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夜蛾,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甘蓝夜盗蛾。各省均有分布。
(1)危害特点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残留表皮,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成缺刻,4龄后分散危害,昼夜取食,6龄幼虫白天潜伏根际土中,夜出危害。大龄幼虫可钻入叶球危害,并排泄大量虫粪,使叶球内因污染引起腐烂,造成严重减产并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毫米,翅展45毫米,棕褐色。前翅具有明显的肾形斑(斑内白色)和环状斑,后翅外缘具有1个小黑斑。卵半球形,淡黄色,顶部具一棕色乳突,表面具纵脊和横格。老熟幼虫体长50毫米,头部褐色,腹部腹面淡绿色,背面呈黄绿或棕褐色,褐色型各节背面具倒八字纹。蛹长20毫米,棕褐色,臀棘为2根长刺,端部膨大。
(3)生活习性陕西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1、第2代幼虫期正值炎夏,发生很轻;第3代幼虫(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危害秋甘蓝、秋白菜,十分严重。成虫对黑光灯和糖蜜气味有较强的趋向性,喜在植株高而密的田间产卵,将卵产于寄主叶背。单层成块,每雌可产4~5块,约600~800粒。幼虫共6龄。1~2龄幼虫因前2对腹足尚未长大,故行走如尺蠖,易与银纹夜蛾幼虫混淆;3龄后虽有所分散,但一般仍在产卵植物周围的植株上,因此在田间表现为成团分布;4龄后食量大增;5~6龄为暴食期。甘蓝夜蛾发育最适的气温为18~25℃,相对湿度为70%~80%,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及相对湿度低于68%或高于85%均不利于甘蓝夜蛾的发生。因此,在中国北方地区,甘蓝夜蛾在春、秋两茬甘蓝、白菜上呈2次发生高峰。
(4)防治方法
①加强预测预报。由于3龄以后幼虫分散,又常钻入叶球,防治很困难。而在初龄期不仅食量小、抗药性差,并且集中取食,是暴露的,此时易于用药防治。因此必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通常结合诱杀成虫,采用黑光灯或糖醋盆,监测每日成虫发生量,在成虫盛期1周后即为防治适期。
②农业防治。甘蓝夜蛾以蛹在土中越冬,因此对菜田进行秋耕或冬耕,可消灭部分虫蛹。甘蓝夜蛾卵成块产于菜叶上,并且2龄前幼虫不分散,极易发现,可与田间管理,及时摘除。
③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可设置黑光灯或糖醋盆诱杀,在春季可结合诱杀地老虎成虫同时进行。
④生物防治。在甘蓝夜蛾卵期可人工释放赤眼蜂,每667米2设6~8个放蜂点,每次释放2000~3000头,隔5天1次,持续2~3次,可使总寄生率达80%以上。在幼虫期可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要选用对夜蛾科幼虫致病力强的菌系,并要在幼虫钻入叶球前施用。
⑤化学防治。在幼虫钻入叶球前施药,可采用5%奇兵1500倍液,在发蛾高峰期及卵孵化盛期喷施,还可用1%甲维盐乳油2000倍液,或1.8%上格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24.3%刀郎2000倍液、2.5%上格采喜2000倍液喷雾,或采用10%歼灭乳油3000倍液、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3000倍液、4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20%氟·马乳油20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倍液、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