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是全国乃至全球竞争较为激烈的产业。展望“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将不断呈现新变化、新趋势,为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既带来历史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由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的历史跨越。2004年至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从24501亿元增长到50202亿元,年均增长15.43%;利润从1004亿元增长到1791亿元,年均增长12.27%;出口额从2075亿美元增长到4572亿美元,年均增长17.17%,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3以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第一制造大国。今后十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将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变革带来产业调整升级趋势加快,国际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深化,市场规模在变化中不断扩大。
(一)产业调整升级的趋势加快
一是技术和网络的融合。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使整机产品的界限日趋模糊,三网融合逐步走向实质发展阶段,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PCTV等融合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移动互联网成为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不断研究和落实,传统的网络将进一步拓及物联网,也将影响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二是服务化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需求日益从产品转向服务,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代表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基于网络的内容开发和在线服务成为下一步重要的增长点。三是产业链分工整合。电子信息产业分化整合趋势更加清晰,跨国公司日益将战略重心转向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等高端环节,日益将低端环节外包出去。软件外包服务更加深入,传统的业务外包转向战略合作和产业链整合,传统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也逐步向整合设计生产模式转型。四是生态发展要求。废旧电子产品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电子产品充电器、电池、网络接口等统一标准的要求日益明确,生态设计模式从源头整合产业各个环节的能耗、环保要求,将成为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一是国家力量介入明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对IT等高技术领域的战略投入,产业竞争上升为国家间的竞争。美国奥巴马政府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在推进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的同时,认为美国需要尽快发展一个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英国推出了“数字英国”计划;日本政府把信息通信领域作为重点扶持的新兴领域之一,推出了“i-Japan”战略;韩国政府已经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12项课题。澳大利亚、新西兰也纷纷出台了国家宽带战略。二是大企业并购增多。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大企业并购和基础领域整合增多,如日本NEC电子和瑞萨合并成立了第三大半导体公司,台湾地区多家半导体企业整合建立了“台湾记忆体公司”,群创并购奇美等,都将在全球半导体、面板领域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此外,松下并购三洋、甲骨文并购SUN等重大并购案件,也将对家电、软件产业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三是产业链竞争突出。当前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多是基于产业链开展的竞争。近年来,跨国公司经常基于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利用局部领域打击竞争对手。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逐步深化
未来5—15 年内,信息技术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集成电路将进入纳米和系统集成时代,系统集成芯片成为发展重点,封装技术正向高密度、高频、大功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二是软件技术渗透各行业,与工程结合更加紧密,以构件为基础的软件复用技术成为软件的开发方向,系统软件正在向一体化、网络化、高可信方向发展,中间件、嵌入式软件应用更加广泛。三是新型电子元器件向片式化、微型化、复合化、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和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四是计算机继续向高性能、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将出现重大变革,生物计算机、非经典计算技术也将成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热点。五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推动了三网融合。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向更高速率、IP 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光通信向更大容量、更长距离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全光网络成为发展重点。卫星通信向宽带化、IP 化、数字化、综合化和发挥广播功能方向发展。数字家网络融合多种技术,成为数字化生活的基础网络环境。六是显示技术向大屏幕、高清晰和平板化方向发展;数字音视频技术继续向高集成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存储技术向高记录密度、高存储容量方向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向新一代密码技术、系统级芯片技术和操作系统的高可信计算技术等方向发展。七是绿色制造技术将广泛应用。电子信息产品的无害化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无害化成为必然要求。
(三)新兴市场的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引擎
从2010年开始,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将逐步回暖并步入全面复苏阶段。根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预测,未来5—10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维持3%—4%的增幅,预计2011年将达到15839.7亿美元,较2010年上升4.49%;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558.2亿美元,较上年上升4.54%。未来3年内,亚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将保持持续增长,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微弱下调。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中国、日本仍然占据世界电子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印度、巴西、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其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预计中国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将由2009年的18.51%提高到2012年的20.01%,上升1.5个百分点;东欧地区市场份额将由2009年的4.72%提高到 2012年的4.91%,上升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对带动全球IT业复苏的作用日益重要。据IDC预测,2010年在全球IT业的增长额度中有超过一半的增长额度将由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所贡献。到2010年年底,仅以上4国的IT开支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就将超过10%。而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将逐步下降,其中美国市场份额将由2009年的25.82%下降到2012年的24.98%,约下降0.1个百分点;日本将由2009年的 9.92%下降到 2012年的9.54%,约下降0.4个百分点;西欧将由2009年的23.89%下降到2012年的22.52%,约下降1.3个百分点。
二、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综合产业发展趋势,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
一是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为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难得契机。未来五年,全球信息产业重心向新兴市场转移成为必然趋势,淄博市电子元器件企业有较丰富的生产及国际化经验,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有条件承接国际元器件产业转移,有望成为环渤海地区主要的元器件生产基地。二是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技术升级带来良好条件。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概念及其应用不断深化,淄博市的集成电路、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支撑,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壮大的机会。“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十分巨大,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未来3年内对传感器和电子标签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此外,信息技术与不同工业行业的融合将不断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汽车电子、机床数控、医疗电子、工业监测和控制系统等应用电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淄博市的电子元器件、医疗电子、嵌入式软件等必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三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将成为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新兴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淄博市电子信息产品如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微控电机等产品带来巨大空间,特别是未来三年国际市场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将保持4%—5%的增速,对软件的需求增长更为迅速,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四是电子信息产业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发展,形成了全市上下合力发展信息产业的良好氛围。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淄博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射频识别(RFID)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设立了淄博市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12家电子信息企业列为创新成长型企业并给予资金扶持。编制了《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和《淄博市物联网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重点等,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二)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市场竞争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当前,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形式不断升级演变,从以往的企业竞争演进到产业链竞争。基于此,国际跨国公司纷纷围绕产业链整合提出了各种的发展战略,通过将产品经营提高为产业链经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控制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在这种背景下,淄博市电子信息企业规模小、分布分散,大多处于生产配套环节,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继续维持过去那种孤军奋战、分散经营的那种模式,很难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的压力空前。二是生态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淄博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占全市工业的50%以上,作为电子信息企业很难从根本上与传统产业分开,电子陶瓷等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仍然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特征,在绿色生态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的情况下,淄博市电子信息企业实现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全程无害化和可循环、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将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是资金、人才、科研等生产要素制约仍然趋紧。全球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淄博市电子信息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首先,人才的制约进一步加大。淄博市地处内陆,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毕竟有限,特别是集成电路、射频、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据调度缺口达1.5—2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企业、大项目在淄博成功落地。其次,资金仍然是制约电子信息企业加快发展的瓶颈。目前,政府投入有限,而外资引进不足,使现有的电子信息企业很难有资金、有实力从事风险性较强的研发活动,企业创新存在障碍。科研水平有待于提高。尽管淄博市拥有了一批研究中心,但仅限于企业产品领域,没有基础性的电子信息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研发水平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