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研究观点, 消费主义被视为是一种获得愉悦的活动形式。 消费 (Con-sume) 一词可追溯至14世纪, 意同挥霍、 用尽; 而在16世纪出现的 “消费者”(consumer) 一词, 也有相似的负面含义。 到了19世纪中期, 伴随 “消费者” 一词替代原来的个体化的 “顾客” (customer), “消费者” 已转化成中性词, 用来指相对于 “生产者” (producer) 的抽象实体。 进入20世纪, 这种抽象的用法进入日常的生活领域, 成为大众的代称, 且具有支配性的意蕴, 大众的需求是由满足他们需求的一方所创造的。 消费是生活、 消费是时尚、 消费拉动了生产力。 据统计,2014年11月11日, 阿里巴巴网络平台全天交易额达到571亿元;2015年11月11日, 天猫全天交易额达到912亿元;2016年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实时数据, 截至11日24时, 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超过1207亿元。[1]这种消费模式正在引领着新的消费文化, “扔扔扔与买买买” 成为许多时尚人士的追求, 消费甚至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 买过、 用过、 扔掉、 再买……形成一个无限升级的过程, 使体面生活的定义标准无止境地向上移动。 与此同时, 给环境造成了无尽的压力。
据称, “我国废旧纺织品年产生量约为2600万吨, 如果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年可提供化学纤维940万吨, 年可提供天然纤维470万吨, 相当于节约原油1800万吨, 节约耕地1600万亩。 如果废旧纺织品被充分利用, 每年可省半个大庆油田。”[2]有人说, “消费就是这样一个踏轮, 每个人都用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来判断他们自己的位置。”[3]工业文明造就的消费社会中, 消费主义成了最深入人心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绿色消费” 运动在发达国家兴起, 许多公民表示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或略贵条件下选择购买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商品。 在英国1987年出版的 《绿色消费指南》 将非绿色消费定框定在以下范围内:1.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产、 使用和丢弃时, 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 超过商品本身价值或生命周期过短而造成不必要浪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产生的商品;6.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利影响的商品。 如果把上述内容进行精减理解, 如何界定 “绿色消费” 下所指代的 “绿色产品”? 从两个方面界定即可, 产品的上游 (从哪儿来) 及产品的下游 (从哪儿没) 是否符合绿色消费的要素。
在一个文明社会中, 每个成年人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或简朴或奢华, 或张扬或低调, 或自驾或公交等都是自己的正当选择。 但是 “在雪崩的时候, 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因为 “每个人” 都是 “风气的一分子”。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人人都是局中人”, 在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的事项中, “每个人都是一分子”。19世纪美国学者梭罗在 《瓦尔登湖》 一书中曾说过: “我最大的本领就是我的需求很少”, 这种理念所代表的文化观与中国两千年前 《道德经》 中的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有异曲同工之处。
[1] “2016天猫双十一当天交易额超1207亿元, 无线成交占比近82%”, 新华网2016年11月12日, http: //news. xinhuanet. com/info/2016-11/12/c_135824263. htm, 最后访问于2016年5月20日。
[2] “废旧纺织品利用每年可省半个大庆油田”, 《人民政协报》,2014年8月14日第11版。
[3] [美] 艾伦·杜宁: 《多少算够》, 毕聿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