、10%赛波凯乳油2000倍液、0.12%灭虫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
③生理防治。可采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又名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如国产灭幼脲一号(又名伏虫腮、除虫腮、氟脲杀、二氟腮、敌灭灵),或灭幼腮三号(又名苏脲一号)20%,或25%胶悬剂500~1000倍液,但此类药剂作用缓慢,通常在虫龄变更时才使害虫致死,应提早喷洒。为此,这类药剂常采用胶悬剂的剂型,喷洒后耐雨水冲刷,药效可维持半月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