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矿业企业评价体系理论基础

矿业企业评价体系理论基础

时间:2023-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价值观、关系、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相关政策实践的综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企业对其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负责任的行为。

一、生态文明理论

与任何行业企业的绩效评价类似,矿业企业的绩效评价同样建立在相关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这些理论为矿业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为绩效评价工作的执行提供基础保障。这些理论具体包括生态文明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

自195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指房屋、家庭,现多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联的状态。文明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主要呈现阶段性特点。生态文明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产物,该理论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76]

从不同的角度看,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存在一定差异,但绝大多数研究都倾向于从时间的角度对该理论的内涵进行阐释,即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代表着全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视。生态文明强调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不仅要求人类建立起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的生活观,更要求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建设目标,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而言亦是如此。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为参照,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矿业企业而言更为重要,这一建设目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77]。可以说,对于现代企业的绩效评估,尤其是对于工业企业的绩效评估都需要将生态因素纳入评估范畴,唯有如此,才能在帮助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提高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时效性与参考价值。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现如今,尽管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关注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但西方学术界并未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形成一致的定义,不同学者或组织机构分别站在其专业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界定。其中,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价值观、关系、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相关政策实践的综合;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企业对其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负责任的行为。而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相对一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袁家方在《企业社会责任》[78]一书中的定义,他认为,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势必将面对或大或小的社会问题,在维护国家、社会以及人类的切身利益的需求下,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

尽管中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但学者们均认同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79],应当积极承担对社区、环境等的建设义务。然而这种义务究竟是企业应尽的法律义务还是道德义务,现有研究并未就此形成定论。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主动承担社会环境的建设义务,意味着企业的运营绩效与其对社会环境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专注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难以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更难以实现长足的发展。换言之,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的社会环境贡献进行评估,拓宽了企业绩效评估的范畴。

三、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解释了面对类似客户群,处于统一市场的两个企业,其中一个总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高市场占有率的现象,也即优势企业具有超越对手竞争能力的现象,这种优势往往能很好的帮助优势企业实现其运营目标。站在不同的视角理解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从经济学视角看,企业获取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外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80]、大卫▪李嘉图[81]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以及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等都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即企业可以从外部市场的结构中、从产业集聚中获取竞争优势。从管理学视角看,企业获取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内部,潘罗思的公司成长理论[82]、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83]等也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即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禀赋,以及企业内部化管理创新的能力。事实上,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看,企业若要获取竞争优势都需要注重实际管理以及生产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从企业外部与内部创新中提高竞争能力。

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的开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纵观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评价企业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绩效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经营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等进行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价的结果可以对企业各方面的竞争能力予以体现,同时通过对比突出企业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未来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大拥护者之一的弗里曼,在其所著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1984)[84]一书中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指的是为了平衡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企业经营者必须对其运营管理进行相应调整。在此之前,英美等国一直推崇“股东至上”的运营理论,即管理者需要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20世纪60年代末期英美等国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伦理等问题充分突显了“股东至上”理论存在的弊端。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或投入为基础,企业的发展要追求的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参与者既包括股东、供应商、消费者、员工、债权人,还包括居民、政府部门、当地社区等,该理论甚至还将人类后代以及自然环境纳入到利益相关者的范畴。所谓利益相关者,即因为企业的发展承担风险而具备分享企业利益权利的主体。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关联存在差异,因此现有研究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研究,其中米切尔评分法是最常用且操作相对简单的分类方法之一。该方法于1997年被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提出[85],他们认为合法性、权力性以及紧迫性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需具备的基本属性,并以此为依据对各个利益相关主体进行评分,根据分值的高低将其划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以及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事实上,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应当平衡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而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矛盾,企业存在陷入“企业办社会”的尴尬局面,进而造成企业面临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并没有对利益相关主体进行明确界定,其边界相对宽泛,难以科学合理的对各利益相关主体的重要性进行权衡。然而,该理论依旧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

发展至今,企业的绩效评价已不单单局限于经济效益层面,尤其是对于矿业企业这种环境破坏力度较强的企业而言,其绩效评价需要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纳入评价范畴。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矿业企业综合、全面的绩效评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强调,企业运营需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切身利益,不能盲目追求企业股东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具备衡量不同利益相关者获利水平的功能,也就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与实用性提出了要求。

五、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历了四次变革。在战略管理理论的萌芽时期,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86]一书中首次对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在这一时期,不同学者对企业战略的构造模式与方式存在意见的分歧,但普遍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不断进行调整,而企业的战略需要以适应环境为出发点,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宗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战略管理理论主要围绕竞争战略理论发展,作为竞争战略理论的代表,波特[87]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所处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但企业可以通过基本战略改善自身在行业当中的竞争地位,总而言之,该时期的战略管理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随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聚焦于企业的内部环境,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理论[88],该理论以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为前提,强调企业在战略管理上,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资源与能力优势,避免进入与自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类似的,该理论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关注实质上也会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产生负面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战略联盟理论的出现,企业才将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放到竞争优势上,强调通过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创造满足消费者诉求的价值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绩效管理评价需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即通过对企业的绩效评价,要实现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引导与规范的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换言之,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绩效评价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战略管理,企业就缺乏对其绩效进行评价的依据。其次,企业绩效评价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经过了多次演变,但通过战略管理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根本目标并未发生改变,因此,通过绩效评价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监控成为了优化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说,企业绩效评价有效的促进了企业战略的实施,也为企业战略的优化完善提供了事实依据。

下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将重点基于生态文明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时参考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这里首先对矿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具体分为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其中评价主体又可细分为由注资方、上下游产业、员工以及社会大众等构成的发起主体,以及执行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紧接着,这里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开发利用绩效评价所需遵循的3E原则、5E原则以及实务操作原则等进行了梳理。最后,为了对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绩效进行评价,这里还对评价涉及的生态文明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及其与绩效评价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