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北美模式的主要代表, 大约80%的农产品从生产地经过配送中心直接送到零售商处, 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 提高了流通效率, 降低了流通中的损耗和成本。 同时, 美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还具有生产规模化、 设备现代化及金融和物流等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强大等特点。
美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其大农场经营和连锁超市的迅速发展。 美国是一个农业强国, 其农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少数地区, 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高, 农产品产地市场比较集中, 农场经营规模大, 单个农场就可以提供大量农产品。 这使得单个农场或协会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就可以直接为零售企业提供大批量、 多品种的农产品。 生产者或团体在产地将产品进行分级、 包装处理后, 直接送往大型超市、 零售连锁店或配送中心, 许多大型超市自建配送中心, 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 减少了流通环节。 超市和批发商还与农场主或农业合作社签订合同, 以 “订单农业” 形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农产品流通在美国农业产值中销售占40%以上, 地位非常重要。
一、 组织模式
美国农业产量巨大, 却很少发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组织模式合理, 各流通主体运作高效,大幅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美国农产品流通的参与主体主要有三类: 私营和股份制企业、 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协会、 政府。
(一) 私营和股份制企业
私营和股份制企业包括产地经销商、 批发商、 零售商、 代理商、 加工商和物流配送商等。 其中, 大型超市、 连锁经营的零售商左右着农产品的交易。 零售连锁通过超市的发展, 零售商的规模和势力不断壮大, 要求货源稳定, 供货地直销的流通模式应运而生。
(二) 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协会
农业合作社是一个集生产、 营销、 融资合仓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组织, 它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行业组织。 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 首先, 合作社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 在本地市场饱和的情况下, 这种运输能力可以帮助农民将产品销往海外。 中小农户往往缺乏仓储和运输能力, 在作物收获后需及时将农产品送至临近的合作社仓库, 合作社再将产品整合打包出售, 在市场上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 其次, 合作社是农民获得产销信息和专业咨询服务的可靠来源。 农业合作社掌握当地多年产销数据, 在需求方面统一与食品加工厂、 超市、 餐馆甚至国外进口商洽谈供货协议, 减少了食品供应链的不必要环节。 最后, 合作社会可以为社员提供融资服务。 与商业银行相比, 美国农业合作社利率没有明显优势, 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实行股东机制。
美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在农产品流通中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全美棉花协会由352个会员组成, 覆盖了棉花生产、 流通、 消费、 储运等全部环节; 大豆理事会由63名各州大豆理事会推举出来的农场主代表组成。 这些协会通过对国会的游说来改变国家政策, 争取对农业的各种支持措施。 同时, 这些协会在农产品标准制定、 产销信息、 食品安全、 品牌营销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研方面, 行业协会聘有技术专家, 负责收集会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然后与公共机构和私人研究机构合作, 对所遇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科研经费由行业协会负责。 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公关主要是帮助农场主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开展游说活动, 形成政治力量, 以影响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 美国各种行业协会代表农民与政府进行交涉, 为农民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农产品产销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美国有近30%的农场主通过合作社出售谷物。
(三) 政府
政府在美国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调控作用。 政府对农民生产不加直接干涉, 但对公共领域却有严格而有力的规范性措施。 政府要求转基因产品必须申报, 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土壤、 河流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 严格控制养殖场废料的排放。 政府还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 以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美国农业部农业营销服务局会在网站上提供各州详细的农产品价格跟踪报告, 方便农民了解价格走势。 此外, 农业营销服务局还为农产品提供分级服务, 相当于一种品牌认证。
二、 交易模式
美国批发市场内部交易方式主要以拍卖、 代理销售为主。 以批发市场为基础, 形成了农产品期货市场。 由于采用公开拍卖、 代理销售 (或购买) 和期货交易, 使农产品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
(一) 农产品期货交易
期货交易所是美国农产品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 目前, 美国期货交易所的47个品种中, 农产品期货包括小麦、 玉米、 稻谷、 大豆、 大豆油、 大豆粕、 燕麦。 交易所通过契约把农产品的质量、 数量、 买卖货物的时间和地点都进行了标准化, 唯一的变数产生于交易所交易大厅中举行的类似拍卖的过程。 期货交易在市场上发挥了两种重要的经济作用——发现价格和转移风险。 在期货交易过程中, 商品的价格被市场预期的供需关系所决定, 而供需不平衡的风险通过期货契约的买卖来抵消。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美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数属于私营或股份制性质。 从流通渠道可以分为两种: 产地批发市场和车站批发市场。 产地批发市场一般位于产地中心, 生产者收获农产品后运往用产销地装卸企业的设备进行包装和运输。 车站批发市场即销地批发市场, 基本功能是接收远方产地的果蔬等农产品, 并由批发商通过面对面的协商交易进行分货。
(三) 农场主直销市场
通过农场主向市场直销产品, 对全范围内的农业生产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美国的直销市场有许多形式: 农场主市场、 路边架台市场、 社会支持农业市场、 农场对学校市场及自选市场。 其中, 路边架台市场是指农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在城市的街边支起货架, 向城市居民直接销售农产品, 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 物流模式
美国具有较为完善而发达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 美国交通运输设施非常发达, 公路、 铁路、 水运四通八达。 密集的公路呈网状分布, 基本已经延伸到每个农民的家门口。 一些从事农产品仓储、 加工的企业还建立了自己专门的运输铁路线, 方便了农产品的铁路运输。
鲜活农产品装卸输送设备主要有螺旋式等各式运输机、 可移式胶带输送机及低运载量斗式提升机。 美国在整个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大量运用冷链技术设备, 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率。 同时, 美国逐渐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包含发达的网络与通信设施、 以运输仓储技术和包装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体系。
美国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很高。 由于农场生产力不断发展, 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农场主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农产品产前、 产中、 产后的所有相关工作。 于是, 大批专业为农业生产和流通服务的公司和组织应运而生, 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把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农业生产到产品收购、 储存、 运输、 包装、 加工及销售等环节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实现了农业的一体化发展。 美国的物流主体规模很大, 包括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 销售合作社、 储运商、 农商联合体、 产地市场或中央市场的批发商、 加工商、 代理商、 零售商和期货投机商等组织。 他们承担了美国农产品的仓储、 运输、 流通加工、 包装和信息服务等物流功能。
四、 加工模式
美国实现了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 尽管美国农场主并没有为工厂主提供农产品的责任, 工厂主也没有义务收购农产品, 但两者却通过合同的形式形成了应有的依赖关系, 双方利益通过农场主的产品销售需要和工厂主的加工需求而联系在一起。 此外, 还有一种依赖关系体现在生产者与机械制造商及相关者要联合起来加工农产品。
美国农产品加工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农产品加工布局的合理性。 农产品加工商都有固定区域提供农产品, 在同一区域内, 一般只有一家加工某品种农产品的企业, 避免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五、 包装模式
美国农产品生产旺盛, 消费者农产品支出增加, 促进了农产品包装市场的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 由于展示型包装一方面可以节省劳动成本, 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好地展示刚采摘的即食农产品, 因此受到零售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进一步带动了农产品包装市场的发展。
美国农产品包装有多种形式。 首选的包装形式是瓦楞纸,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性价比高。 其次是塑料容器, 近年来这种包装的增长速度最快。 塑料容器的优势主要在于: 一是塑料容器可以循环使用; 二是浆果产销量持续增长, 塑料容器能更好地保持浆果的品质; 三是塑料容器在农产品零售和饮食服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四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增加。
从农产品种类来看, 对包装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是水果和色拉。 推动水果包装发展的原因在于, 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饮食结构, 使水果消费量增加; 同时, 浆果由于具有抗癌和抗衰老功能而备受欢迎。 色拉包装增加的原因在于, 随着美国市场新鲜蔬菜产量的增加以及消费者对即食和即烹产品需求的增加, 超市及其他零售商供应的即食色拉日益增多。
六、 食品安全模式
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的国家, 种植业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众多, 基本覆盖了所有食品和相关产品, 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 这些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都考虑了风险, 并有相应的预防措施, 体现了美国农产品安全体系重视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分析和预防。 在美国, 主要负责食品安全管理的机构有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查局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机构等。
联邦政府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 地方政府的相应部门, 以及行业协会、 农产品行业相关企业一起, 构成了一套有效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对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把关。 首先, 美国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是制定合适的法规和标准, 监督企业是否按照其进行食品生产。 联邦机构以及州和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 无论是现代化检验系统还是从田间到餐桌运动, 都尽可能地利用资源, 有效保护公众避免食源性疾病。 其次, 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主的利益集团, 代表企业的各种利益, 在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主要职能包括: 通过技术援助、 业务培训等项目帮助企业改善经营业绩; 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 进行资质审查和发放行业许可证等。 最后, 企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作用在于: 企业是市场责任主体, 以自己的信誉向消费者担保。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商都很注重自我约束, 注意对食品安全进行自律式监管, 通过销售高质量、 安全可靠的农产品来获得利润。 企业之所以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有如此高的自律能力, 原因在于政府监管和媒体监督十分严密, 一旦出售劣质产品被曝光, 企业声誉会严重受损, 严重影响消费者信心及投资商信心, 这是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承担的后果。
七、 信息管理模式
美国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信息化, 互联网在美国农村的普及率非常高。 目前, 使用互联网的农场已经达到了60%以上, 电子商务在美国农产品流通中占据重要地位, 美国通过电子商务渠道销售的农产品金额以每年25%的速度持续增长。
美国拥有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体系, 由美国农业部农产品销售局负责收集农产品市场信息, 并在网站上进行信息发布。 农场主在家中就可以了解气象资料、 市场供求信息、 农产品期货价格情况等, 还能进行网上咨询和交易活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普及, 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资源, 实现了生产者、 运营者和销售者的联网。 方兴未艾的农业网站、 信息咨询公司也为农民了解信息提供了方便的途径。 在美国, 有近500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商业性系统, 农民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咨询公司和大量的农业网站了解所需的各种信息。
美国的现代信息技术, 如EDI技术、 POS技术、 条码技术、 视频技术及EOS等电子商务系统在物流过程和交易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结算方面, 已基本实现了电子结算和集中结算。 此外, 美国通过使用条形码技术建立产品追踪系统, 对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流出状况和上游流入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追溯, 提高了流通效率, 保证了产品质量。
美国还出台了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法律,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保护知识产权, 维护信息主体的权益, 并积极促进信息共享。
八、 供应链模式
从整体上看, 美国农产品交易体系可以分为三种: 产地市场、车站批发市场及零售市场。 美国农产品有78.5%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送达零售商, 车站批发商销售量仅占20%左右。 由于渠道环节少, 农产品流通速度快、 成本低, 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
产地市场一般位于集中产地中心。 生产者收获农产品以后, 自己运到市场, 利用产地装卸企业的设施, 进行分级筛选、 包装和发货等工作。
销地批发市场分布在大城市。 销地批发市场又称车站批发市场, 主要是因为美国公路、 铁路运输产品能迅速运往大城市车站,形成城市农产品集散市场。 美国的农产品产地并非集中在城郊, 而是分布在更为遥远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因此车站对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 位于城市的车站批发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接收远方产地运输来的农产品, 再分送到各个零售经营者手上。 零售市场包括超级市场及连锁店, 它们具有低廉的零售价格, 这源于超级市场零售业务的高效率。
九、 服务模式
美国农产品流通的服务性渠道组织齐全。 为配合农产品高效流通, 产生了许多专门为农产品交易服务的渠道组织, 如装卸公司、运输公司、 加工和分类配送中心、 银行等。 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现代化的运输保鲜设施, 为产地直销提供了技术保障。
美国农产品流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美国拥有发达的物流、 金融等服务体系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平台, 形成了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传统上由农民直接承担的农业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从事农业部门之间通过商品交换或者通过合同等组织形式联系,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为农业提供产前、 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服务, 同农业生产结成了稳定的相互依赖关系, 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十、 品牌建设模式
品牌农业产品具备无公害、 无污染、 反季节、 工艺性、 保健性等特点, 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形成品牌。 美国农产品品牌化的首要保障措施就是严格把关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政府、 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的合力协作, 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此外, 美国注重农业科技投入, 大力开发品牌产品。 联邦政府用于农业科研投入约占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 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上。 美国依靠强大的国家农业科研机构、 国家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资, 确保了其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 同时, 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研体系建设, 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和运作高效的科研机构。
政府大力扶持品牌农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巨额补贴。 巨额的农业补贴一方面提升了美国农产品品质, 另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使美国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 推动了美国农业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十一、 国际化模式
美国政府对农产品的国际化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通过资金鼓励农业协会对农场主进行技术培训; 鼓励农产品出口, 实现商业出口信用担保计划、 国际市场开拓计划等政策。 这些政策提高了美国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了相关企业进行农产品出口的积极性。 美国是粮油作物、 动物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每年近50%的粮油作物和40%的动物产品用于出口。
(一) 小麦出口
美国是小麦生产和出口大国, 小麦年产量约为6000万吨, 出口量占一半左右。 所产小麦的大致去向是50%左右出口海外,30%以上用于国内食品消费, 10%左右用作牲畜饲料, 5%用作种子,5%用于其他用途。
小麦出口市场分为公开招标、 私下招标、 公开市场三种方式。美国小麦出口商通常分为三类: 一是大型私人跨国公司。 此类公司组织形式一般是垂直型的, 并在主要小麦进口国都设有办事处。 二是中小型私人跨国公司。 此类公司并不直接拥有或经营主要的谷物储运设施, 但拥有一个国际性的进口国小麦代理代表网络。 三是合作制小麦经销公司或农民自己成立的合作社。
(二) 玉米出口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出口国, 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俄罗斯曾是美国玉米的最大买家, 年进口量达到800—1000万吨, 现在已经基本不再大量进口。 现在进口美国玉米的主要国家有日本 (年进口量1500万吨)、 墨西哥和中国台湾地区 (年进口量均为500万吨左右)。 亚洲其他国家如韩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等和部分东欧国家也是美国玉米出口的重要地区。
(三) 大豆出口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美国大豆年产量约为25亿蒲式耳, 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 所产大豆达150多种, 62%用于国内消费, 33%用于出口,5%用于种子、 饲料等。 美国大豆年出口量在2400—2800万吨左右。 美国拥有相当数量的农场主专门为出口而种植大豆, 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行情变化直接影响美国大豆的生产。
十二、 美国农产品流通的经验
(一) 注重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是美国农产品大生产、 大流通格局形成的关键。 首先,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全美已建立起庞大的铁路、 公路、 航空、 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网络。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保障了农产品由集中生产的产地向分散需求的销地快速转移。 其次, 美国拥有足量的、 先进的农业仓储设施。 从20世纪20年代起, 美国政府就通过提供贷款来支持农场主建立和扩建仓库。 发达先进的仓储设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农产品流通的时效性。同时, 美国十分重视冷链行业的发展建设, 形成了 “田间采集——预冷——冷库——冷藏运输车——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库——消费者冰箱” 的冷链储运流通体系, 美国的果蔬加工运输环节中损耗率仅为2%以下。
(二)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大、 最发达的农业信息网络。 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 目前, 美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 (AGNET), 覆盖美国的46个州、 加拿大的6个省以及另外7个国家, 发布从国家调控到市场调节、 从政府到企业、 从产前预测到产后统计、 从投入要素到生产产品、 从自然气候到防灾减灾、 从内销到出口等全方位的信息。
具体到农产品流通信息方面, 美国政府采集和发布的信息包括蔬菜、 水果等农产品的名称、 质量、 价格、 规格、 运输信息及其他相关市场条件, 较为全面、 详细地反映农产品市场的真实情况。 农业部市场服务局蔬菜水果信息处负责采集和发布信息, 信息处在各主产地或批发市场派出机构和人员以采集行情信息, 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农业部市场服务局, 服务局对信息进行汇总和发布。
(三) 设置专门机构确保质量安全
美国设有多个部门和机构分别负责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的各个职能, 如农业部、 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国家环境保护署等。其中, 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 检测与认证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其下主要机构有食品安全检验局、 动植物健康检验局和农业市场局; 其中与流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农业市场局, 主要负责向全国的承运商、 进口商、 加工商、 销售商、 采购商及其他相关经济利益团体提供检验和分级服务。 此外, 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主要负责肉类和家禽产品以外的国内外食品安全, 制定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最高限量法规和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署主要负责保护生产环境饮用水、 杀虫剂及毒物、 垃圾等方面的管理。
(四) 构建特色服务体系
美国政府的农产品服务体系形成了极具特色的 “三位一体” 模式。 即由州农学院同时承担教育、 研究、 推广三项任务, 使三者有机结合, 切实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 每年的研究推广计划都是由基层向上层申请, 推广站提供的服务应尽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推广经费由联邦政府、 州和县共同承担。 美国农业科研经费充足, 其主要来自公共和私人 (公司) 两大系统, 二者相互补充。 公共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企业或私人经费主要支持新产品研发、 应用和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