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产品流通的基本特征

农产品流通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4-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流通时间的增加, 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在逐渐下降, 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也会受到影响。目前, 约有40%的农产品均实现跨省流通。流通中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鲜度特征, 按照鲜度水平的不同,可以把农产品分成鲜活农产品、 冷冻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

一、 农产品流通的时间特征

基于多数农产品具有鲜活、 易腐的自然属性, 时间因素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影响因素。 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消耗的时间越长, 产品的鲜度、 质量下降程度越高, 产品的价值也会随之降低。 因此,时间特征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特征之一。 农产品流通的时间特征表现为季节性、 周期性、 不稳定性和易腐性。

(一) 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产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自然生长规律, 因此其播种、 生长和收获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特别是粮食、 果蔬类农产品, 是典型的季产年销的产品。 对于一些季节性不是十分明显的农产品, 由于产品自身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 产品供给也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这种供给层面的季节性或周期性, 导致了农产品市场更容易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 一方面, 某些产品的生长周期缓慢, 生产决策需要提前很长一段时间做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参考本期需求情况做出的生产决策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 另一方面, 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造成农产品流通具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特征, 在产品逐步集中上市和退市的淡季旺季交替过程中, 产品的价格波动会非常剧烈, 不同地区的产品价格差异也比较大, 造成产品需求波动。

一般来说, 大部分农产品是在特定的季节进行生产和流通, 在产品流通旺季, 对农产品相应流通设备、 人力等市场资源的需求也较大。 但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和农产品种植、 养殖和保鲜技术的进步, 各种反季节性农产品供应使这种农产品流通周期有所减缓。 所谓 “反季节” 农产品, 主要指在一般地区因热量等条件限制而无法正常栽培的季节内, 利用特殊环境资源或采取保护性设施进行生产的农产品。

(二) 流通时间不稳定

农产品流通在时间上具有不稳定性。 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多样性和各流通环节的时间不确定性较大。 首先, 农产品具有产地相对集中, 需求相对分散的特点, 造成农产品流通的集散性较高, 流通环节较多。 距离产地的远近, 经过流通环节的多少,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整体时间和水平。 其次, 农产品的种植和收获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较大, 不同年份之中存在丰产、 平产、 欠产等差异, 造成产品上市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再次, 农产品流通种类多, 作业标准难以统一, 不同地区、 不同企业在农产品运输、 储存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不同, 也容易造成各个流通环节的流通时间差异较大。

(三) 产品易腐性

很大一部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仍然是鲜活产品, 对流通过程的整体作业水平要求较高。 随着流通时间的增加, 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在逐渐下降, 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 农产品易腐性对流通过程的要求是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流通时间, 提升保鲜技术。

随着市场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升, 消费者对新鲜、 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保持产品鲜度, 控制产品易腐带来的损失,农产品现代流通在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也在不断进步, 如低温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 逐步覆盖了农产品流通中越来越多的环节, 缩短了农产品流通时间, 降低了农产品流通的损耗。

二、 农产品流通的空间特征

农产品流通的空间特征是指, 不同地域的地质、 水文、 气象等条件限制了农产品生产的空间区域, 为了解决生产的地域性与市场广泛性之间的矛盾, 农产品流通承担了产品集散功能, 因而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特征。

(一) 产地集中

动植物农产品都对自然生长环境有特定的要求, 气候、 地貌、海拔、 温度、 湿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地区主要栖息或生长的动植物种类。 同时, 在不同区域的人类发展本地经济的时候, 经常也会结合本地的优势农产品种类, 实施一些扶植或鼓励性政策, 因而进一步强化了农产品生产的地域集中性。

以中国为例, 目前山东、 河南、 河北三省蔬菜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6%, 山东、 河南、 河北、 陕西、 广东、 新疆、 广西等省份水果产量占全国的55%, 四川、 湖南、 河南、 山东四省的猪肉产量约占全国的34%。 从宏观地域上进行划分, 中国有四大农业生产区域: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各地区主要农产品品种见表1.1所示。

表1.1 中国四大农业生产区域主要农产品

(二) 跨区集散

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 产地的局部性与市场的广泛性形成了矛盾, 决定了农产品流通需要以空间上的大范围变动来满足持续、 广泛的需求, 形成了流通环节的跨区集散特征, 其中跨区域、 跨国界的大规模集散流通是农产品空间流动的主要特征。

以中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为例,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 气候条件多样, 人口分布不均衡。 农产品流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 “南品北运”“北品南运” “西品东运” 的农产品流通格局。 目前, 约有40%的农产品均实现跨省流通。 北京、 上海等大城市的蔬菜供应70%以上由外埠提供。

三、 农产品流通的产品形式特征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 出于保护、 增值、 运输便捷等目的, 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和包装形式各异, 流通过程和最终销售陈列的产品形成也不同。 此外, 农产品的加工链条较长, 在不同的加工方式和深度影响下, 产品形式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 鲜度特征

流通中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鲜度特征, 按照鲜度水平的不同,可以把农产品分成鲜活农产品、 冷冻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 《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 “绿色通道” 建设实施方案》 中界定了鲜活农产品的范围, 即鲜活农产品主要包括新鲜蔬菜、 水果、 肉、蛋、 奶、 鲜活水产品和活体畜禽。 不属于鲜活农产品范围的包括畜禽、 水产品、 瓜果、 蔬菜、 肉、 蛋、 奶等的深加工产品和花、 草、苗木、 粮食等。

鲜活农产品在中国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中国消费者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 同时, 鲜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一般是具有生命的活体, 对流通环境的要求较高, 具有易腐、 不耐储运的特性, 农产品的时间、 空间特征都较为明显, 流通损耗的风险高。 鲜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果、 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在生产、 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体表组织容易受到损伤, 在短时间内容易发生氧化变色反应, 致使营养成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流失。

2. 大多数鲜活农产品含水量较高, 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因此很难在长时间内保持其鲜活的外在特征。

3. 对外界环境敏感性强。 以温度为例, 合适的温度能保持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口感和营养价值, 对于延迟鲜活农产品保质期, 扩大流通半径, 尽可能地逼近流通时间上限具有重要意义。

冷冻类农产品一般包括冷却与冻结状态下的肉禽类、 鱼类和蛋类产品及其加工品, 以及各种低温、 速冻食品等。 冷冻农产品的鲜度特征比鲜活农产品稍差, 对流通过程的要求也相对简单。 但是,冷冻农产品也需要在流通各个环节建立冷链物流环境, 解冻过的农产品鲜度会大幅度降低, 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和市场价格。

相对鲜活或冷冻农产品, 普通农产品的鲜度水平较低, 对流通过程的环境、 设备要求相对较低。 这类农产品主要包括非食用农产品和自身保存时间较长的农产品, 如棉花、 发酵酒类、 粮食谷物等。

(二) 加工深度特征

按照农产品加工深度的不同, 可以分为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 初级农产品是指没经过工业加工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 初级农产品没有经过工业加工, 其初始形态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一般具有较高的鲜度水平。 经过分割、 计量、 分拣、 贴标、 包装等流通加工作业的农产品仍然属于初级农产品。

加工农产品则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加工的农产品。 加工农产品已经改变了产品的初始形态, 并可能加入了其他材料形成新的产品。 随着农产品加工深度的逐步增加, 很多加工农产品类型已经很难同工业品区分开来, 其流通方式也逐步标准化, 保鲜期逐渐增长, 产品的时间与空间特征逐渐模糊。

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和食品加工水平的不断提升, 农产品加工在营养、 口味、 保鲜等方面都展示出了比初级农产品更大的优势。 但是, 加工过程中环节过多、 程序复杂, 原料、 添加剂和加工环境水平的不均衡, 存在多种质量和健康风险。

按照对原料的加工程度, 农产品加工可以分为初级加工和深加工。 初级加工的加工程度浅、 加工层次少, 产品与原料相比, 理化性质、 营养成分变化小, 如粮食的初级加工一般包括磨粉、 碾米等; 深加工则加工程度较深、 加工层次多, 原料的理化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 营养成分分割精细, 可以按照需要进行重新搭配, 如制作果汁、 复合营养品等。

(三) 包装特征

包装是在产品生产、 流通过程中按一定技术方法采用容器、 材料及辅助品等将产品包封并予以适当的装饰和标志的作业。 包装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商品、 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 在不同的生产、 流通阶段, 产品的包装一般分为工业包装、 物流包装与商品包装。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 一般涉及的包装形式包括物流包装和商品包装。

商品包装是农产品流通加工的重要形式, 具有保护商品、 传递信息和促进销售的功能。 目前, 仍然有很大比例的初级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的商品包装, 这种散装流通的农产品虽然价格低廉, 但产品信息标识不清, 安全隐患较大, 也更容易出现损耗。 此外, 农产品商品包装也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如对普通农产品的商品包装采用相对技术水平较高的材料进行多重包装, 目的是传递虚假的产品质量信息, 提高产品价格。 过度包装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也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农产品商品包装应该是一种合理适度的产品增值方式。 农产品流通包装物上一般应标注其产品信息, 如品名、 产地、 生产者或销售者名称、 生产日期等内容, 并需要在包装设计、 材料选择等方面合理考虑农产品特性、 销售地特点和消费者需求等因素, 使包装和产品完美结合。

物流包装是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采用的包装形式, 目的是便于储运、 提升效率、 降低损耗、 记录流通信息等。 目前农产品物流包装水平差异较大, 发展中国家在保鲜工艺、 防护设计、 包装材料等包装领域的水平仍有待提升, 这也制约了农产品流通整体效率的提升。

同时, 农产品流通包装还有利于商品生产信息和质量信息的透明化, 规划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 加强农产品标识管理, 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 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 农产品消费特征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农产品流通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 消费多样化

市场经济不发达, 农产品资源匮乏时期, 农产品流通的范围小, 且城乡消费差异也很大。 由于货币收入少及社会长期形成的节俭简朴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 造成了大多数居民,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日常消费还是以当地产品为主, 生产什么消费什么, 停留在“吃得饱” 的阶段, 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出远门等少数时候才会从大型集市或外地区购买农产品, 消费结构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 各地农产品广泛流通,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日益丰富的农产品, 越来越呈现出消费多样化的态势。 特征是在城镇, 由于各级政府对 “菜篮子工程” 的重视, 日益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农产品运销系统, 广域流通得以实现, 各类瓜果已经基本实现了四季飘香。 在丰富了市场中农产品种类的同时, 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二) 追求营养、 绿色等消费标准

由于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产品种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 消费者已经快速迈过了满足于温饱和稀缺农产品的消费阶段,进而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营养价值, 居民的消费需求从 “数量满足型” 转变成了 “质量追求型”。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绿色、 安全、营养和鲜度等方面。 目前市场上的 “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 “无公害产品” 等, 都是由不同部门针对食品安全制定的不同认定标准。 这三种食品都是安全食品, 安全是其所具有的共性, 它们在种植、 收获、 加工、 储存及运输过程中都采用了无污染的工艺技术,实行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这种农产品标准的认定使消费者在追求农产品质量的过程中有了依据。

(三) 便捷性

消费者在追求农产品质量的同时, 也逐渐对购买农产品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种需求, 催生了很多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如 “农超对接” “产销联盟” “社区直送” 等模式。 其中以超市为核心的 “农超对接” 模式应用最为广泛。 这种模式既减少了中间环节、 降低了流通成本, 又节省了时间、 保证了产品的新鲜程度, 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这些新模式不仅缓解了消费者 “买菜贵” 和农户 “卖菜难”的问题, 而且克服了传统批发市场流通模式的弊端, 缩短了流通环节、 降低了流通成本, 满足了消费者对于购买农产品便捷性的需求。

(四) 衍生性需求

随着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特别是以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无公害产品” 为代表的天然无污染的现代农业, 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 而且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为人们提供休闲、 观光、 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例如, 对于时间充裕的消费者, 可以直接去农户开办的种植园进行有偿采摘。 其中最为兴盛的则是在各地蓬勃兴起的观光农业。 烦躁重复的都市生活使部分人群希望能在典型的自然环境中得以放松, 于是, 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性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兼具农业特性、 生态特性和娱乐特性。 同时, 各地的农博园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农博园内容丰富多彩, 集观光、 休闲、 购物、 科普于一体, 更加贴近居民需求。

五、 农产品流通的政策特征

“民以食为天”, 农产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 有关农产品的各种行为都会受到政府的普遍重视。 在农产品流通方面, 各个国家都制定了各种相应的政策, 以维护农产品流通的秩序, 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 不论各个国家对自身政府的职能如何定位, 农产品流通发展与国家政策都密切相关, 因此, 农产品流通也具有了较强的政策特征。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 政府通常借助市场的力量, 间接地实现对农产品流通的政策调控。 一般而言, 农产品流通的政策特征表现为目标多元、 作用形式和手段多样等特征。 按照不同的标准,农产品流通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具体见表1.2所示。

表1.2 农产品流通政策分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